-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近日,因“售價為物料成本的10倍”、“亞太區利潤率為歐洲16倍”、“中國市場價格足足比美國的貴了1/3”,洋咖啡品牌星巴克被知名媒體指責為“價格歧視”、“牟取暴利”,“違背了WTO公平貿易原則”,而受到抨擊。
上述指責不可謂不嚴厲,但令人意外的是,公眾的反饋卻并非墻倒眾人推的齊聲喝彩,在媒體和互聯網上,為星巴克說話的人頗為不少。
有主見的民間輿論體現了公眾的成熟,他們并沒有因為被“價格歧視”而激發出對洋品牌的憤恨,而是選擇更相信市場經濟的常識,比如企業有自主制定價格的權力,決定價格的不止是成本,還有供需關系等。
客觀說,拿星巴克的價格與利潤來解釋暴利和價格歧視實在是有點選錯了對象,暴露出經濟常識的缺乏。再者,以物料成本來衡量是否暴利也失之偏頗,一杯成本4元的咖啡賣到30元不假,但顧客購買的又豈止是一杯咖啡,它還可能是一種服務、一種文化、一下午的悠閑時光,否則5元一杯的咖啡便宜不假,卻很可能會使星巴克人滿為患,錯失其本來面目。
商品的定價總體而言是由稀缺性與市場認可度決定的。
在奢侈品方面尤其如此,否則很難理解一件名牌襯衫賣上萬人民幣,還有人趨之若鶩。當服裝等產品主要不是為了保暖,而是替人打上身份與文化的烙印時,其背后的運作,與品牌的持久力至關重要,所有的廣告、代言、設計、門店氣氛營造,都需要持久的投入與維系。
為一件奢侈品服裝計算成本,紗線多少錢,印染多少錢,在中國縫紉一件多少錢,而后加上10%左右的合理利潤,得出產品的價格,奢侈品廠商就得喝西北風。讓一塊名牌絲巾賣100元人民幣,貴婦們還會買嗎?
同樣的商品,在不同地區執行不同的價格,也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其根本原因是地區之間存在需求上的差異,消費者的偏好也不同。還是以餐飲業為例,歐美國家收入比中國高很多,但雞爪、豬蹄、動物內臟這些肉制品卻賣得比中國便宜很多,并向中國大量出口,一樣的物料為什么在中國賣得更貴?無他,英國人不喜歡,但中國消費者卻青睞。
媒體曝光一些商品在中國市場上售價偏高的不良現象不是不可以,但顯然星巴克不是個好例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不存在欺詐、特權與壟斷,只要消費者認可,它價格定多少又有什么關系呢?
暴利批判者,把矛頭對準了生產商的貪婪,消費者的虛榮,忘記了市場正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自由市場由競爭決定價格。壟斷由反壟斷法規制,自由定價是市場的權利。
為什么星巴克這次沒被眾人推?還因為星巴克雖然貴,但卻與民生相隔甚遠。吃飽沒事喝個咖啡,那是小資們的享受,而對普通群眾來說,日常的民生中有太多比星巴克臉兒熟卻又比它貴的商品,比如油價,內地的油價比美國貴早已不是傳說,比如房價、車價。因為有這些商品“珠玉”在前,人們才會對星巴克的暴利有了體諒之心,才會把對星巴克的抨擊吐槽為“不問民生問咖啡”。(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