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持續一段時間的中美票房分賬風波已經塵埃落定。據媒體報道,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影集團”)將向好萊塢各大片商如數支付所欠票房分成,有消息人士透露,6月底之前上映影片所欠分賬款將分4次支付給各大片商,第一筆欠款已經匯出。
早前,美國《好萊塢報道者》報道稱,多家好萊塢電影公司指責中影集團拖欠分賬片款,原因是其要求好萊塢片商繳納2%的增值稅。這引起好萊塢6大電影公司的不滿,中美影業的分賬之爭陡然升溫。
中美雙方的分歧在于該項稅費應當從何處扣除。中方認為,該項稅費應當全部從外國電影制片商的中國票房分賬中扣除;而好萊塢制造商則提出,增值稅應在電影制片商和電影院分賬之前從總票房收入中扣除。對于中方的觀點,好萊塢制片商認為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不符。
為何爭“2%”
其實,中美影業分賬之爭已有一段時間了。
2012年9月1日,北京開始實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改革(以下簡稱“營改增”),其中包括文化創意等十大服務業。這也意味著“營改增”后,國家會另行征收約占總票房2%的增值稅。《好萊塢報道者》報道稱,2012年年底以來,好萊塢拒絕接收的中國票房分成近1億美元,主要爭議點是誰應該為中國政府對電影票房多征收的2%增值稅埋單。
2012年2月17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即“中美電影協議”)。根據這一協議,中國政府同意將在每年20部海外分賬電影的配額之外,再增加14部分賬電影的名額,但必須是3D(三維立體)電影或者是IMAX(巨幕)電影,而美方票房分賬比例也由此前的13%~17.5%提高到25%。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指出,分賬比例提升的近8個百分點給好萊塢制片商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而加收2%的增值稅后,中影集團就可將提高的近8%的分賬比例以稅收形式轉到好萊塢制片商身上。
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該片在中國內地的最終票房約9200萬美元。扣除5%的國家電影專項資金和3.3%定向稅后,按照原本25%的分賬所得,制片商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將收到2109萬美元的票房分賬;但若被中影集團代扣掉2%的增值稅,其分賬金額會減少約169萬美元。“好萊塢制片商指責中方做法不符WTO規則是沒有根據的,WTO規則對此并無清晰界定,屬于‘灰色地帶’。”蔡靈認為,誰為這2%增值稅埋單更合理不是關鍵,關鍵在于中美雙方誰更強勢,如何博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表示,此事與WTO規則關系不大,唯一可以探討的是國民待遇差別問題,看中影集團在發行上對國內和國外電影公司有無差別,但全部照搬美國做法顯然也不可能。
好萊塢難棄中國市場
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兩家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之一(另一家為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而且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好萊塢的電影必須通過中影集團或華夏公司才能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好萊塢不但依賴中影集團,而且非常看重中國迅速發展的電影市場,希望不斷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這個角度說,中影集團很可能獲得這場博弈的勝利。”蔡靈表示。
但也有消息透露事態可能朝另一方向發展。《好萊塢報道者》最新報道稱,鑒于2%的稅費是對電影產業的一種傷害,中影集團也試圖將該信息傳遞給各電影公司和院線,爭取放棄征收2%的增值稅。
有學者指出,在其他國家,增值稅都是在電影制作公司和電影院分賬之前從總票房中扣除,并非由片方獨擔。
屠新泉表示,影片增值稅究竟該由制片方承擔還是由發行方承擔是個需要討論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