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6月1日,北京宏福建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宏福”)等企業接到了來自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的特急傳真。傳真稱,應利比亞駐中國大使館要求,準備就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建項目受損失情況,與利比亞方面啟動談判。
北京宏福副總裁陳剛告訴《財經國家周刊》,“目前我們正在向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等部門反映受損失的情況,希望商會能將中國企業的要求協調統一后,由商會或政府出面,談判解決賠償問題,相信這樣會取得更好的結果。”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新聞發言人張湘則表示,利比亞戰爭爆發后,商會一直在向中國企業了解其在利比亞受損失的情況,并積極與商務部等部門協調,幫助中國企業尋找索賠渠道,一旦有了結果,將會對外公布。
2007年前后,中國企業開始大量赴利比亞承包項目,主要集中在基建、電信、石油天然氣領域。經張湘證實,與利比亞方面直接簽訂合同的中國國有企業為13家,以大型央企為主;而與利比亞方面直接簽訂合同的民營企業僅有少數幾家,包括北京宏福、浙江寧波世紀華豐控股集團等。
今年3月2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共有50個,涉及合同金額188億美元。有媒體據此分析,“按照當前匯率換算,合同金額共計人民幣1233.28億元,這是天量的損失。”
但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調查,赴利比亞承包工程的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戰亂遭受的實際損失,要遠低于合同金額,整體處于可控的范圍之內。
不過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與大型央企,及中興、華為等已經長期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相比,幾家剛剛走出國門,正試圖在海外市場大展拳腳的民營企業,則在這次利比亞戰亂中遭受了較大打擊。
實際損失可控
大型央企及中興、華為等企業,在利比亞的受損情況,并不如此前外界預期的那樣悲觀。
“由于帶隊領導是鐵道兵出身,對戰爭非常敏感。中鐵23局在中國駐利比亞大使館正式通知撤僑之前,就已經開始集結員工,做撤退的準備。”中鐵23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據介紹,中鐵23局主要承擔著利比亞南北鐵路的建設任務。由于反應及時,中鐵23局員工在撤退前,已經將所有的設備集中在4個基地,將電瓶等重要部件拆卸下來,深埋地下。大型機械設備則雇傭當地人看管。“已知的損失,只有部分作為生活用車的皮卡車,被當地反政府武裝征用,用于打仗了。”
來自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中國鐵建旗下中國土木工程集團、中鐵23局、中鐵11局等企業,在利比亞一共承建3條鐵路,合同金額達 42.3億美元,均是由利比亞方面出資建設。這些鐵路項目于2008年開工建設,在中國鐵建的工作人員撤出利比亞前,中國鐵建已獲得了利比亞方面支付的工程預付款及部分工程進度款,而這部分款項大于該項目的支出。目前中國鐵建的實際損失主要集中在,為建設該項目購買的10億元人民幣左右的設備和材料滯留利比亞,這原本屬于需要逐年攤銷的成本。
“中國鐵建在利比亞的工程都購買了工程保險,投保對象既有國內也有國外保險公司。”中國鐵建副總裁莊尚標介紹,“中國鐵建正在評估受損失的具體情況,將會獲得一定金額的理賠。”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則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中交股份在利比亞承建的是住房項目,合同金額21億美元,由利比亞住房和基礎設施委員會出資建設。在撤離前,已經完成了全部工程的16%,而中交股份拿到的工程款則達到了15%到20%,對方已經支付的款項基本能夠覆蓋成本。目前主要是一些設備滯留當地,由于受損失較小,中交股份并沒有為此專門發布公告。
另一家大型央企——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曾經在今年3月發布公告稱,公司在利比亞的承包項目,均為政府國民住宅項目,工程規模為2萬套,累計合同額約合176億元人民幣,工期40個月,項目工程量已完成近半。
據一位曾長期在利比亞工作的中建總公司工作人員介紹,中建總公司和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是較早進入利比亞的工程承包企業,中建總公司與利比亞方面簽訂的合同規定,工程預付款為合同總金額的25%。而完成工程量的50%,中建總公司已經拿到的工程進度款,應該超過合同總金額的40%。與從事基建項目的企業相似,電信企業在利比亞的損失也并不嚴重。
中興公司副總裁、北非區總經理陳杰文日前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興、華為這兩家電信企業在利比亞的損失相對較小。這主要是由于合同金額相對較小,此外電信行業具有特殊性,即便是發生戰亂,當地買家對其的依賴性也很大。
陳杰文介紹,卡扎菲政府和反對派都要求保持電信網絡通暢——無論誰主政,都需要電信企業的技術和服務,并且會保證相關設施和人員的安全。前述中建總公司人士也表示,據他了解,中國企業與利比亞方面簽訂的基本上都是工程承包合同,預計中國企業的直接損失不會超過合同金額188億美元的三分之一。受損失的主要是與利比亞方面簽訂承包合同的企業,跟在這些直接簽約企業背后的分包商們,則談不上有什么直接損失。
受傷的民企
與以上企業的相對樂觀不同,少數去利比亞承包項目的民營企業受戰亂打擊似乎更為沉重。
以民營企業北京宏福為例,該公司2009年到利比亞總承包5000套住房及其配套設施項目工程,預算合同總金額折合人民幣約34億元——這是該企業首次赴海外承包項目。
雖然項目全部由利比亞政府投資,北京宏福只是作為總承包方進行項目實施,但利比亞戰亂,還是給該企業帶來了直接經濟損失約12.3億元。
“2月20日至2月26日,北京宏福在利比亞的兩個工地,先后遭當地人搶砸。十幾臺汽車及機械設備和幾十臺電腦被搶走,大部分辦公設備被砸。工作人員將剩余的部分設備和物資集中存放到附近的村莊。但很多當地人還沒等我們的工作人員離開,便開始動手搶奪。”該公司副總裁陳剛介紹。
現場設備損失之外,北京宏福還被拖欠了4個月的應收工程進度款。
寧波世紀華豐也是一家與利比亞直接簽訂合同的民營建筑企業,合同金額約33.54億元,在利比亞承建一個大型住房項目。利比亞戰亂后,該工程只能全部停止,給世紀華豐帶來了巨額損失。
前述中建總公司人士分析,由于一些民營企業首次走出國門,對利比亞當地的情況缺乏了解,采取“國外項目國內打法”,對突發事件應對不足,以及管理水平不高,受利比亞方面刁難等因素影響,沒有及時領到工程進度款,增加了企業的損失。
不過據記者了解,首次走出國門的北京宏福也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2009年6月,該公司為在利比亞的項目,向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賠付比例為商業風險賠付90%,政治風險賠付90%,最高賠償金額為2300萬歐元。
“目前北京宏福已經獲得首筆賠付款8568萬元,最終具體能夠獲得多少賠償,我們還沒有接到通知。”陳剛說。
索賠有望
無論央企還是民資,要挽回在利比亞的損失,并非完全無望。
前述中建總公司人士建議,中國企業目前應該注意搜集在利比亞承建工程期間的采購清單、清關清單、完成工程量報表、墊付資金清單、銀行轉賬單等資料,以便為將來索賠做好準備。
對于索賠的前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微博)介紹,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承建的大部分是住宅、道路等民生工程,發包方是利比亞政府。戰亂過后,最終結果不管是卡扎菲政權繼續統治全國,還是反對派統治全國,或者利比亞東西分治,當政者都有償還這筆債務的國際義務,這是國際慣例。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余國慶也告訴記者,將來利比亞局勢穩定,當政者應該會考慮中國企業此前在利比亞所做的工作,再開展相關建設的時候,不致于把中國企業完全拋開。
“有一個例子,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時期,中石油與伊拉克方面簽訂了多項石油開采協議。海灣戰爭開始后,這些合同全部作廢了。但伊拉克新政府建立后,考慮到中石油此前所做的工作,新政府歡迎中石油回去。”余國慶說。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數企業表示,利比亞事件不會影響他們的“走出去”戰略。
中國鐵建年報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鐵建在建海外項目283個,合同金額1687.18億元。中國鐵建總裁趙廣發強調,雖然利比亞項目、沙特朝圣高鐵項目建設目前都給該公司帶來了一些損失,但企業“走出去”的整體戰略不會改變。
“由于資源和市場等原因,中國必須堅持‘走出去’的戰略。我們不可能一下子擠進已經被西方企業占領的成熟市場,只能繼續深入發展中國家市場。”梅新育說。
(本文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者: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