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78家央企退出地產,期限是“幾月”還是“幾年”?關于這一問題,疑竇叢生。
按照國資委的文件,3月18日以后的兩周內,78家央企需上交退出方案,隨后半年內將逐漸退出。但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自從國資委發布“清退令”半年多以來,78家央企至今未見退出“非主業地產”。由此可見,“清退令”的執行效果并不明顯。
“現在我們考慮的并不是如何退出的問題,而是如何保證公司的盈利,因為競爭壓力很大。”11月16日,一位屬于78家退出名單的央企副總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面對房地產的調控,78家央企退出地產的市場預期正在弱化,而國資委也沒有再發后續文件。上述人士表示,“我們也很無奈,既然退出無人接盤,那么只能繼續干下去。”
預計滯留近千億地產資產
國資委的“清退令”為何難以見效?有業內人士認為,關鍵原因在于“沒有資金接盤”。
“以前至少有7家央企公開掛牌轉讓地產項目,但一直未見有人接盤。半年前我們都很著急,為尋找退出方案而發愁,但現在并不擔心這些。”前述央企副總對記者解釋說。
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78家央企所屬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共227戶,約占中央企業全部三級以上房地產企業數量的60%,但銷售收入只占15%,利潤只占7%。此外,禁令之后另外16家以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地產資產總額為5616億元,占全部中央企業房地產板塊資產總額的85%;銷售收入為1899億元,占全部央企房地產業務銷售收入的85%。
目前,央企房地產板塊的資產總額大約6607億元,記者據此計算,即將退出的78家央企的地產資產總額約為991億元,占15%。這意味著,近千億房地產資產被滯留在78家央企內部,并沒有剝離出來。針對這一現狀,一位接近國資委的權威人士指出,“國資委的禁令可截斷一部分央企進入房地產的資金流,但很難在短期內完成78家央企退出非主業地產。”
那么,尚未剝離出去的991億元地產資產接下來該如何處置?上述接近國資委的權威人士指出,78家央企正陷入一種困境。具體說,這種困境集中表現為兩方面:其一,由于掛牌的地產資產無人接盤,所以78家央企干脆不再掛牌;其二,78家央企的下屬地產子公司為了未來幾年的盈利目標,目前仍在四處尋找股份合作、合作開發等間接形式進入房地產。
深入三線城市調研保障房
“我正在一個三線城市調研,重點任務是與當地的政府部門協商如何開發土地。”前述央企副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這位不愿具名的副總解釋,由于他所在的公司是某大型央企的下屬地產子公司,管理層正在計劃通過集團公司的一些產業政策,試圖從三線城市獲得土地開發項目。比如,集團公司有擴建產業園區的項目,而且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那么可以通過建設一部分保障房來開發房地產業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78家央企中大多數都在開展類似的調研行動,他們的拿地目標是三線城市。操作程序是先派高層深入三線城市調研,并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如何繞開政策拿地。
另據一位參與調研的相關人士透露,如此操作,主要是吸取一線城市的“地王”教訓,避免地價太高難以收回成本。比如央企上半年在北京制造的多塊 “地王”,由于土地溢價太高,目前正面臨開發難題。“要盡一切能力把地價壓下來,而不是通過制造新的地王來獲得土地。”該人士說。
而在項目開發上,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商品房+保障房”模式。其具體含義是指,先以保障房的名義拿地,然后分出一部分土地建設商品房,另一部分土地用于建設保障性住房。據了解,由于保障房的利潤太低,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保障房的建設任務,大多默許這種行為。
央企涉嫌打“擦邊球”?
78家央企原本須退出非主業地產業務,為何開始圖謀參與保障房開發?業界人士認為,這一行為涉嫌打“擦邊球”,但目前仍缺乏政策監管。
國資委在3月18日的文件中指出,中央房地產企業在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承擔國家保障性住房和安居工程建設任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鞍鋼集團下屬的鞍鋼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鞍鋼地產),承擔了鞍山市多個經濟適用房、安居工程、保障房等建設。“由于目前仍有保障性住房正在建設,所以公司短期內仍無法退出地產業務。”鞍鋼地產一位辦公室人士在電話中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鞍鋼地產黨委書記李洪石多次在內部會議上介紹,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要逐漸退出房地產業。但就在今年8月,該集團建筑設計院獲得國家住宅與城鄉建設部頒發的我國建筑工程設計最高資質——甲級資質證書,同時獲得工程總承包經營資格。
據記者從國資委相關人士處了解,由于目前仍有在建項目,特別是一些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的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尚未完成,所以78家央企退出地產還需要幾年時間。
另一方面,16家以地產為主業的大型央企卻不愿意參與保障房的建設,這與前者形成了鮮明對比。今年國慶節前,南京市公布“保障性住房建設主體名錄庫”,在16家入選的開發單位中,僅有中冶置業集團這一家央企旗下的公司涉足。這一現象并不偶然。根據國資委的說法,今年由央企規劃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而2010年全國保障房建設面積預計將達到1.68億平方米,也就是說,央企負責的保障房建設面積僅為全國總面積的12%。
最新進展表明,目前保障房主要還是由地方政府在操作,國企和央企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中,很少有愿意涉足保障房建設的。業內人士建議,有豐厚資金優勢、擔負民生責任的央企應該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保障房建設上來。
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78家央企面臨退出地產業務的政策限制,那么這些央企返身參與保障房的開發建設,是否涉嫌打“擦邊球”?是否應該得到允許呢?
據記者了解,作為78家退出地產的央企,其中多數地產子公司有參與保障房開發的計劃。“至于政策方面,這確實需要進一步明確。”前述央企副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作者: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