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一汽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子公司一汽轎車和一汽夏利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一汽集團擬進行主業重組改制,作為主發起人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團擬將持有的一汽轎車股權和一汽夏利股權,作為其主業資產的一部分出資到新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據各方預期,今年年底左右,一汽集團將逐步完成整體上市的戰略目標。
圍繞一汽集團整體上市的議論,至少有四年以上時間。一汽整體上市本來是被優先考慮的,但一直是“只聽樓板響,不見人下來”。如今,上汽、東風,連后起之秀廣汽,都早已或謀劃在滬港整體上市,曾經的三大汽車集團,只剩下一汽還在上市的道路上踽踽獨行,真可謂“起大早,趕晚集”,個中原因可能是技術層面上的障礙。
一汽實現整體上市,當然可以募集到巨額資金。有媒體認為一汽應當拿募集的資金 “擴大規模,重奪‘第一汽車’頭銜”。對此,筆者不能茍同。在我看來,規模最大并不是“第一汽車”的全部內涵,最初命名“一汽”,意指中國的第一家汽車廠,是言其早;當然由于成立早,自然規模也是最大了。但是作為“第一汽車”,更重要的內容是綜合素質第一,是對國家貢獻第一,包括自主品牌要做到行業第一,成為行業旗幟和國家形象的代表。
多年來,盡管我們一直在強調企業要做強,不要片面追求規模,但是全國上下仍然是“規模論英雄”。因為企業規模大了,GDP貢獻就大,就業人數就多,當然能受到政府的重視和照顧,企業自然就有了地位,說話就有影響,所以,對企業領導人而言,做大規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且很有實惠,比如升遷機會多等等。
作為國有特大型企業,一汽、東風要上規模,應當是非常容易的升遷。但據我的觀察分析,一汽并沒有把擴大規模當做第一目標。因為此前有很多擴大規模的機會,都被他們一一放棄了。資金更不是他們擴大規模的障礙,特別是2009年,一口氣拍出了4萬億投資,全年發放人民幣各項貸款9.59萬億,遍地都是錢,多到把房價炒高了幾倍,又去炒綠豆、炒大蒜;很多項目不經論證,就匆忙開工;一些地方過去被槍斃的項目,也都死灰復燃。象一汽這樣的“共和國長子”能劃拉不來錢?上不了項目?況且汽車是僅次于房地產最熱的產業。但一汽不是唯規模“馬首”是瞻,對所謂失去“最大汽車企業”地位,也能淡然處之,以致產量規模“淪落”于上汽之后。
近來,長安經過兼并重組,一舉躋身國內四大汽車集團之列,特別是連續投資擴大產能,除去哈飛、昌河原有的產能外,又連續宣布在合肥新建30萬輛、北京房山50萬輛,與PSA合資,初期在深圳擴建20萬輛,被業內人士稱作“瘋狂擴張”。這樣一來,長安形成的產能有可能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汽車企業,無疑這不僅對一汽,對東風、上汽都會形成一種壓力。因為即使這幾家企業領導自己定力很強,但也架不住部下和外部輿論天天不斷的絮叨。
當然,說不片面追求企業規模,并非說規模不重要,只是說企業規模應當和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市場需求相適應,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否則是欲速則不達,就“非徒有意而有害之”。
要中國企業淡化“規模”概念,首先要從增幅管理部門做起,要廢棄視規模為最重要的考核標準,甚至是獎懲企業領導的標尺。不能認為企業規模做大了,領導就應當很能干。關鍵是企業運作是否成功,企業的發展潛力如何。這次金融危機過程中,汽車業陷入了困境,垮掉的甚至恰好都是規模大的企業,而一些規模適度的中型的企業卻取得了良好業績,如本田、寶馬、奧迪等。
我們希望,一汽不要因受規模壓力而影響既定的發展方針,不要屈服和受輿論左右,轉變自己的經營方向,應堅持把中國“第一自主品牌”做為最重要的目標,包括紅旗、奔騰、夏利,特別是紅旗品牌,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情結,只能做好,不能搞砸,紅旗品牌廢了,將是永遠的遺憾。中國要成為汽車強國,只能依靠自主品牌,和有多少合資公司無關,與合資企業有多大產能、能生產多少汽車無關,特別不要把中國變成萬國品牌俱樂部,成為世界品牌最多、跨國公司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一句話歸總,就是要集中力量發展自主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