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英國廣播公司2月12日文章,原題:中國農村,適應力培養任務艱巨
橋頭聯合小學位于上海西南約1900英里,從那里乘車到(云南)騰沖鎮需一小時。比較而言,這段距離似乎不遠,但該校大多數學生從未到過鎮上。
為這種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孩子提供教育,是中國的重大挑戰之一。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顯著,但沿海城市跑得更快,促使人潮源源不斷地涌入城市——學生尋求更好教育,父母尋找工作機會,優秀教師追求更完美的事業。但那些留在農村地區或山區的孩子呢?
中國開始將農村學校合并成大學校,但這么做絕不容易。幾十年來,學校一直是村莊的核心,當孩子們離開時,村子的未來岌岌可危。落實過程中也存在嚴重問題,在一些地方,交通問題甚至導致并校中斷。
但橋頭聯合小學是一個好榜樣,它為來自以前4所偏遠學校的學生,提供他們及其父母在本村不可能享有的教育機會。不過,這所學校學生有714人,教職工僅29人。這意味著來自成年人的社會和情感支持十分有限,這里的小學生們不得不承擔足夠多的個人和社會責任。
全世界的教育體系都想讓孩子“堅毅”,這樣他們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生存,不斷嘗試、失敗、適應、學習并進步。橋頭聯合小學的學生很不容易,他們回到家,往往沒人可以交流,因為父母可能遠在外地謀生;即便父母在家,也可能不理解正向這些孩子打開的世界。
在許多國家,如果不少于1/4的學生來自教育背景很差的家庭,那么教學效果將受到嚴重影響。而這里,每個孩子都來自貧困人家。在上海,班級人數更少,教師可以依賴好得多的前期準備和更廣泛的培訓。橋頭聯合小學則要靠自身。
中國似乎能夠說服國民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在今天做出犧牲。這是一個人人都愿意學習的國家:學生學習為過上好生活,教師學習為改善教學,學校熱衷于相互比較,或者最重要的是,這個體系整體上愿意并能夠學習。
▲(作者是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負責人安德里亞·施萊徹,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