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140.4萬人參加,平均競爭比117比1,37個職位“千里挑一”……備受矚目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今天再次“慘烈”開場。
就業難讓缺考不再
早上8點,記者在裕中中學考點門口看到,雖然距離開考還有一個小時,但很多考生已經聚在門口等候,候考氣氛遠比以往緊張,很少有人玩手機、聊天、打游戲,絕大多數考生都抱著手里的復習資料在做最后的強化記憶。幾家公務員考試培訓機構在門口發放宣傳資料,很多考生都主動索取,認真地翻看著里面的考試要點提示。以往的公務員考試,總有不少考生抱著“打醬油”的心態前來碰運氣,沒有認真復習就倉促上陣,臨陣缺考、遲到了干脆不進場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今年這種情況并不多見,開考前記者透過考場的后門玻璃觀察,只有少數考場還有兩三個座位空缺,多數考場都已坐滿。公務員這個“金飯碗”原本就受追捧,看來,在“史上最難就業年”的嚴峻形勢下,考生們對于這個最佳就業出路就更是志在必得了。
在一名考生的押題手冊上,記者看到,轉基因、霧霾、“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等時事熱點都是考生心目中的必考要點。他們準備得相當認真,比如說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這個知識點,不僅要知道發射時間、地點、乘組人員等關鍵信息,連王亞平在太空課堂中所進行的每一個試驗的內容、原理等都要熟記。
在職考生“閉關”兩月
記者通過考場門口的登記信息看到,絕大多數考生都是80后,尤其以1982年至1986年出生的居多,這意味著,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社會在職考生。“現在的工作太累了,壓力太大,想換個環境,公務員應該會輕松一些吧?”一位考生告訴記者,自己目前在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做市場部經理,也算是個中層職位,但這份工作的強度和壓力讓他感到難以承受,雖然也有過跳槽的想法,但朋友之間的互相抱怨讓他已經感受到,任務重、壓力大已經成為當下企業員工的共性特征,無論換到哪家企業,都逃不脫這種困境。唯有公務員這種體制內的“鐵飯碗”,還有讓人松一口氣的可能性。為了達到目標,他拿出了當年高考的勁頭,“閉關”復習了整整兩個月。為了今天的考試萬無一失,昨天他還跑了很遠的路過來看考場,安排好了中午去哪個飯館吃飯,還在附近的一家小賓館預訂了一個房間午休。
霧霾天氣成了考題
上午的考試結束后,記者采訪了幾位考生,他們都表示,感覺今年的考試難度不大,甚至有考生覺得難度較往年有所下降,題型和題量也跟往年相似,但明顯感覺到常識判斷類試題增多,天文、地理、文化、體育,幾乎無所不包。今年涉及的社會熱點話題不多,很多考生之前精心復習的十八大、三中全會、神舟十號、房產稅、計劃生育等話題并沒有出現。大家努力回憶,能記起來的也僅有霧霾的成因、新能源相對于傳統能源的優勢、黨風廉政建設等熱點話題。本報記者 代麗麗 J205
記者發現
考試容易升遷快 “選調生”漸吃香
一年一度的國考今天舉行,最熱崗位的競爭甚至達到了將近萬里挑一。不過,記者在考場外發現,在國考競爭進入白熱化的形勢下,部分應屆畢業生主動放棄了國考,改為專攻各地的選調生。同樣的公務員身份,更加靈活的選拔方式,更快的升遷,成為他們“棄國考走選調”的重要原因。
小王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應屆研究生。今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通告出來后,他立即就去網上系統報了名,報考單位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不過隨著各地方政府紛紛來北大招收選調生,他的心動了,“考選調生更加容易,并且是后備干部,升遷更快。”經過再三考慮,他最終決定:放棄公務員考試,轉而報名廣西、貴州的選調生項目。
記者走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發現退掉國考轉而競爭選調生的畢業生不在少數。他們中不少人直言“更容易考、升遷更快”是報名選調生的主要原因。至于選調地區多為中西部地區,他們表示并不在意,“干幾年升上去了,去哪兒都一樣,級別一到,還能想辦法調回來。”一名畢業生說。
在北京大學等高校的就業信息網上,記者看到青海、四川、貴州、西藏阿里等不少地方都專門推出了選調生項目。這些項目都強調了選調生的“干部身份”,艱苦地區也承諾給予相應的經濟補貼。如去西藏阿里地區工作的畢業生,除享受防寒裝備補助費、邊境縣生活補貼、電費補助等補貼外,碩士研究生可獲得10萬元資助,本科生可獲得5萬元資助。
北大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老師告訴記者,選調生旨在培養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地方政府一般都是面向特定高校招錄,不需要參加統一的公務員考試,所以可能相對容易些。”這位老師說,相比公務員,選調生一般要求報考者為應屆畢業生,并且具備成績優秀、中共黨員、擔任過學生干部等條件,年齡限制更加嚴格。
而選調生被認為“升遷快”的觀點,這幾年在不少地方也已經得到驗證。2009年從浙大畢業的小王,選調回到天津某區縣工作,在鄉鎮“鍛煉”一年后就回到了區委機關。而在去年,1989年出生、工作僅半年的清華大學選調生焦三牛,被破格提拔為副縣級的甘肅省武威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更是引發了各界關注,被稱為“火箭干部”。本報記者 張航 J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