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經濟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已是各國的共識。在中國現有人才中,具備跨文化操作能力、通曉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人才捉襟見肘,延攬現代化、國際化的管理人才已經成為國內企業的當務之急。在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和大趨勢下,如何對待海歸,使他們學而致用,讓他們找到真正回家的感覺,是擺在社會各界面前不可忽視的課題
近日,關于"海帶"的話題一再被媒體熱炒。海歸碩士遭遇求職尷尬,海歸月薪不如汽修工,這些事實更因為一份報告而顯得愈加悲涼。據《2012海歸就業壓力調查報告》顯示,36.5%的"海歸"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萬元,67.2%起薪不足6萬元。
然而,這卻絲毫沒有影響中國持續發酵的"留學熱"。據《2012年出國留學趨勢調查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創下歷史新高,約40萬人。預計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還將繼續增長。
是什么原因讓那么多人明知留學成本不低且未來風險多多,仍要前赴后繼地遠赴海外求學?
去年從美國回到國內找工作的劉芳告訴本報記者,盡管現在仍未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也她相信自己未來的前景。劉芳畢業于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畢業時,自己的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出國留學,于是劉芳也加入了考GRE的隊伍,并最終被一所美國亞特蘭大市的大學錄取,碩博連讀,她的研究方向是抗腫瘤藥物分子的計算機模擬。在拿到博士學位后,劉芳就回到了國內,然而,一直到現在,她還沒有找到一個稱得上正式的工作,只是在一家醫藥外企暫時做些兼職。"我對出國留學不后悔,在國外7年,我學到的東西是不能用這短暫的挫折所抵消的,國內對口的工作對我的專業來說還是機會太少。"劉芳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從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我國有志之士留學至今已有140年歷史。從眾星捧月到處境尷尬,今天的海歸們對中國和自己的未來到底應該有怎樣的期待?
留學改變中國
中國對歸國留學人員,也就是我們如今所說的海歸,一向有被重視的歷史。
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第一位海歸,還要從出生于19世紀初的容閎說起。他在1847年被美國傳教士布朗從澳門帶往美國就讀,1854年畢業于耶魯大學,同年11月回國。留學大[微博]開眼界的容閎,一心希望積弱落后的祖國能盡快跟上世界前進的步伐。1863年,他以"興建機器廠"作為中國"最有益、最重要的事業",向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進言。于是,曾國藩薦聘他赴美為籌建中的江南制造局采購最新的機械設備,使該局成為我國近代規模最大、設施最新的軍工企業,我國近代工業由此起步。
此后,容閎正式提出了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建議,在曾國藩、李鴻章支持下,才有了"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就這樣,中國最早的一批官派留學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有一個集體的名字,叫做"留美幼童"。"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一員。
20世紀初,更是流行著"西洋鍍金,東洋鍍銀"的說法。"落后就要挨打"的現實讓中國大量有志之士遠赴海外留學,其中包括孫中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這一批海歸使得中國不管在政治制度還是文化、經濟上都迎來開天辟地的新變化。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海歸們更是為中國經濟貢獻了重要的力量。據了解,近在北京的中關村,就有33家留學生創業園,15000名海歸創業,海歸創辦的企業超過了6000家。30年間,李彥宏創立了百度,田溯寧、丁健創立了亞信,張朝陽創立了搜狐,鄧中翰研制了"中國芯"……一大批由海歸領銜的企業在此崛起,引領著中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藍皮書的調查數據顯示,67.9%的海歸從國外帶回了技術。所帶技術中,75.9%為世界領先,22.9%為國內領先。海歸創業成功者70%是在高科技領域。
在2010年底,據統計,海外歸國人員創辦的科技企業已經成為國內科技企業的重要支柱。目前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科技企業中,80%是由海歸創辦的,總市值超過300億美元。
在2011年8月,抗癌新藥凱美納上市,成為世界第三個靶向抗癌藥,并被譽為"民生領域的兩彈一星"。而研發凱美納的丁列明團隊,就是一個尖端人才聚集的海歸團隊。曾任美中醫藥協會主席的張翰承已在美國20多年,看了中國媒體報道的《丁列明團隊的"中國夢"》后,再也按捺不住回國創業的激情。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然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才"方面一直處于流失大于引進的逆差狀態。按照華爾街日報2010年的統計,2002年在美國拿到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的外國留學生,中國是最高的,達到92%,而其他亞洲國家或地區如臺灣、韓國、日本都在50%以下。截至2011年,我國仍有140多萬留學生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