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力挺教授治校 稱落實辦學自主權尚需二三十年
教育部日前頒發《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其中提到,要以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為目標,落實和規范學校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格局。
“教育部能夠頒發這個文件,這是一大進步,說明已經開始意識并接受應該給學校較大自主辦學權。”朱清時如是解讀。
他指出,但這在實踐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因為在中國,“誰出錢誰就要管”,這是天經地義的。比如像南方科技大學,我們要求有極大的自主辦學權,就遇到一些困難,因為中國人尚沒有習慣這種模式。
“不能因為有困難,就放棄。”朱清時以國外名校為例進行論述。他說,看看全世界所有大學,尤其像牛津、劍橋等英國大學,也是政府出資的公辦大學,但他們的習慣是“政府出錢但不管”,因為他們是靠法律來管的。兩所大學建校數百年,并能保持一流,也正是因為有這一點做保證。
他說,我經常把“教育改革去行政化、政府出錢讓教授管學校”這件事比作小崗村當初的包產到戶改革,在當時看來是大逆不道,認為政府管農業是理所當然的。但后來實踐證明,農民都知道怎樣種好田,用不著行政官員去指導。教育也是一樣政府出錢,讓教授自己辦學校,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有自主權。
“教育部頒發這個文件,至少說明官方已經意識到學校應該有很大自主辦學權,但真正落實,可能還得二三十年以后。”朱清時對中國自主辦學的落地時間表并不是很樂觀。
中國教育出路在改革 創新第一步是去行政化
除參與分論壇討論,作為閉幕演講嘉賓,朱清時還分享了《教育創新之路到底通向哪里》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教育必須引領社會的發展,因此教育必須高于社會 。教育要怎么樣才能引領社會發展,他認為,那就是教育必須培養一批創新型人才。
他解釋說,所謂創新型人才,不一定指高科技、研究型人才,也包括機械制造、服務、經濟管理等各行各業。這樣的人不僅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要有杰出的批評社會的能力,要有突出的想象力、洞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
“如果能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我們的教育才算成功。但是,我們當前教育的通病,就是沒有為國家提供大量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人才。”他認為,當前中國教育的一個深層次弊病,就是只重視傳授知識,只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忽略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中國教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朱清時認為,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成功經驗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進行教改。“盡管部分有識之士提出了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口號,但中國的教改基本上沒有實質開展。”
他認為,中國之所以不能進行徹底教改,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系統由于行政化而僵化。在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方向下,追求學術卓越這種學校發展的原動力就退居次要地位。因此,學校也就逐漸僵化,失去改革活力。
那么,教育創新之路究竟要通向哪里?朱清時認為,中國教育改革創新之路,第一步應該是去行政化,讓學校恢復本來的面目,恢復追求卓越的中心地位,然后學校才有動力、教授才有動力把教育改革進行下去,把中國知識傳授型學校改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素質教育的學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