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2年8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其中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
此后不久,黑龍江、山東、福建等地陸續出臺異地高考政策。然而,異地高考需求最為強烈的區域——北京、上海、廣州實施細則遲遲未公布。隨著2012年底的臨近,在隨遷子女家長翹首企盼異地高考政策出臺的同時,一場城市“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對于是否開放異地高考的爭論也在不斷升溫。
10月中旬,當非京籍學生家長代表,前往北京市教委就“異地高考”表達意見時,20余名反對“異地高考”的京籍人士也出現在此,雙方產生言語爭執。11月,媒體報道上海15歲非戶籍女孩占海特,因不肯妥協返鄉讀書而輟學在家,在微博上高調爭取異地高考權利,與戶籍人士就異地高考“約辯”。由于涉及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再加上這一系列事件的影響,使得異地高考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隨遷子女家長心聲:期盼開放異地高考
紀娟和丈夫在北京工作多年,均沒有北京戶口。雖然女兒才剛滿1周歲,紀娟已經開始為女兒未來的入學、升學問題考慮。“這個問題很現實,對于我們這樣在北京工作的非京籍來說是無法回避的。”紀娟告訴記者,對于異地高考問題,她不關注所謂的教育公平,更讓她在乎的是孩子的境遇和心理的創傷。
“比如她可能不能理解自己生在北京,學在北京,卻要回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考試,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會被貼上很多標簽。”紀娟表示,我們感到難過的是這對孩子也是難以解釋的。“我贊成開放異地高考,淡化戶籍標簽。”
來自四川的家長王道運則表示對于像自己這樣常年在北京工作卻沒有戶口的家庭而言,開放異地高考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但是未來能否落實,即使落實自己的孩子能否成為受惠者,他并沒有把握。“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在這個城市收入尚可、有社會保險、生活體面,也為城市的建設作貢獻,為什么子女不能平等地享有教育權利,包括考試權利?但是,現實來看,開放異地高考涉及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對于北京這樣的熱門城市‘開閘’很難。”
王道運表示,雖然期盼開放異地高考,但是并不愿意拿孩子的教育做賭注,無限期等待。“我給自己劃定了一個期限,如果到孩子小學畢業,還不能為孩子落戶,我會選擇結束在北京的事業,回到四川工作、生活。”
隨遷子女家長在面臨讀書和升學的問題時,總是充滿著矛盾和無奈,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也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同事最近很糾結,他和妻子已經在北京工作了10來年,孩子也在北京上了小學、初中。可是,快要面臨中考的事情了。沒有北京戶口不可以在北京高考,課改之后各省課程內容不同,恐怕要回老家讀高中。孩子回吧,骨肉分離。一起回吧,10年打拼歸零。這時候,才發現所謂的新北京人只是半城市人。”
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一群隨遷子女的父母四處奔走呼告希望為孩子爭取就地參加升學考試尤其是異地高考的權利。隨遷子女家長自建的“我要高考網”上,公布了61個QQ群的號碼,聚集了過萬名家長,分散在北京、上海、廣東等11個省份。家長們通過聯合向政府部門遞交反映材料、組織主題活動以及網絡傳播的方式,讓自己的聲音逐漸放大,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討論。
本地考生家長:理智認同,內心抵制
然而,對于異地高考,大部分城市本地戶籍群體選擇站在了反對一方。網絡上反對異地高考的聲音一直都有,但并未形成很大聲勢。直到今年10月18日,20余名反對“異地高考”的京籍人士到北京市教委表達反對異地高考的訴求,當場與非京籍學生家長代表發生語言爭執,爭吵的視頻在網絡傳播開后,反對異地高考的聲音也愈演愈烈。堅持爭取孩子在北京“異地高考”的家長們被稱作“異鬧”,微博上許多反對異地高考的京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頭像改成統一的“反異鬧、促文明、護文化”的圓形標識,圓心里寫著北京二字,下面配著被咬出一個缺口的幼苗圖案,以比喻他們眼中外地人對他們所在城市的“蠶食”。
值得注意的是,最開始對異地高考發難的并非京籍子女的家長們,而是一群城市青年。在他們稍顯極端的表達背后,是對近年來北京公共資源緊張、道路擁堵、空氣質量下降、公交擁擠、醫院爆滿等現實問題的焦慮和不滿。回歸到教育問題本身,京籍學生家長對于異地高考有怎樣的看法呢?
北京一位初中生的家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理智上認同放開異地高考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觀點,但從現實考慮,還是不愿意。“開放異地高考了,意味著自己的孩子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說心里話,應該沒有一個北京的家長會愿意的。”
“阿慶”是網絡上有名的教育博客作者,在撰寫博客、參與網絡訪談過程中,阿慶都公開表示自己是站在反對異地高考的一方。阿慶的觀點引來了一些反對異地高考者的關注,并得到認同,網友表示“終于有加V的人替我們北京人說話了”。在媒體的報道中,阿慶被視為京籍“異見者”的發言人。
阿慶認為,對于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教育公平的主張,異地高考不是最佳的答案。“放開異地高考只會讓大城市越來越擁擠,解決的根本還在于各地均衡發展。北京的高校可以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額到別的地區招學生,要資源配置平衡,而不是擁擠到北京來找平衡。”
異地高考有必要 雙方利益須平衡
當然,北京本地人中也不乏異地高考的支持者。王老師在北京市朝陽區一所農村中學工作,他告訴記者,這所農村中學里有300多名學生,其中有北京本地戶籍的學生僅5人,其他全部是外地孩子,他們的父母不管是打工還是經商,大多已在北京扎下根來,即使是賣菜的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是,由于不能異地高考,這些沒有北京戶口的孩子初中畢業后多數不再選擇升學,而是就地開始打工,少數成績好的學生只能回到原籍繼續讀高中,成為新的留守兒童。“從教育公平的角度出發,應該給這些一直在北京讀書的外地孩子就地參加高考的機會。”
在北京工作、戶籍還在黑龍江的柴女士則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幾年前考慮到北京的高考戶籍限制,柴女士只好讓女兒回到哈爾濱讀高中。她表示,如果北京能早幾年開放異地高考,她就不會讓女兒回老家讀書了,與女兒兩地分離對她來說是很痛苦的。但當她得知黑龍江已出臺了異地高考政策后,又覺得很不安,擔心因為外地考生的增多,讓孩子陷入更加嚴酷的競爭中。“總的來說,開放異地高考,流入地考生的利益肯定是受損的,不僅是北京、上海,其他大城市本地學生的家長也對此有不同看法。如果僅僅是開放異地高考,而對流入地沒有補償措施,對本地人也是不公平的。”
是否贊成異地高考,站在不同的立場考慮就有不同的答案。隨遷子女的升學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異地高考亟須破題,隨遷子女的平等教育權益不容忽視,流入地居民的利益必須考慮,各方訴求和利益的拉鋸如何尋得平衡,考驗的是決策者的智慧和改革高考制度的決心。(韓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