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男教師少了,女教師多了,男孩子會不會因此變成“娘娘腔”,女孩子成了“假小子”?每每有關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的數據曝出后,家長總會成為反應最為激烈的群體,并提出類似問題。
這一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這一比例更為懸殊的大城市里,家長的疑慮就更多。有的家長甚至擔心,學校是清一色的女老師,很容易發生“三個女人一臺戲”的內耗,教師間人際關系的復雜,就難免會影響到教學心情以及與學生的相處。
這般擔憂雖然有些夸張,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對教育教學必然會有影響。一個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女兒國”教育如單親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缺少父母任何一方,都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瓊就十分認同這一說法。她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性別角色認知是社會化過程的重要一環,是家庭教育所不能達到的,而在學校教育中,幼兒園、小學又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接觸的都是女性就會導致孩子們性別角色認知缺失。
北京市十四中男教師劉偉就遇到過這樣一個男生,身高一米九、體重160多斤。這個男孩基礎不好,中考前每次模擬考試之后,成績不如意,他就哭。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劉偉已經找到對待這種“愛哭”學生的方法。“他哭,我會由他去哭,等不哭了再從正反兩方面激勵。”而他身邊的女教師看到孩子哭就心軟,而這樣就往往給孩子留下一種“我只要哭”問題就解決了的印象。
家長們也很清楚男女教師的差異,很多男孩家長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男教師來教。每當孩子升學,進入新學校新班級,一些家長第一個要打聽的事就是兒子的班主任是男是女。
不過,在當下家庭教育中父親嚴重缺位的情況下,將男孩子“偽娘”現象歸結到男教師缺乏上未免有失公允。美國一項研究表明,與母親親近、與父親疏遠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適應性差、性格被動、缺乏進取精神;而與父親疏遠的女孩成年后,容易在與男性的親密關系上存在缺陷。
寄希望于男教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父親角色,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情況。但就具體的班級管理而言,男女教師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下次遇到事情要不要繼續哭”,更主要的是“建立起一種規則意識”。
寧夏某中學政治老師楊鋒感受到的就是后者。他去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寧夏南部山區任教,那里的孩子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底子弱,學習能力差,還不服管”。上周開學第一天,楊鋒在教室里聽到鄰班一直鬧哄哄,就透過玻璃看了看:一個今年新來的女老師站在教室前面講話,下面的學生絲毫不理會,“該干嘛就干嘛”。他看不下去,推門進去,學生們瞧見他后,立馬安靜了。
這樣的權威并非一蹴而就,楊鋒后來發現,男教師往往會將規則看得很重,并用簡單的諸如“上課該干嘛就干嘛”、“不準說話這是死命令”等來和學生“約法三章”,一旦有人違反就要懲罰,而且說到做到。
而女教師遇“突發事件”則多是找年級主任、教務處長來,雖然學生們最終會乖乖服從,但終究不是對規則的認可。
除了性格塑造即傳統意義上所說的育人外,在教學風格乃至對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上,男教師也有著女教師難以代替的作用。
河南開封某小學教師楊大海(化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剛剛下課走出教室,他對自己今天講授的語文課文《山中訪友》很是滿意。他說自己并未按照先分析中心思想后講解寫作手法的傳統教學方式來講,而是大膽采用新方法,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幾個中心詞,再根據這幾個中心詞自己寫文章。
楊鋒也是一樣。他到學校任教后,對一些前輩的教案作了較大調整。他從課程計劃中抽出多個課時作為辯論課和討論課,并在課上為學生準備一些思維訓練題、填詞游戲或者偵探故事。他說:“我這種方式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我相信他們進入高中后,一定會比其他學生更有潛力。”
這印證了一些學者的觀點:男教師敢于冒險、思維活躍、知識面廣,這些特點讓他們很容易在課改中脫穎而出,他們身上所有的這些特質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
正因為男女教師在教書和育人上存在很大差異,才讓眾多專家學者和家長對男教師匱乏這一現象憂心忡忡。然而,深圳市翰林學校語文教師武宏偉對這一問題,另有一番見解。
他說,從理論上來說,性別結構失衡會產生諸多影響,但在應試教育環境下,男女教師對學生性格培養乃至“思維方式”的培養差別并不大。在應試環境里,教師獨特的教學方法、思維方式幾乎都派不上用場,學校的教學方式是重復且粗放的,“背書,背書,還是背書”。
武宏偉認為,讓男孩變成“娘娘腔”的,或許不是男教師或女教師的耳濡目染,而是應試教育環境的壓迫。他反問道,沒了自由,沒了冒險精神,在只知道做題的大環境下,孩子們不成“娘娘腔”才怪。
實習生 嚴航 本報記者 邱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