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57.5%的人認為應加強禮儀教育,讓青年學會如何表達心意
社會學家慕毅飛認為,中國過去的傳統社會,在禮儀方面做得很好,有相當發達的禮儀文化。但現在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在禮儀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送禮就是送錢”觀念的盛行就是教育不夠的結果。學校應該盡快開設禮儀課程,教育孩子怎樣去待人接物。
調查中,71.5%的人認為,禮儀教育的缺失帶來了禮儀盲區,導致青年不懂得如何通過適當的禮物來表達心意。
朱紅文表示,伴隨社會的進步,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會提升,在禮物的選擇上會更加多樣化,可能不會再拘泥于“送禮就是送錢”的觀念,而是更重視精神層面的交流。我們應該尊重人們自主選擇的送禮方式,要欣賞和珍惜交往中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不是僅僅以物質交換來維系。應該讓年輕一代知道,人的交往有很多境界,好的生活需要智慧和藝術。
“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年輕一代可以從送禮目的、送禮對象、收禮人喜好、如何送禮4個環節來準備禮物。送禮代表的是‘我對您的心意’,而不是‘我多有錢’。” 牛琳介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習了解一些國外的送禮習俗:像俄羅斯人最反感“送錢”,因為那意味著施舍和侮辱;德國人和日本人非常在意包裝,禮物本身不需貴重;英國人、美國人和法國人樂于收到鮮花、小工藝品、文化書籍、畫冊等,浪漫的法國人還對沒有捆扎的鮮花情有獨鐘,大部分國家的人都對禮品沒有金錢價值上的要求。
她說,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常備禮品的習慣,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小禮品,往往能在緊急而關鍵的時刻,起到關鍵性作用。隨著我國生活水平、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文化與涵養應該成為年輕一代的送禮“內核”。
“更重要的是,送禮物只是表達愛的一部分,送心意也就是表達愛意。所以我認為,當下應以此為契機在全國開展一場關于‘愛’的學習,用心去感受別人細微的精神需求。”牛琳說。
調查中,65.5%的人認為青年應秉持“禮輕情意重”的觀念;64.9%的人表示應該根據對方的需要和喜好選擇適當的禮物;57.5%的人認為青年應該加強禮儀教育,學會如何表達情感和心意。漫畫:邱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