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2011年11月11日,六個1相聚,被稱為“神棍節”。當天,許多尚未婚嫁或戀愛的人選擇用狂歡的方式度過,甚至有人為了趕在這一天“脫光”不惜在網絡上自爆各種隱私征婚。如今,“剩男剩女”的年齡門檻越來越低,不少大學生也害怕被剩下。在大學生們期待愛情的同時,高校也適時推出了很多校內的婚戀課程或婚戀講座,教授戀愛技巧。不知不覺中,婚戀課程悄然走紅。
學生案例
光棍節當天,為了“慶祝”單身,北大大二女生小靜和宿舍的幾個姐妹一起去KTV狂歡。其實小靜是有男朋友的,他們青梅竹馬,男友通過奧賽保送北大,而她則通過藝術特長生考試來到北大。可宿舍三個姐妹都是單身,所以她不得不“犧牲”和室友一起過節。
到了大學,和許多女生一樣,小靜喜歡與宿舍的姐妹們在“臥談會”上討論愛情。與高中時“忐忑”的早戀不同,在遙遠的北京,愛情不再是負擔,而是甜蜜,“有男友陪在身邊感到有安全感”。
小靜介紹說,室友小婷欣賞美劇《欲望都市》傳遞的灑脫愛情觀,認為那才是“女性解放”的標志;室友蕊蕊則因為父母離異認為愛情和婚姻都不可靠;而她自己則已經“認定”了男友,對愛情和婚姻的想法都非常實際,希望畢業了就結婚,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光棍節前后,小靜總能聽到身邊朋友的抱怨和討論,言談中都是對于愛情的期待和憧憬,但究竟如何經營愛情,如何看待婚姻,她們多數都處于迷茫狀態。本報記者 張曉鴿
調查
近五成大學生中學初戀
出于對大學生婚戀觀的關注,近日,中國社會學會方法研究協會、神州調查數據采集中心和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進行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現代青年婚戀觀”調查。該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對1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顯示,有接近5成的受訪者表示,在中學就有了初戀;超過4成的受訪者表示是在大學期間有了初戀;接近3%的受訪者表示是在讀研究生的時候開始初戀;有6.8%的受訪者表示,初戀應該在畢業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對待大學生戀愛,父母的態度也顯得比較開放,有50.7%的父母不加干涉。大部分家長表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責任感,家長的過分干預未必有好的效果。
現代大學生在選擇戀愛或者結婚對象的時候,看重的是什么呢?調查顯示:個人品德、性格脾氣、志同道合、學歷背景和家庭背景被列為最看重的選項;而個人財富、社會地位和工作性質位列最后三位。之前,在某相親節目中,有女性曾表示自己“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但在這個調查中,絕大部分大學生是有自己的尊嚴和主見的,個人品德被列為其選擇戀愛或結婚對象的第一選項,其他的也會考慮,但人品、性格絕對是一票否決的選項。
想要浪漫,金錢必然是前提。那么這些費用到底應該誰來買單?該調查顯示:有1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男方承擔;選擇AA制的占25.1%。在如何看待物質和精神在戀愛婚姻中的位置上,不少受訪者表示,只要在一起哪怕是送一瓶飲料都很甜蜜。而對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14.4%的受訪者表示 “嘗試過”;24.0%的受訪者表示 “想嘗試,但沒有付諸行動”;表示 “不想嘗試”的受訪者達到61.7%。
現狀
女大學生現“恨嫁族”
通過對一些女大學生的采訪發現,在高學歷女生中普遍存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希望畢業馬上能結婚的“恨嫁族”,她們希望以年輕為資本確定好婚姻關系;另一極端就是被社會關注的“剩女”,由于不愿意早早投入婚姻,導致年齡不小遲遲不嫁。某相親類節目的報名情況顯示,報名者的年齡段越來越小,為了避免今后成為“剩女”,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成為了“恨嫁族”。“如今報名參加征婚的人中,甚至出現了90后女生。”
近日,上海交大飲水思源BBS上的一則“征婚帖”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征婚帖”是由4位女生一起發的。她們將各自的擇偶要求“明碼”標明,還附上了個人的生活照,希望在畢業前找到“另一半”。
■分析
“恨嫁”與生活壓力有關
針對這種現象,資深心理咨詢師舒柳敏表示,這和目前的就業壓力、職場競爭激烈的狀況不無關系。女大學生求偶的目的并不僅想要一段愛情關系,還想要一個有經濟保障的婚姻。
舒柳敏認為,女大學生在面對婚姻時,要跳出理想主義的誤區:有一個能干的丈夫未必等于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婚姻不是做生意,找個能干的合伙人就可以收獲理想的結果。
除了來自經濟、事業方面的壓力,還有一種壓力是來自于擔心成為“剩女”的壓力。隨著通訊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流卻越來越少。一邊是人際關系上的焦慮,一邊卻又無法進入婚姻關系。日復一日,許多人便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剩女”。
舒柳敏指出,當高學歷女生提出“非千萬富翁不嫁”的條件時,她也走進了認知的誤區,即她沒意識到自己其實也很能干,不一定非要依靠男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幸福。女大學生們應該學會以更合理的、良性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焦慮,“女性在婚姻中希望尋求保障和安全感,但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本報記者 周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