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專家指出,農村集體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顯然已被焦慮就業前景的農村學子看重
漫畫:唐志順
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農村戶籍大學生紛紛通過戶口“農轉非”成為城里人。但近年來,“農轉非”對農村大學生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西部商報》9月20日的報道指出,在甘肅農業大學、甘肅中醫學院等農村生源較多的高校,近兩年來把戶口遷往學校的農村新生越來越少。在對蘭州市各高校進行的調查發現,六成農村大學生選擇不遷戶口。
另據《浙江日報》報道,在浙江農林大學,最近3年將戶口遷入學校的新生比例逐年下降。2008年,遷戶口的新生占總招生人數的25.7%,2009年為18.6%,到2010年,這一比例僅為11.8%。“我們學校的農村學生占多數,超過三分之二。”浙江農林大學相關負責人說,從今年新生報到情況來看,遷戶口的大學新生人數創該校歷史新低。
此外,據報道,在青島、蘇州、南昌等城市的一些高校中,都存在遷戶口的農村籍新生數量減少的情況。而且,有些已辦理“農轉非”的大學生有了“非轉農”的念頭,希望把戶口從城市反遷回農村。
據《長江日報》報道,今年年初,一名華中科技大學在校生發帖稱,希望把戶口遷回農村老家,但遭派出所拒絕。“現在農村開始辦理房產證了,如戶口不在就辦不成;有可以幫忙的,2萬元人民幣重謝!”此事引發網友熱議,并引起不少有同樣想法的大學生的共鳴。
來自山東農村的研究生劉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很多農村籍新生不愿遷出戶口,是由于城市生活壓力太大,且農村戶籍“紅利”漸增。“現在‘農轉非’容易,‘非轉農’很難。而且農村戶口越來越‘值錢’了,因為戶口遷出后,農村學生在老家的宅基地和農田將被收回,如果拆遷,他得不到相應補償。再說,戶口不遷出也不會影響將來的考研、考公務員和找工作。”
還有專家指出,農村相對寬松的計劃生育政策等也使得農村戶口的吸引力增加。
“三農”問題專家盧水生認為,很多農村籍新生不愿“農轉非”,本身就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好見證。以蘇州為例,以前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第一產業(農業),且以實物性收入為主。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步伐的加速,農民收入在總量持續增加的同時,結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
“除了工資性收入,創業性、政策性、財產性、投資性及房產租賃等收入,現在都有了。”盧水生說,收入結構的變化與豐富極大增加了農村的吸引力,“農村籍大學生回歸農村還能避開城市各種社會壓力,有助于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全面提升。”
西北師范大學經管學院院長樊元教授曾指出,如今在一些地區“農轉非”風光不再,這既反映了我國30多年來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遷,也折射出了新的問題。
樊元說,很多農村學生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村的學生,出于現實考慮不遷戶口,以便作為農村集體的一員分享城鎮化進程和城鄉統籌帶來的福利;此外,大學生在城市謀生門檻越來越高,一旦畢業后沒在城市找到工作,戶口按規定退回原籍,一般很難再享有農村戶籍的待遇。可見,農村集體土地的生存保障功能,顯然已被焦慮就業前景的農村學子看重。越來越多農村籍大學新生拒絕遷戶口體現出當前城市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相對滯后。
一些人覺得,大學生“農轉非”降溫對于農村發展也是一個契機。西北師范大學團委書記雷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人才,從鄉土走出去的大學生與農村有著天然的紐帶。政府應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合理配置城鄉人力資源,實現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多鋪設農村大學生回農村就業、創業的管道。比如,可以參照城市設立產業園區的思路,建立大學生農村創業園,為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鋪好政策通道。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認為,大學生“農轉非”降溫也體現出農村青年融入城市之難。為此,政府應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比如幫助大學生申請保障房、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指導就業等。另外,“非轉農”政策也應適度放開,給從農村走出來的年輕人更多回流的機會。(韓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