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薛玉云和奶奶在租住的小屋里。只要一說起媽媽的病,玉云就會流眼淚。
小蒜中心小學的學生周文麗放學回家。她家住在小鎮邊山坡上的窯洞,一到下雨天路就變得很滑。
中國青年報記者近日到山西呂梁教育扶貧,看到許多農村家庭因為農村中小學撤并而被迫舉家搬遷到鄉鎮或縣城邊緣租住。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大多缺少一技之長。義務教育階段雖然是免費教育,但這些家庭仍因學致貧。
在石樓縣已經形成了一種單向流動:村里人帶孩子到鎮上居住上學;而原來鎮上的人,一旦孩子上了中學,經濟條件稍好些就帶孩子到縣城周圍居住。在小蒜中心小學的學生中,三分之一是因“擇校”而從周圍山村到鎮上來的。這里的許多孩子都顯得瘦小體弱,有些孩子臉上長有一塊塊的白癬,明顯的營養不良。一些租住的家庭因為經濟拮據,孩子們很少吃到肉、蛋和蔬菜。
鎮上石樓三中的校長蘭紀元反映,學生越來越少,許多孩子到城里上學,進校生也逐年減少。今年畢業的初三年級三年前進校時共有128人,但今年6月份中考時只有50人考試;初二原來有83人,現在只有60多人;初一年級進校生減少到40人。周婷梅是初二的學生,她們班里原來有40個同學,上了兩年教室里的桌椅不斷減少,現在只剩下25個人。記者在石樓縣城看到,幾個村里來的男生為了上初中,花100元租了一口縣城邊上的破窖洞,昏暗的窖洞里臟亂不堪。
中國計算機學會在這一地區的教育扶貧已經堅持10多年了。最初由遍布全國的會員捐款20多萬元,在某縣的一個村子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學,可是由于學校布局調整,這所小學目前已經成了村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
記者最近幾年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農村采訪,看到在一些較為富裕的農村,村里紅磚綠瓦高門大院建起不少,但原有的學校門口卻雜草叢生。2006年,教育部開始對農村中小學進行布局調整,主要是撤并生源減少的農村小學,把學生集中在鄉鎮中心小學,此舉的目的是讓教育資源集中利用。但也因此,全國各地大量村級小學消失,鄉村教師加速逃離鄉村,一些家庭舉家搬遷,村里的青壯年也越來越少。村里沒了老師,沒了孩子,少了朗朗讀書聲。一位老農說,村里沒了學校,就像家里沒有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