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突破限制需先解決招生公平
“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切實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
盡管《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有關問題作出上述闡述,但仍被指“只能治標難以治本”。
那么,對于“教育之困”這一城市病,究竟該如何對癥下藥?
對此,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需要解決其源頭,即高校錄取名額分配問題。
“目前之所以會產生不允許非本地戶籍學生參加升學考試的問題,主要是因為不同省市的升學考試分數線不同,而名額與報考人數并不成比例。”胡星斗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歷史遺留等多方面因素,只有使大學錄取名額尤其是國辦大學的錄取名額與報考人數掛鉤,才能逐步消除地方考錄的優勢,從而解決戶籍限制問題。
此外,教育學專家熊丙奇建議,高考報名可以考慮以學籍為主導,以戶籍或居住證為輔助的報考制度,再最終實現依學籍報考。
“我覺得現有情況下可以通過聯考加自主招生,對全國考生實行統一標準、適當考慮地區和家庭因素的方式來實現相對公平的教育。另外高職高專自主入學制可以讓考生多一個選擇。至于重點高校之外的本地院校,則不做這種要求,因為他們是有解決本地考生入學的需求的。”熊丙奇說。
“城市化的趨勢決定了北京必然要接納‘新市民’的孩子。國家教育在改革,打破戶籍限制,學生在經常居住地報名參加高考相信遲早會實現。至于如何避免單純為高考的移民,這需要改革大學招生體制,實現各地招生公平,包括對教育落后地區的適當照顧。”金懷宇說。
據了解,教育問題作為城市病的一種,除了高考戶籍限制等教育資源不公平現象外,還囊括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城市教育資源的相對優化,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等等問題。
“大學招生中的地域歧視是最主要的,像北京市的國立大學對北京考生格外照顧,外地考生相比之下則競爭激烈得多,這也刺激了大家想來北京參考的愿望。這樣的情況在別的發達城市也一樣。”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認為,在義務教育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公平,例如現在各地對于教育的省均投入差別很大,許多農村孩子甚至連入學都成問題。
“我國高考之所以有‘改變命運’的說法,除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主要就是一方面有農村戶籍、城市戶籍之分,且戶籍與福利、保障捆綁,另一方面學歷是評價人才的最重要標準。而這其實是教育所不應該承擔的功能。”熊丙奇認為,教育改革絕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事,而是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問題,教育改革必須配套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社會用人制度等根本問題的改革,才能解決目前的難題。惟有這樣,方能治好“教育之困”這一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