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主持人:
很可能他在報考公務員的同時,也可能在向其它的企業,投遞的無數的簡歷,同時在進行中。
王錫鋅:
這絕對是廣種薄收,因為就業的形勢如此嚴峻,壓力如此大,個人的興趣選擇,理想,各種各樣的興趣,這個當然會考慮,但我的感覺,這可能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還是,我首先畢業以后,我得避免那種肄業及待業的行為,所以我感覺這種就業的問題,其實不僅僅各種各樣的就業機會都要找,而且報考研究生,其實也直射出了我們現在這種就業形勢壓力非常大的一種情況。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今年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刷新了紀錄。報考人數是140萬,我們同年,報考考研的人數其實也接近150萬,很多人都來考研,我們不能說考研的人都是要立志于學問,其實相當一部分也是為了暫時推遲就業的壓力。
主持人:
當您一開始就用就業壓力來解讀這個現象的時候,肯定有人不同意,我們聽到有一種聲音說,這是社會對于一種權力的屈從的表現。有人也分析了,向權力尋租空間比較大的部門,恰恰是報考公務員這個比例拉得最大的,更多的人想去這樣的部門。您覺得這是真正存在的一種現象,還是人們的一種社會心理,把它解讀成的這個樣子。
王錫鋅:
我覺得也許在我們這個社會,傳統上有一種官本位的影響,所以應該說,這種對政府部門誤以為公務員就等同于權力,甚至將公共權力就等同于可能讓自己受益的權力,的確有一些影響。但是我想,對權力的一種崇拜,可以說我們過往有一些時候,若干年前我們在擔心,許多人都下海,當時我們提出一個拜金。
主持人:
不要都向“錢”看。
王錫鋅:
都向“錢”看,跳下去了。今天大家都來報考公務員,很多人自然就會想,是不是變成一個拜權了。我覺得也許對于某些考生來說,他的確可能考慮到,但是另外一方面來想,加入到公務員的隊伍,其實各種各樣的崗位更多的還是在將他們所學和他們的這種職位能夠聯系起來,能夠做一些事。至于選擇什么樣的職位,其實有很多偶然的因素,那些熱門的部門,的確人家考慮他的福利、待遇、權力都比較優厚,但另外一方面,我覺得也有可能,它是由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疊加,導致一個放大效應。比如有些報考中,往往有許多人是冷門的招考的職位,大家都去報考,最后導致它比例反而很高,這就是一個放大效應。這種放大效應還是涉及到現在的就業形勢和壓力,應該說比較嚴峻。
主持人:
當問到很多考生為什么要考公務員,很多人會回答兩個字“穩定”,是什么樣的社會因素決定了人們這樣的心態呢?稍后我們繼續。
(播放短片)
考生6:
基本上是碰運氣,像買彩票一樣,現在畢業生一般又在同時找工作的時候,也不放棄這種機會,所以是我們的現在之一,但是不是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這個籃子里。
解說:
“試一試”、“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打打醬油”,這是很多考生面對為何要報考公務員時的回答,加上不復習就參加考試的裸考大軍,大家的心態看似都比較輕松平靜。但是當103萬人角逐1.6萬個崗位,當中國公務員考生人數7年翻了16倍,個體選擇的背后,折射出的群體現象卻又并非那么簡單。公務員確實不是唯一途徑,但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最好的出路,而近些年,圍繞著報考公務員熱,所以引發的各種議論同樣也耐人尋味。
追問可以說,隨著報考公務員現象的逐年升溫,類似的追問從來就不曾停止,減少招收應屆生的比例,放寬報考年齡的限制,吸收工人、農民進入公務員隊伍,這些被看作今年公務員考試中的新變化。和這種新變化相比,少有變化的卻是年輕人對于理想的追求,對于志向的思考。有網友調侃,以前我最大的理想是成為像錢學森那樣的科學家,而現在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坐辦公室的公務員。
追求高薪和穩定,而不是求新求變,這似乎是很多年輕人的狀態,還有很多媒體分析稱,在對穩定的追求之外,權力現在也成為年輕人熱衷“考碗”的重要原因。
對這一點,文章引用數據進行詮釋。2010年度中央機關及直屬機構招收公務員,再通過資格審查的135萬人中,報考國稅系統的40多萬,報考海關的30多萬,兩大系統占報考總人數70%,而鐵路、公安、氣象系統是人氣慘淡,我們不禁要問,同樣是安全穩定和首任尊敬的公務員位置,為什么會出現報考的冷熱不均。很顯然,人們對這些部門的偏好,是由尋租權力大小所決定的。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未來個人發展的目標投向公務員這個鐵飯碗,對于社會,對于國家,又意味著什么呢?這樣的問題甚至也成為了國外媒體研究中國社會的切口。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評論指出,中國的公務員熱將成為中國發展的障礙。文章認為,近年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已出現過度求穩的信托,折射出人們對社會環境和市場體系的信心不足,沒有人再專心發展實業,及其創業。長此以往,國家崛起所必須經歷的高端工業化進程,將飽受鐵飯碗心態不利的影響。這樣的聲音也引發了國內媒體的廣泛回應,有文章繼續追問下去表示,這涉及到實業與創業的環境問題。如果資本獲利過多,勞動所得微弱,如果實體經濟舉步維艱,創業門檻居高不下,如果人才的市長配置機能失效,公務員熱也就成了自然現象。
主持人:
能不能從公務員熱就能推論出社會失去了發展的動力?王教授。
王錫鋅:
今年很多媒體都在擔憂,我覺得這種擔憂當然是我們媒體現在越來越理性化,越來越責任感的表現,但是將這種一百多人來報考公務員很可能會阻礙國家的發展這兩者聯系起來,我多少感覺到它還是有一種過度的解讀。
主持人:
您覺得還不必擔心。
王錫鋅:
因為我想這里面,就像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今年有超過150萬人來報考研究生,就可能推論出,我們會成為一個研究型的國家一樣。我們實實在在這兩端很難建立起這樣的聯系,但是我想這些背后,我們擔心許多人都去報考公務員,而報考公務員的動機就是求穩,如果說,我們年輕人真的是都來求穩了,也許我們的確發展的動力是值得我們去擔憂的。但求穩,真的就是我們年輕人的本質嗎?其實從我接觸的很多公務員來說,他們報考公務員第一位的考慮是我一定要就業,就業里面,如果說有的是穩定的,有的是不穩定的,但不論是穩定還是不穩定的,總比沒有工作要好,所以我首先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觀察,即便是我們今天在公務員隊伍中,其實仍然有很多創新,包括我們在地方,仍然有很多的公務員是在這種創新的,所以我們不能夠從許多人報考公務員,就推斷他們只是求穩的,因此我想擔心到會影響國家的發展,這樣一種理解可能是一種過度的解讀。
主持人:
我們也會分析,現在創業的環境不如以前了,或者說社會保障還不夠理想,但是我想,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很多人打破了鐵飯碗下海的時候,都是說太穩定了,太一成不變了,我要尋求改變,看看命運能帶給我什么。那個時候創業環境比現在好嗎?那個時候的社會保障比現在好嗎?為什么會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年輕人真的變了嗎?
王錫鋅:
我覺得主要兩個,一個是機會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那種不斷進去的創業精神。我們首先來看機會,在過去的機構改革,特別是公務員原來的錄取基本上是比較封閉的,在那種情況下,要知道我們的大學生,原來絕大部分都是國家包分配的,分到這個地方去。因此很多人一旦機會來了以后,他愿意跳出來,這也是所謂的“圍城效應”。因為我已經感覺到了那些,所以我跳出來,更多的人不僅僅跳出來去尋找機會,而且也把它當作一種進取的精神來了解。今天我們看到,我剛才說了,公務員熱,我們不必過分擔憂,過分解讀,但是同時,這種熱折射出來的背后的問題,的確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比如說為什么在一個可能有更多機會,但是不太穩定這樣一個環境中和公務員的穩定,其實是循規蹈矩的,在更多制度約束的職位中,我們更多選擇后者。如果這種選擇真的是普遍性的話,當然我們有必要去反思。比如第一,是不是我們創業的機會已經不太多了,我們鼓勵創業的環境是不是只是喊一些口號,沒有知道落到實處,如果說,我們講到公務員之所以報考這么熱,首先是就業的形勢嚴峻帶來的。如果就業不夠,也可以鼓勵這些人去創業,這些年輕人可以創業,但是創業不是說說就那么容易的,創業需要一些基礎,比如說需要資金,需要一些起步階段的扶持,我們各級政府,還有全社會有沒有去提供這樣的創業,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另外,包括考生,包括考生家庭的心態問題,是不是面對風險和承受風險的心理比以前要弱一些?
王錫鋅:
我覺得應該看到有這樣的因素,包括我們短片里面都涉及到,這不是我的決定,是全家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