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教育部部長袁貴仁
今年是“十一五”邁向“十二五”的重要轉折,也是落實教改綱要的第一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近日就此接受記者采訪,介紹了“十一五”期間教育發展的成就。
針對“錢學森之問”,袁貴仁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
22年全國普及義務教育
記者:如果把“十一五”這五年教育事業的發展放在你40多年教育工作生涯中去衡量,你會給出什么評價?
袁貴仁:“十一五”提出的關于教育發展的幾個主要指標,有的已提前實現,有的可望如期實現。
近五年,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可以概括為四方面:第一是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惠及1.6億學生;第二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提高,2009年在學總規模達2979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第三是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中職高職分別占據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第四是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最突出的是建立健全了國家教育資助體系。
集中到一點,就是實現了由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轉變。
記者: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已提出免費義務教育,但為什么到“十一五”期間才真正實現?
袁貴仁:我們用22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義務教育之路,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國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們不僅確保了所有義務教育適齡兒童都能“不花錢、有學上”,也減輕了億萬家庭經濟負擔,改善了民生。此外,免費義務教育還推動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制度建設。
記者:“十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質量問題相應凸顯出來,“十一五”時期圍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做了哪些工作?
袁貴仁:“十五”期間,高等教育的“擴招”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我們必須充分肯定這項決策和成果。提高質量,不是說只有一個標準,而是鼓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體現辦學特色,努力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爭創一流。五年中,國家自然科學獎勵1/2出自高校,社會科學領域2/3成果由高校完成。
完善資助促進教育公平
記者:過去5年,教育公平成為熱詞,國家采取了哪些舉措?
袁貴仁:一是以加快發展促公平,推動入學率進一步提高。二是以資源配置促公平,堅持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將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三是以完善資助促公平。國家資助制度覆蓋面更廣、比例更大、標準更高。四是以規范管理促公平。通過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加強收費管理,建立教育收費聽證、公示和責任追究制度等措施,行風行紀已得到明顯規范。2009年反映教育亂收費的舉報同比下降20.9%。
記者:從“錢學森之問”到11名教授聯名給你寫信,中國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受到了質疑,該如何看待?
袁貴仁:中國教育有很多優良傳統,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養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與國外相比是各有短長,不必妄自菲薄。但我們也要放眼世界,認識到教育改革的空間很大,應實事求是地發揚優良傳統,借鑒其他國家好的做法和經驗,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國家建設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針對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教育規劃綱要》已提出了思路舉措,要加大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先試點再推開,注重對學生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的培養,讓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激發創造力和積極性。
對實現“4%”目標有信心
記者: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2012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的目標,有人對如期實現這一目標還有憂慮。
袁貴仁:這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教育規劃綱要的一個亮點,就是明確提出2012年要實現4%,并保持穩定增長?,F在離2012年實現4%只有不到三個財政年度,我對4%目標的實現充滿信心,持樂觀態度。
中央領導都對實現這一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財政部門高度重視,各地政府也積極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今后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提高教育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同時開辟新的渠道。
記者:最近媒體和社會各界都在熱議教育部等部門出臺10項硬招治理擇校亂收費,感覺政府對治理亂收費第一次有了時間表。但也有不少人擔憂,這是一個頑疾,3至5年見效恐怕難以實現。
袁貴仁:擇校問題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發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擇校引發了擇校亂收費。經過共同努力,在義務教育發展比較均衡的地區,治理擇校亂收費工作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不少地區,仍然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最近,教育部具體提出10條措施,出重拳治理擇校亂收費問題。我們有決心、有信心,經過3到5年的努力,真正在全國范圍內解決擇校亂收費問題。
首先,這次出臺的10條措施針對性強,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套組合拳。此外,各地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社會各界也在大力支持。由于擇校問題由來已久,情況復雜,必須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同時,歡迎新聞媒體和人民群眾加強輿論監督。(記者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