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漢網-長江日報8月25日報道 武漢專家推出《中國博士質量調查》。
一個導師最多同時帶47名博士生
昨日,華中科技大學教科院教授周光禮新書《中國博士質量調查》在武漢面世。該書通過調查披露了我國當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該調查回收到有效問卷1392份,調查對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導師、博士培養單位負責人和畢業博士生。
統計顯示,46%的博導同時指導的學生超過7名,最多的高達47名。大部分博導認為自己適合指導的學生不超過6名。周光禮昨日稱,調查中所指的學生僅為博士生,不包括碩士生。
調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與導師交流不到1次,甚至還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與導師交流過。
2008年,我國博士學位授予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2009年,全國在學博士生24.63萬名;2010年,全國博士招生計劃為6.2萬人。
周光禮認為,我國博士生數量迅速增長,一方面說明高等教育事業大發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學術質量滑坡。博士生的培養質量已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關注。
調查顯示,50%的用人單位認為我國博士培養質量10年來整體上沒有進步,“甚至還有下降趨勢”。在對新進博士創新能力的評價上,用人單位認為“一般”和“差”的占68%。
周光禮介紹,國外一流大學博士淘汰率高的可達40%,而我國采取的是“嚴進寬出”政策。他說,沒有淘汰機制,質量也就沒有保障。
我國在讀博士生10年增加19萬
本報訊(記者 朱建華)我國在讀博士生人數由1999年的5.4萬人增加至2009年的24.63萬人,10年間增加了4.56倍。昨日,周光禮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從4個方面對影響我國博士培養質量的因素進行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導教師。在博導增長人數跟不上博士生擴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評聘博導的門檻有所下降。有些博導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樣,也很難帶出高質量的博士。博導指導的學生多,也直接影響到博士培養質量。
二是國家的科研體制。國外有的明確規定導師課題經費中1/3要用來培養學生,而我國在政策層面完全把博導的教學和科研分開了。
導師要支付學生各種費用,只能去拉很多簡單的直接服務社會的課題,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難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讀博士完全是為了拿張文憑,讀博士的動機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為“搏仕”,意思就是說讀博是為了將來能做官。
四是整個社會的浮躁心態。一個人一旦有了“博士”這層金,就會贏得更多的社會認可和尊重,甚至會謀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這助長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學生成廉價高級勞動力
博士生大多喊導師“老板”
本報訊(記者 朱建華)《中國博士質量調查》披露,大多數博士生稱導師為“老板”,有的導師把博士生當作廉價的高級勞動力。
周光禮昨日表示,現在我國的“博導制”既不同于歐洲的“導師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模式。
調查顯示,60%的學生認為,他們承擔了導師課題一半以上的任務。有些導師的橫向課題100%由學生完成。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成為一些博導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由于考核制度不健全,博導指導學生質量的高低并不影響他們的利益。相反,博導多招學生卻能為個人帶來各種好處。
一位博導在接受訪談時說:“現在有的博導連學生的論文都不看,純粹就是老板。喊老板是一種極其貶義的稱呼。”
周光禮認為,在學生需要導師提供項目和經費、導師需要學生參與課題的“利益驅使”和“彼此回報”下,師生關系變成了一種“雇傭關系”。
對于發表論文要把導師列為第一作者的“潛規則”,很多博士生都表示不滿。但在“雇傭關系”之下,導師在很多方面對學生發展具有決定權,學生又不得不接受。
■聲音
劉道玉:我國研究生教育已變味
本來,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和研究型人才,以充實到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部門,這是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則。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也依然恪守著這個宗旨。
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生人數急劇膨脹,官員和老板也擁進校園爭戴博士帽。有不少老板只有高中甚至初中學歷,可見我國博士學位的含水量多么大!
博士學位是為了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許多大學和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并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把它當作一種榮譽和身份,當作升官或求職的砝碼。現在,研究生教育已經變味,以至出現了烹飪博士。
——摘自劉道玉《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