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研究科學,必須對科學感興趣。我現(xiàn)在的問題是對科學的興趣并不大,想了解如何培養(yǎng)自己對科學的興趣。”日前,由全國少工委辦公室、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中國少年科學院、中國青少年發(fā)展服務中心承辦的“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我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奧運村科技園區(qū)舉行。面對臺上的中國科學院林群、崔宏偉、張潤志三位院士,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科技愛好者們沒有顯露出絲毫怯懦,紛紛發(fā)問。
“這個問題太難了,如果誰有辦法讓每個人都能對科學產(chǎn)生興趣,就了不得了,每個人就都成科學家了。”張潤志院士笑言,“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我小時候上的一節(jié)課,老師拿來了地球儀,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中國人在上面的時候,美國人在底下。我當時就問老師‘美國人腦袋朝下,每天得多難受啊’。老師告訴我,‘美國人還不算最難受的,蘇聯(lián)(現(xiàn)俄羅斯)人得斜著站,更難受。’回想起來,那時老師其實是想用這個問題引發(fā)我們想象,幫助我們理解地球引力的存在。從這一點,就讓我對探索世界,走進科學產(chǎn)生了興趣。”
活動中,一名初二女生提問林群院士:“我在數(shù)學方面一直很努力,但成績一直很不理想,您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嗎?”另一名看起來小學六年級學生模樣的男生繼續(xù)問道:“現(xiàn)在的全球氣候變暖,會引發(fā)水資源的大量蒸發(fā),再加上人類的嚴重浪費,水資源很是匱乏。假如某一天世界上的水資源的確沒有了,人類將何去何從呢?”這一問題問出口讓在座的大人們聽起來也頗為震驚。沒想到,林群院士反問該生,“你認為會怎么樣?”“我認為人類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后可能有更大的前途,遷移到其他星球上去,并不一定在地球上落根。至于人類是否滅亡,就看以后怎么發(fā)展了。”話音一落,全場的笑聲和掌聲不斷。“你的思考我完全贊成。比如人類登月,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或者去月球看熱鬧,意在尋找新的能源。人類作為世界上生存下來的最高智慧群體,會找到自己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林院士解答道。
據(jù)悉,“青少年走進科學世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是2001年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中國科學院聯(lián)合發(fā)起的科普教育系列活動。不難看出,活動中參加學生對于科學探索的熱情與好奇。然而,采訪中,記者也看到了當孩子們的這種熱情遇到現(xiàn)實時,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以及表露出來的無奈。“除了學校的科學課以外,科普還應該包括參觀科技館、動物園、海洋館以及參加野外鍛煉、科技夏令營等。”奮斗小學五年級學生小牛告訴記者,這類科普活動平均每學期能參加兩次,集中在放假時期。“進入五年級以后,明顯感覺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作業(yè)越來越多,沒有時間出去玩兒,科普活動也就隨之減少。”除了上學,同學們的課余時間都被數(shù)學、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擠滿了。在升學的“關鍵階段”,很少能有人想得起來進行科普教育。“家長們普遍都只是關注我們的學習,只要學習好就成,獎勵辦法就是允許在家玩兒電腦、看電視、打游戲。”
“既有的科普學習、活動內容都缺乏讓我們動手操作的機會。”小牛表示,他希望學校或者校外機構能夠提供這樣一個場所,可以讓學生進行科學方面的實驗,動手做一做,才能更好地了解原理。“學校對于科學課的安排有點少,每周只有兩節(jié),就數(shù)語文、數(shù)學、英語課最多。”而老師在課下所留的作業(yè),也都是看“字體書”——這是小牛對于完全依托課本,通篇都是文字的書籍的統(tǒng)稱,“我覺得科普知識應該更豐富一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