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去年底某部新兵入伍不久,筆者即前往該部新兵營調查采訪大學生新兵情況。在調查采訪中,大學生新兵熱情參與,踴躍發言,問卷調查填寫得格外認真。時隔月余,當筆者再次走近他們回訪時,卻碰了壁:一些大學生新兵已經不太樂意參加這種調查采訪了,參加者也多是三緘其口。一名大學生新兵在座談會上發言:很理解機關對我們大學生新兵的關注,但是接受不了這種接二連三的調查采訪。新兵生活很緊張,如果關注我們,請不要折騰我們……
關注緣何變成了“折騰”?驚訝之余,筆者隨機展開了調查——
機關“多條線”穿往大學生新兵“一根針”
今年該部大學生新兵共72名,占新兵總人數的10%。大學生新兵從往年的寥若晨星,變成今年軍營里的獨特“風景”,讓機關各部門欣喜的同時,也產生了了解他們的緊迫感。帶著大學生新兵如何教育管理的課題,各部門結合自身業務,制定了調查研究的計劃時間表,爭相走近大學生新兵這個群體,力爭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
新兵營長李兵介紹說,從入伍到現在,已有多個部門對大學生新兵進行了專題調查。大學生新兵平均參加各級座談會10多次,填寫各類調查問卷20余份,按要求寫各類體會9篇。筆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有的調查組為了獲取資料采取“疲勞戰術”,反復追問,不僅占用了大學生新兵的時間,也給他們帶來了壓力。
“不要瘋狂地關注我,我也只是個傳說”
“不要瘋狂地關注我,我也只是個傳說。”在該部局域網的論壇上,大學生新兵郭鵬套用流行歌曲《我只是個傳說》的歌詞表心聲,受到網友熱捧,引來頂帖數篇——
網友“普通一兵”說:接二連三的調查、座談會,讓我倍感壓力,有時候都不知道說些、寫些什么好。大學生新兵也是普通一兵,有優點也有缺點,我不希望生活在“顯微鏡”下。
網友“曾經滄海”留言:穿上軍裝,無論大學生新兵還是普通新兵,同站在一個起跑線上,誰不努力就會落后。軍營生活很緊張,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寶貴,太多的調查采訪會影響我們的訓練和生活。
網友“圓夢”留言:對待上級的這種關注,我們大學生新兵剛開始普遍感到是一種榮耀,也十分愿意把自己對軍營的感受及面對未來的困惑,通過參加座談和接受采訪向上級反映。但是,時間一長,參加座談會次數多了,讓我們覺得和其他戰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墻”。
為大學生新兵減負,為低學歷新兵引跑
大學生新兵的呼聲,引起了該部領導的深思。政委侯樹民說:“對大學生新兵這個群體開展調查研究是應該的,但如果盲目地、過多地召集大學生新兵,就容易把關注真的變成了‘折騰’。”于是,為大學生新兵減負,為低學歷新兵引跑,成了該部機關的自覺行動——
教育引導。該部組織機關各部,開展“如何關注大學生新兵”的討論,引導大家用科學的方式關注大學生新兵,糾正機關“想定作業”的傾向,讓大學生新兵從座談會壓力和思想壓力中解脫出來。
統籌協調。針對機關了解掌握大學生新兵第一手資料的需求,成立了機關“大學生新兵”聯合調查組,集體對大學生新兵進行調查了解。對了解到的情況和數據,進行歸納整理后,下發到各部門,實現資源共享。與此同時,還變現場調查為網上調查,使調查更加科學和省力省時。
顧此兼彼。及時糾正機關抓工作中的錯誤傾向,變“單純”關注大學生士兵為關注所有新戰士成長。同時,該部政治部還深刻分析低學歷戰士典型的成長軌跡,選出了10名典型,大力宣揚他們的先進事跡,并提出了揚其長、補其短的思路,給低學歷新兵成長成才增添了信心。
沈陽軍區某分部政治部 馬寶才、劉文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