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殊途同歸?(焦海洋/繪)
大學生的困惑:苦讀四年 月薪等同農民工?
觀察:農民工工資與 大學生簡單相比過于膚淺
近日,關于大學生工資和農民工趨同的話題爭議不絕于耳,起因起源于社科院近期發布的一項報告,報告中稱21歲和22歲的大學畢業生與同齡的青年農民工的工資均在“千元檔”,青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水平甚至略高于大學畢業生。
此言論一出,立刻引起熱議。 “學而優則仕”這一古訓由來已久,文憑已成了學子們一塊通往光輝前程的“叩門磚”,只要家庭經濟狀況許可,家長們都愿意將血汗錢交付學校,為孩子換來一紙文憑。而現在,寒窗苦讀十余年卻比不上農民工,這無疑給熱衷于“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的人們潑上一盆冷水。
“百無一用是書生”,于是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今年重慶地區上萬學生選擇放棄高考,另覓他途。此舉雖無關“讀書無用”之說,但也是實實在在給我們的高等教育體制迎頭一擊。面對就業難的局面,濟南5名大學生通過競聘當上了淘糞工,蘇州大學生競相應聘公廁所長,沈陽有的大學生為了就業,不得不去重讀技校……先就業再擇業,大學生們的就業觀念逐漸成熟起來。
大學生和農民工都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是就業大軍里的一員。除去工作環境、工作前景、社會福利的差異之外,大學生和農民工從事的是屬于不同社會分工的工作,簡單將其工資拿來對比顯然不夠全面。
我們應該看到如何在不同型的人才之間建立和諧互助的關系,在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之間,如何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彼此之間交流學習,共同提高,這才是和諧的根本之道。
就業競爭加劇也反映了目前高校專業設置、教育理念與社會脫節的咎病。“畢業即失業”的困境促使高校必須轉向培養技能型、生產型人才的領域,多培養“實用型”、“技術性”而非“理論型”的學生。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職業技術教育也是分流高等教育、拓寬教育渠道的重大舉措,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過,最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是通過職業教育的轉移,最好的扶貧是通過職業教育的扶貧,職業教育在短期內用低成本培養了大批實用型技術人才,這也填充了我國社會需要大批技術型人才的缺口,使得用人單位能夠“量材錄用”,合理使用,實現資源效率利用的最大化。
大學生要和農民工搶飯碗?
近期,中國社科院發布《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稱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和有經驗的青年農民工的搶手,兩者工資待遇有趨同的趨勢,甚至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工資尚不及同齡農民工。
7:1 大學生爭搶社工崗位的背后大學生“另類就業”的是與非大學生搓澡工:放下架子還是另類浮躁?“700名大學生應聘保姆”的背后日薪5元,賤賣的大學生身價幾何?高學歷,會掃地?
放下精英觀念,大學生就好就業了嗎?此報道一出即引起熱議,今年剛大學畢業,在合肥某網站工作的小李向記者訴苦:“本來我對自己的工資還算滿足,可現在知道一個月1300塊錢的工資還不如民工,心里確實覺得不舒服,我寒窗苦讀了10多年,到頭來工作了,還不如一個民工拿得多,難道這么多年的書都白讀了嗎?”
而同在合肥做焊工的老張每月工資能達到3000元左右,為何能夠享受如此高的待遇,這與老張的高超手藝分不開。老張說他從初中畢業就和叔叔一起來城市打工,經過多年打工生涯,老張對現在的待遇非常滿意,雖說這個工作累點臟點,但能掙到錢,工地還給包了吃住,基本算滿足了吧。現在老張的侄子也在合肥做工,小張說:“現在聽說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才拿千把塊的月工資,看來大學讀出來也未必能就有好工作,我現在一個月也拿了1600呢。”
焊工老張和職員小李的收入差別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農民工收入的增加體現了社會對這個弱勢群體的認同和關懷,而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在就業過程中處于劣勢,也是整個社會就業體制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
當然,僅僅從工資水平來比較兩者的差距也是不可取的,大學生和農民工的計酬方式、工作環境、工作前景、社會福利都存在很大區別。農民工工作不穩定、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常常超時,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收入也會隨之減少;大學生在工作數年之后,他們的收入會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逐漸增加,并且有升職以及跳槽等等機遇,這些都是農民工所不能比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