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改革建議
在邵鴻看來,行政權力決定了大學的發展,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當年的擴招背后還是行政化問題。國家一個擴招政策,各個大學就要執行,不擴招政府不干,學校也沒錢。”
“學校很歡迎擴招”,北京一所外國語學院的一位老師坦言,“因為多招一個學生,學校就能從國家手里多得一筆經費。問題在于,學校師資水平的提高趕不上擴招的速度。對于老師來說,教一個可以手把手,教一百個就上流水線,總體區別不大。但倒霉的是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多是質量不高的‘產品’。這些孩子被忽悠進來,再被忽悠出去,中間的過程是學校在謀利。”
擴招之后,很多院系都會遇到學生就業率降低的問題。而就業率是國家評估學校和院系的重要指標。學校在設立或取消院系方面的權力很小,一旦某個院系的就業率連續幾年降低,國家就有可能縮減院系的招生規模,甚至將這個院系整個砍掉。
這位老師透露:“為了保住院系的規模,以及這個規模背后的實際利益,學校和院系就會想盡辦法在就業率里‘摻水’,‘被就業’就是這樣來的。”
邵鴻認為,高校去行政化是改革的關鍵所在。
“去行政化一方面要減少政府對高校的行政干預,另一方面要切實擴大高校的自主權。擴大學校的自主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為學校增加基本財政支持的同時,減少項目審批式的經費分配,使學校既有能力,又有權力去獨立辦學。”
“擴大學校自主權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增加大學的招生自主權。”邵鴻說,“擴大招生自主權實際上就是要拓寬通向大學的渠道,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有利于各類職業學校的發展。”
行政權力決定了大學的發展,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鏈接>>
他山之石
日本:發達的高等職業教育系統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非常發達,高職學校以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專修學校為主,同時包括各類以高中及以上學歷為入學資格的培訓學校。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以私立為主,而高等專門學校則以國立、公立為主。短期大學和專修學校的規模較小,且以提高修養和培訓服務類技能為主,私立性質有利于這類學校更加貼近市場,并根據市場需求更加靈活地調整課程設置;而高等專門學校的目標是為制造業培養技術人才,投資需求較大,故由政府興辦會更加有保障。據統計,近年來高等專門學校畢業生升入大學者已經超過40%,并且大都集中在工學部。這為日本國民分層次、分批次實現就業和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
印度:發展中國家的借鑒樣本
據統計,印度目前公有中央大學、邦立大學、準大學和國家重點學院350余所,下屬各類學院17000余個,政府每年對教育的投資大部分都流向了這些院校。
由于高教經費在教育總經費中占去大量份額,印度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扶持。據統計,在印度6-14歲的兒童中,僅有約25%能夠順利完成初等教育。此外,印度高等教育中還存在文理科比例嚴重失調、專業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狀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印度高校畢業生的高失業率。
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視,在改革高等教育的過程中,印度政府選擇了IT業作為突破口,采取了大學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的方式,大力發展IT專業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相關領域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
按照產業人才的國際標準培養學生,是印度高等教育另一值得借鑒之處。有數據顯示,早在2004年,印度向國外輸送的各類工程師就有35萬人,預計到2015年將升至140萬人;而在“世界500強”企業里,將近一半公司都在聘用印度軟件工程師。這種國內教育與國際就業市場的“無縫對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標準。
美國:受人青睞的社區學院
與中國、日本等國家不同,美國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僅指大學或與獲得學位相關的教育,各類以高中畢業為入學資格的職業教育則與高等教育統稱為“第三階段教育”(Tertiary Education)。
美國的社區學院學制兩年,兼具職業培訓和四年制本科大學初期教育的雙重職能。在社區學院學習的學生既可在掌握某種技能后離開學校就業,也可以進入大學繼續攻讀本科學位。學生畢業時會獲得準學士學位,升入本科大學者只需畢業成績合格而無需經過類似“專升本”的考試。
社區學院雖屬高等教育學校,但對入學者卻沒有任何條件限制,而且不需要經過考試。這種無門檻式的入學程序使得大多數人都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同時,由于從社區學院通向本科大學的渠道暢通,所以學生可以在經歷職業教育之后再接受學術培訓,從而使得美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分層化,保證了學術教育的精英性。
社區學院獨特的辦學模式使其在美國廣受青睞。
文 本刊記者 張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