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能成為崗前培訓機構”
“立孔子像其實是件小事,重要的是其背后所體現的學校辦學理念和大學靈魂之所在?!睆埾辇埥淌谡f,“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里考慮的大多是就業出國這種更實際的問題,缺少一種深沉的文化承擔和高遠的人生思考,大學不能成為培養職業技術的機構?!?/p>
“大學應實施通識教育,而不應涉足職業教育。”這句現代教育之父洪堡的名言,如今已離我們漸行漸遠。大學生們也不再自詡為精英。2006年,教育部官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
“現在的大學和我想象的太不一樣了?!敝袊鴤髅酱髮W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的學生小趙并不諱言自己的心情。小趙表示,自己對大學一直充滿向往,覺得大學就像“象牙塔”一樣簡單、安靜。但是,“同學中大一就有出去做兼職的,做兼職“翹課”都是常事了。大家從剛開學時就在考慮畢業后就業的事,總是忙忙碌碌的,好像能多認識人、拉關系比什么都重要。”
“我十分懷念當年我上大學時的校園環境。”外交學院研究生部黨總支書記孫京麗說,當時的大學真是一片凈土。同學之間彼此關心,就像親姐妹一樣。但是現在呢?人和人的關系有時候都有些不正常了?,F在大學里,無論是校方還是學生都把就業當做是“第一要務”。各個學校在不自覺地互相攀比,因為有了好的就業率就能讓招生工作更順利。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已經不是良性、正常的了。本來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是在競爭一個崗位的時候,勾心斗角,甚至用一些見不得人的手段,最終反目成仇的情況都有。
本報調查顯示,只有36.7%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大學還保留著大學精神。31.7%的人認為現在的大學已經沒有大學精神,29.3%的人選擇不好說。還有2.3%的人認為“大學就是一個培訓機構,不需要有精神”。
“很多時候,看著周圍的同學每天都在疲于為未來考這個考那個的時候,心里很難過,這么好的校園,為什么很少有人懂它呢?”一位北京大學研究生這樣留言。
一些學生開始舍棄內地大學轉投香港甚至國外的大學。從香港各大學開始招收內地考生起,就不斷有媒體報道某“高考狀元”舍棄內地大學而選擇了某香港大學。旅美學者薛涌率先驚呼:“北大、清華當一流名校的日子屈指可數?!敝麛祵W家丘成桐就曾經不止一次地說:“中國現在的許多高校惟利是圖,就是向錢看,看經費。真的研究成果從來不在乎。”
曾作為美國芝加哥某大學交換生的小波,是中央民族大學的大四學生,談及在美國一年的交換經歷,他依然興致昂然?!懊绹拇髮W和中國大學不太相同,老師考查成績不要求出勤率,大部分的作業都是課后完成,很多知識是通過自己閱讀資料了解的。專業之間也沒有具體的界限,學校的課堂對所有人開放,不像國內一些大學不讓旁聽生聽課,到大三大四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方向。大家也不熱衷設定什么年薪多少的目標,有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只要適合自己就行。自由、不功利的校園氛圍,這點讓我印象深刻。”
“必須恢復大學的本來面目”
有評論把張祥龍教授立孔子像的建議稱作“望梅止渴”——塑孔子像容易,重塑大學精神難。要重塑大學精神,正本清源是一件系統工程。
大學精神如何培養?調查顯示,71.3%的人認為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獨立人格;64.9%的人認為需要全社會尊重知識和創造性,別一味推崇財富、權勢;55.3%的人認為要提高師資水平,規范教師隊伍,保證教師質量。接下來還有“除了學問,大學教師要有更高的人格追求和道德自律”(53.5%);“管理機構更加開明,讓大學有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51.3%);“使更多有水平的教授參與治校”(37.6%)。
“必須恢復大學的本來面目!”外交學院老師孫京麗說,一方面現在教育部門應該重塑教育導向,另一方面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盀槭裁茨敲炊鄡鹊貙W生去香港上大學?那里不是沒有競爭,但這是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下開展的競爭,是良性的。要讓學生自己意識到上大學是為了學習基本的知識和能力,而不是來做上崗培訓的。”
“完整的大學精神應當有寬容多元的胸懷,讓大學成為東西方各種文化并存的場所。”張祥龍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在體制上要給予學術自由更大的空間,使得主流、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的學術土壤,學生應當有不脫離自己歷史文化的信仰,只有“能力培養”、甚至只有“美育”,都無法實現真正的大學教育。實習生 李珩 劉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