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04月27日14:3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生產性服務業 科學發展觀 區域增長極 辣椒制品 石漠化地區 規范司法行為 長距離管道 環境保護稅 熱法磷酸 和諧社區

(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于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針和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級政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編制實施年度計劃和制定各項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奮力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全省上下奮力克服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百年不遇的特大重旱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抓住機遇、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全省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翻番;破解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交通瓶頸和工程性缺水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從系統制度安排上加快解決一些重大民生問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十二五”時期的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省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既面臨總體有利的形勢,也存在嚴峻挑戰。

我省具備加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有利于我們更好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發展;國家堅持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中央企業轉型發展和向西部擴張加快,東部產業加快轉移,有利于我們爭取中央支持和借助省外力量加速發展;我省基礎條件改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內生動力增強,自身財力不斷提升,豐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顯現,有利于我們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遵循經濟成長規律加速發展。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較多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臨的主要矛盾,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慢、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仍將非常突出,思想觀念陳舊、辦事效率低下、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乏力、社會矛盾易發多發、體制機制轉換滯緩等制約科學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我省在前進道路上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壓力。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全國呈現出東部率先發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競相開發的格局,縱向比我省發展明顯加快,橫向比多數省區市的發展速度更快,我省與先進地區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還在繼續擴大,特別是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我省在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城鎮人口比重、縮小城鄉差距等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進入“十二五”以后,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將在前十年蓄積能量的基礎上繼續加速,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現實壓力和潛在壓力,我省如不加速發展,就會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過程中喪失機遇,就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續拉大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可以緊緊抓住并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是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是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和進入加快發展時期的新的階段性特征,全面落實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歷史性任務,找準我省在全國和區域發展中的定位,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來,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縮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氣、下真功夫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改善民生,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滯后狀況,發展是解決全省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貫穿于“十二五”的全過程,落實到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各領域,不斷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切實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加速發展,就是要創造條件,奮力拼搏,使我省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高于以往歷史時期、高于西部地區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快轉型,就是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推進社會管理向全覆蓋、社會化轉變,推進社會形態由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推動跨越,就是要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動經濟總量登上新的重要臺階,推動人民生活水平由總體小康邁向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

——必須把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積極擴大消費、出口需求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保持投資合理較快增長,圍繞科學規劃實施重大項目,依托重大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必須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優勢產業,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積極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優勢互補。

——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不斷增強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

——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進城鄉人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青山綠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良好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必須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預最少、發展環境最優、服務質量最好的目標,在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對內對外開放環境。

第三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要努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加速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確保實現8000億元,力爭翻一番、突破1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以上,第二產業增長16%以上,第三產業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以上。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6∶45∶45.4;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0%;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5%。

——發展基礎平臺進一步夯實。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相適應的交通基礎平臺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鐵路系統,鐵路通車里程力爭達到50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超過14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9畝,農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0.5畝。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明顯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50萬人。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耕地保有量43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5%;森林蓄積量3.8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同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以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一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全省常住人口3936萬人;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0歲以上;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20萬人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39.82萬套,2014年前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0萬戶;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體系加快完善。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開放型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斗,使我省綜合經濟實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登上一個新的重要臺階,力爭在西部地區實現趕超進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條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第二篇 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和政府推動相結合,堅持集聚發展、節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堅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優化工業發展環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推進優勢資源轉化,延長產業鏈,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業、特色輕工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大基地,著力擴大總量,在擴大總量、增加投資中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基本形成特色工業經濟體系,通過工業的主導帶動作用,促進三次產業加快提速、協調發展,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協調互動發展。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5倍,工業總產值實現1萬億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工業累計投資實現1.5萬億元以上;電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裝備制造、煙酒、民族醫藥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為主的特色產業等八大產業產值分別超過1000億元;培育形成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20戶以上。

第四章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基地

加大能源產業的結構調整力度,初步形成規模型、效益型、生態型的多元化能源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

第一節提高煤炭工業總體水平

推進煤炭產業規模化、節約化和集團化發展,加大煤礦資源的整合和大礦建設力度,調整完善煤炭工業結構和提升生產力水平,提高煤炭行業集中度,鼓勵省內外有實力的大型煤炭企業兼并重組中小煤礦。“十二五”期間建成1個年產量5000萬噸和2個年產量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全省煤炭企業控制在200個以內;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控制的煤炭資源量占全省占用煤炭資源量的80%以上,產量占全省總產量70%以上。提高洗精煤產量和煤炭洗選比例,推進清潔用煤、節約用煤和高效用煤。加快規劃礦區內后備資源勘探力度,提高勘查深度。推進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依托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一批大型煤電基地,積極發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關聯產業。加強煤炭生產安全設施、裝備和技術建設,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煤炭產量達到2.5億噸,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

第二節鞏固壯大電力產業

充分發揮我省“水火互濟”的優勢,堅持擴大省外市場與保證省內用電并重,深入實施“西電東送”和資源就地轉化。進一步優化電力結構,優化發展火電,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深度開發水電,積極發展風電、核電和生物質能發電。優化調整電源點布局,進一步加快電源項目和配套煤礦建設,實施一批新建、改擴建和“上大壓小”替代容量電源項目、輸變電工程,加快推進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全省電力裝機達到4500萬千瓦,其中新增外送400萬千瓦,達到1400萬千瓦,總產值達到1500億元。

第五章加快建設國家重要資源深加工基地

依托能源工業,充分發揮資源組合優勢,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以煤化工、磷化工、鋁工業和冶金工業為重點,按照煤電化、煤電鋁、煤電磷、煤電冶一體化發展思路,推進煤電聯營、電冶聯營,大力發展優勢原材料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鋁工業、磷化工、鐵合金生產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煤化工生產基地。

第一節大力發展化學工業

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規模化、多聯產的要求,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煤化工,大力發展新型煤化工,提高醇醚、醋酸、烯烴等新型煤化工產品比重,積極構建結構相對優化、品種比較齊全、產業鏈較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型煤化工產業體系,大力實施《貴州省煤化工中長期發展規劃》,推進建設一批大型現代煤化工基地和項目,推進煤炭液化工程。加強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有序開發磷礦資源,控制磷系復合肥產能規模,改造提升現有裝置及配套能力,推進磷化工產業的精細化、集約化發展,推進黃磷深加工、熱法磷酸深加工和濕法磷酸深加工,重點發展高純黃磷、精細磷制品和精細磷酸鹽產品,加快磷礦伴生資源尤其是重稀土礦等貴重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氯堿化工。積極發展橡膠加工和錳、鋇等其他精細化工,打造全國主要的精細碳酸鋇生產和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基地。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年產醇醚300萬噸、烯烴60萬噸的生產能力;形成年產磷酸500萬噸,其中食品級和電子級磷酸50萬噸以上的生產能力。

第二節調整提升有色工業

以淘汰落后、技術改造、企業重組為重點,推動鋁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鋁加工,實現鋁產品結構由初級原料為主向加工產品為主的轉型,建設形成貴陽、遵義兩大鋁電聯營、上下游配套的大型鋁工業基地,推動黔東南、六盤水、安順、銅仁等地發展鋁加工。以增強鈦礦資源保障為基礎,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推動鈦產業擴大產能、調整結構,完善鈦材品種,重點向高質量的鈦及鈦合金產品和鈦帶領域擴展。加快和規范黃金工業發展。支持銅仁、黔東南積極發展釩深加工。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形成年產氧化鋁460萬噸、電解鋁260萬噸、鋁加工150萬噸的生產能力。

第三節做大做強冶金工業

以調整結構、淘汰落后、優化升級、合理布局、重組發展為重點,加強研發創新,提高產品檔次。改造提升鋼鐵工業,支持六盤水、貴陽等地調整鋼材品種結構,延長產業鏈,推進鋼材深加工。調整優化提升鐵合金產業,積極引導鐵合金企業在資源優勢區域的集聚發展和結構升級,發揮錳系、硅系鐵合金和工業硅生產優勢,推廣鐵合金精煉技術,生產低碳、低磷、低硫、微碳等精煉鐵合金產品。支持銅仁、黔東南等地實施金屬錳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發展金屬錳深加工。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第四節加快發展新型建材

依托優勢資源,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促進傳統建材的升級換代和延伸加工,支持新型建材擴大生產規模。加快水泥產業的結構調整,合理布局水泥項目,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推廣應用低溫余熱發電,做強水泥產業。加快各類利用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尾礦沙等大宗工業廢渣生產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生產和推廣運用,年利用各種工業廢棄物3000萬噸以上。支持開發新型節能環保建材和綠色裝飾材料,積極發展玻璃深加工產品、天然石材和建筑陶瓷。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建材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第六章推進建設國家重要特色裝備制造業基地

充分利用我省航空、航天、電子三大軍工基地的人才、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挖掘省內市場和拓展省外市場,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依托重大項目,提升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發展一批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重點打造以貴陽為核心區,遵義、安順、凱里、都勻為配套功能區的黔中特色裝備制造業基地,努力使裝備制造業在“十二五”期間有一個大的發展,成為全省重要的支柱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第一節大力發展能礦產業裝備制造業

圍繞全省能礦產業發展,支持和加強能礦產業與制造業有機銜接,以裝備主機為龍頭、以專業化協作配套為基礎,大力發展能礦產業裝備,增強省內成套設備生產和配套能力。重點建設貴陽、遵義能礦產業裝備基地;支持六盤水、畢節、黔西南等地開發電力、化工及礦山機械裝備。

第二節積極發展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

依托省內航空工業基礎,加大對民用航空產品和實用性航空產品的研發力度,以通用飛機研制和生產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航空裝備產業。依托省內航天工業基礎,大力發展以航天高新技術產品為重點的航天裝備產業。

第三節大力發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

積極引進省外汽車生產優強企業,推動省內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以貴陽客車、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遵義輕卡、微型面包、特種車等汽車生產基地,畢節載貨汽車、農用車生產基地和安順客車、微型車、特種車生產基地為龍頭,以一大批汽車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為基礎,大力發展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裝備。

第四節積極發展機電及其他機械裝備制造業

支持貴陽、遵義、黔南、黔東南等地區相關機電企業技術研發和企業升級,提升省內機電工業水平,積極發展以精密數控裝備及功能部件、風力發電裝備、電子元器件及電子信息產品、鐵路車輛及備件為重點的裝備產業。支持思南、赤水、貞豐等地依托內河航運條件和現有工業基礎,發展以內河船舶為重點的裝備制造產業。

第七章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特色輕工產業基地

積極發展以優質煙酒和民族制藥、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非公經濟發展壯大,積極構建具有我省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輕工產業體系,增強農業的帶動和對重工業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優質煙草基地、名優白酒基地、中藥現代化基地和南方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

第一節提升壯大煙酒產業

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推進煙酒工業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精細制造和市場建設,擴大增量,盤活存量,做大總量。按照集團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要求,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大力調整優化產品結構,進一步提升“貴煙”品質和壯大品牌,推進烤煙生產相對集中布局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升煙草行業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國酒茅臺”品牌帶動作用,加大白酒工業投入,擴大名優白酒在白酒總量中的比例,大力發展年份酒,擴大對高端市場的占有率,整合其他優質白酒品牌,全力打造黔北地區、黔中地區、南部地區三個“貴州白酒”品牌基地和仁懷白酒工業園,提升“貴州白酒”品牌的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支持發展啤酒、果酒、保健酒及非糧食原料酒。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煙酒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其中“兩煙”500億元,白酒500億元;卷煙總規模達到300萬箱,“貴煙”產銷規模達到80-100萬箱,力爭達到120萬箱,“貴煙”品牌在高檔卷煙(一、二類)行業排位進入前十名,煙葉850萬擔;白酒產量達到50萬千升,茅臺酒產能達到4萬千升。

第二節發展壯大民族醫藥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為主的特色產業

立足我省生物資源、旅游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結合特色農產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林加工和具有比較優勢的民族醫藥、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以推進中藥現代化為主線,重點發展民族藥,積極發展生物制藥和化學制藥,發展壯大骨干企業,做強“益佰”、“神奇”、“百靈”、“同濟堂”、“信邦”等著名品牌,加快醫藥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流通體系建設,實現醫藥企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發揮特色資源優勢,依托“老干媽”等骨干企業和品牌產品,加快特色食品工業發展,重點發展辣椒制品、肉制品、馬鈴薯制品、核桃乳、植物油、調味品和精制茶等特色食品工業,大力建設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在有利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發揮竹、木資源優勢,加快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紙漿造紙工業。大力開發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建設旅游小商品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銀器、蠟染蠟畫、刺繡、民族服裝服飾、民族樂器等系列產品。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特色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

第八章加快培育國家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立足我省資源優勢和技術基礎,把握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按照“明確重點、集中突破、開放合作、政府推進、市場主導”的要求,加強科技創新,強化政策支持,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

第一節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加快發展新材料、電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重點開發一批比較優勢較大的產品,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建設安順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貴陽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貴陽、遵義新材料產業基地。力爭到“十二五”期末,總產值達到500億元。

第二節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技術產業在優勢區域的集聚發展,建設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提升各類高技術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第九章提高工業發展的集群化水平

綜合考慮各區域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類型,加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優化工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優勢工業集聚發展。

第一節促進工業集群式布局

依托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干線,與城鎮化空間布局相銜接,充分發揮各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強化區域分工和經濟聯系,點軸發展與點狀發展相結合,形成全省中、西、北、東南各具產業發展重點的工業化戰略布局。黔中地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磷煤化工、有色冶金、名優煙酒、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加快建設貴陽-遵義、貴陽-安順工業走廊和貴陽-都勻凱里特色產業帶,建設形成裝備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原材料及資源深加工產業聚集區、名優煙酒基地和以現代中藥民族藥為代表的醫藥產業基地。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煤化工、冶金、黃金、特色食品、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冶金、黃金、區域性綠色食品、優質煙草加工基地。北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有色冶金、裝備制造、新材料、名優白酒、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鋁工業聚集區、名優白酒產業帶和特色食品加工聚集區。東南部地區,重點發展加工制造、特色食品、精細化工、能源、原材料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特色新型工業產業,建設輕工產業聚集區和區域性能源、冶金、化工、旅游商品基地。

第二節有序發展產業園區

把產業園區作為工業集聚發展的主要載體,把園區經濟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根據全省工業化戰略布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產業園區(基地)。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抓好一批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加大對縣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科學確定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培育和引進優強企業作為龍頭,形成核心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緊密鏈接、相互支撐的集群發展模式。優先保證重點產業園區用地指標,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平臺、高效的管理服務平臺,進行統一的規劃環評和總體環評,有效解決企業入駐園區發展的各種前置條件。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園區開發機制,廣泛吸引外來投資者領辦、創辦產業園區,推行園區經營性項目的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鼓勵各級政府聯合進行產業園區的建設。按照優化結構、合理承載的原則,圍繞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統籌配置土地、廠房、能源等要素資源,推進對重點高載能產業園區的電力直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上升為省級或國家級開發區。“十二五”期間,全省建成和完善100個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其中30個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創建5-10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第十章強化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貫徹對接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切實完善與工業強省戰略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系,創新體制機制,下大力改善工業發展環境。

第一節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政策

強化產業政策支持。搶抓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有差別產業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將我省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納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對凡是有條件在我省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要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并優先審批核準;對省級權限范圍內的重點產業項目,優先審批和核準;鼓勵外資參與我省提高礦山尾礦利用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資金加大對我省的投入;對獲得國家和省級首臺(套)產品的企業,由政府給予一定獎勵扶持。

努力加強財政、金融和土地要素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用好用足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對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與政府、企業的關系,逐步建立多元融資結構和多種融資渠道相結合的融資體系,推動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工業發展支持力度;統籌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安排和有效增加工業用地供給,對重點工業項目由省直接定點供地,加強工業用地儲備,鼓勵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產出。

第二節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加強工業發展組織領導,創新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八大行動計劃”,建立工業發展的目標分解、考核和評價制度,落實改善工業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

第三篇 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增強城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堅持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組團式拓展、點狀式集中的山區綠色城鎮化道路,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強化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著力優化城鎮化發展布局,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發揮城鎮化對增加就業、帶動投資和促進消費增長的巨大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轉移,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初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第十一章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

構建以快速鐵路為發展主軸,以黔中經濟區為戰略重點,以其它重點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以快速鐵路沿線和高速公路網絡節點上的重點城市為支撐,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的城鎮化戰略新格局。以貴陽為中心,以貴陽-遵義、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和凱里為主軸,以六盤水、興義、畢節、銅仁為區域中心城市,以一批中小城市為網絡節點,全面強化城鎮集聚與輻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加快發展黔中城市帶,構建黔中城市群,帶動全省城鎮化加快發展。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0%;力爭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大城市(含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分別增加到9個、20個以上,發展形成一批小城市,城鎮人口3/4在大中城市、1/4在小城市和建制鎮,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

第一節積極培育黔中城市群

加快培育以貴陽為中心,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為支撐,貴陽-遵義、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和凱里三大城市帶為骨架,一批重要縣城為節點的黔中城市群,建設成為全省城鎮化的核心區。

進一步做大貴陽特大城市。周邊省會城市“十一五”期間迅速擴張。貴陽通往周邊的多條高速鐵路已開工建設,“十二五”陸路交通樞紐基本形成,無論是形成貴州經濟的引擎還是適應陸路交通樞紐稱謂,都逼迫貴陽盡快擴張發展。貴陽市要調整優化城市核心區發展布局,加快城市規模化發展,大力推進老城區、金陽新區、三橋馬王廟區域、小河區域、東部新城、白云區域、新天片區等七大主城區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向周邊和延伸區域拓展,逐步將清鎮城區、修文縣城和龍里縣城納入中心城區規劃范圍。

加快把遵義發展成為特大城市,構建由匯川區、紅花崗區、新蒲新區、南白城區組成的中心城區,推進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一體化發展,把桐梓、綏陽、湄潭等縣城培育發展成為衛星城市。

加快安順中心城區發展,加快形成“兩片三軸五心”的中心城區空間格局,推進平壩、普定與安順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實施東向拓展,加快貴陽-安順一體化進程。

壯大都勻、凱里城市規模,推進凱里-都勻城市組團發展。都勻市要大力推進都勻經濟開發區和甘塘產業聚集區建設。凱里市要加快老城區、開發區、開懷片區等主城區建設,推動凱里、麻江城市空間融合,構建“一主多片”的城市空間格局。

積極打造黔中城市帶。沿貴陽-遵義軸線,加快發展修文扎佐鎮、修文縣城、開陽縣城、息烽縣城、息烽小寨壩鎮和遵義烏江鎮、三合鎮;沿貴陽-安順軸線,加快發展清鎮市、平壩縣城、平壩馬場鎮和普定縣城;沿貴陽-都勻、凱里軸線,加快發展龍里縣城、貴定昌明鎮、貴定縣城和福泉市,形成鏈珠狀城市綿延帶。

積極發展黔西、織金、甕安、金沙、惠水、長順等重要節點城市。

第二節推進重點城市化地區發展

依托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推進重點城市化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發展壯大六盤水中心城市,推進中心城區“一城七片”建設和鐘山城區-水城城區一體化發展,培育發展衛星城鎮。以興義市為中心,支持推動興義-興仁-安龍-貞豐組團發展,推進形成興(義)興(仁)安(龍)貞(豐)城市經濟圈。以畢節市為中心,積極推動畢節-大方同城化發展。加快擴大銅仁中心城市規模,加快謝橋新區、川硐新區建設,培育發展玉屏、松桃等衛星城市,構建以銅仁為中心的城市發展組團。

第三節發展形成一批中小城市

依托鐵路主軸,加快把盤縣、黔西、德江、仁懷、榕江等有條件的縣城培育發展為區域性重要的中等城市。沿快速鐵路和在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節點,加快把平壩、福泉、貴定、開陽、息烽、甕安、六枝、織金、金沙、威寧、赤水、綏陽、桐梓、興仁、思南、從江新縣城(洛貫)、獨山、天柱及一批有條件的重點城鎮培育發展為中等城市或小城市。依托高速公路,根據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點狀發展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不同類型的特色小城鎮。

第十二章大力提升城鎮基礎支撐能力

按照要素集聚、產業集中、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分區,以城市路網建設帶動城市規模擴大,以城市綜合交通引領城市發展,著力增強城市基礎支撐能力。

第一節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把路網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加快大中城市骨干路網建設,實施一批重點路網工程,以城市路網建設帶動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質量的提高。

按照拉開建設、優化布局、新區先行、帶動老區的建設思路和時序,系統抓好城鎮配套設施建設。實施城鎮供水設施、節水系統和水源建設工程,推進每個城市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庫或幾座重點小型水庫、鄉鎮有一個以上小型水源供水工程建設;落實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促進城市公交向郊區和農村延伸;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和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完善供電網絡建設;提高城市燃氣普及率和供應保障率;完善信息網絡,完成所有設市城市和絕大部分縣城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加強地下管網建設,完善防洪、排澇、人防、防震減災和公共消防等設施,實現市政公用設施系統化、網絡化、立體化建設;適應城市發展需要,配套建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改造。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科學開發利用,推進地下空間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統籌推進城市化區域城際交通等重大設施建設

適應重點城市化區域一體化發展需要,完善區域交通網絡。加快編制和實施區域城市連接通道規劃,建成一批城際鐵路和城際主干道及跨區域環線公路。加快區域內重點城鎮、重點工業區、物流園區、旅游景區與快速鐵路、高速公路的快速連接通道建設。

統籌布局重點城市化區域生態治理環境保護工程和信息化工程。

第十三章強化城鎮化產業支撐

大力加強城鎮產業發展,以產業化促進城鎮化,以城鎮化推進產業化,實現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大中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強化產業發展布局與城市空間布局的有機銜接,明確主導產業方向,加強城市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提升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和吸納就業能力。大力發展城市工業,強化集聚發展,加強城市工業園區建設,將工業園區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為城市工業發展預留空間,每個城市應建設一定數量的、與城市發展規模相適應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發區),使工業園區成為增加就業、帶動商業、壯大城市經濟、擴大城市規模的重要載體。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金融、教育、科技研發、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高度重視城市新區開發中商業設施建設和商業流通培育,通過商業片區開發,使新老城區實現有機聯結。

小城鎮要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有條件的小城鎮要依托大中城市發展配套產業,提升城鎮經濟實力,增強對農村人口轉移就業的吸納能力。

積極發展城郊型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促進城鎮農業轉型發展。

第十四章創新和完善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政策

加強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統籌城鄉發展,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強化城鎮規劃指導和城鎮化管理,增強城鎮發展活力和動力。

第一節大力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以實現農民工定居為重點,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強和改進大城市人口管理,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穩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優先把在城鎮有相對固定住所和相對固定工作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探索遷入城鎮落戶定居農業轉移人口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推動農民工進城定居創業。

把加快城鎮化與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限制開發地區人口向重點開發地區有序轉移結合起來,突出抓好一批推進城鄉統籌的綜合示范試點,探索符合我省實際的人口城鎮化模式。

加強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重點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和農村人口轉移進城住房困難問題,并將轉為城市戶口、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納入城市低保范圍。對暫時不具備落戶的農民工,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他們在住房租購、社會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建設農民工公寓,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建立統一開放、相互銜接的社保體系,將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以公辦學校為主、以輸入地為主,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

第二節強化城鎮規劃指導

超前考慮大中城市路網規劃,做到規劃到位,分片開發。緊緊抓住城市綜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三個環節,高質量編制城鎮規劃,切實增強規劃對城市建設發展中產業布局、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等重大問題的指導作用。做好新一輪全省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加快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加強城鎮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土地利用、工業布局、人口、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的銜接,做好城鎮規劃中各專項規劃之間的相互銜接。加強規劃管理,建立相關部門定期協調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管理組織結構。建立和完善規劃編制工作體系、規劃管理督察制度,切實保障規劃質量,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第三節加強城鎮化管理

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搭建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城鄉建設,多渠道籌集城鎮建設資金。深化城鎮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創新城市管理和服務的體制機制,構建現代城鎮管理體系。

根據城鎮化發展需要,積極推動行政區劃調整,有序推進“撤地設市”、“撤縣建市(區)”、“撤鎮設辦”、“撤鄉設鎮”;選擇一些能夠發展成為中等城市或小城市的市縣,探索開展市縣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第四節加強城鎮化土地保障

認真落實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城鎮建設用地的安排,采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措施,加強重點城鎮土地儲備,探索集約節約的城鎮用地模式,切實保障城鎮建設用地需求。進一步加強土地市場建設和監管,控制房地產單宗用地出讓規模,正確處理好房地產用地與公益用地的關系。

第四篇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扶貧開發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通過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十五章大力推進新時期扶貧開發

創新工作機制,整合扶貧資源,加大扶持和開發力度,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到2015年,按照國家扶貧標準,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少一半。

第一節完善扶貧開發機制

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相結合,大力推進集團扶貧,積極構建“大扶貧”格局。堅持以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鄉)推進、連片開發。實施“扶貧樣板”工程,改變傳統的扶貧資金安排方式,繼續將省級扶貧資金增量集中用于培育典型、樹立樣板,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完善扶貧開發的激勵機制,加快研究制定“摘帽不摘政策”的辦法措施,鼓勵有條件的扶貧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按照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貧困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加快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制度的有效銜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準確識別貧困對象,合理確定扶持規模,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和動態管理,扶貧到戶、措施到人,應保盡保、應扶盡扶。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給予基本社會保障和實施長期社會救助,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第二節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大力推進以特色農業為重點的產業化扶貧,促進貧困地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強規劃指導,促進整鄉(村)推進扶貧與區域連片開發相結合,提升產業化扶貧水平。

編制和實施武陵山區、烏蒙山區、苗嶺山區(含麻山、瑤山地區)區域扶貧專項規劃,加快集中連片和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第三節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以青壯年勞動力為重點,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勞動就業能力。推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十二五”期間轉移農村勞動力250萬人以上。

第十六章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提高單產為重點,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十二五”期間,年均糧食產量穩定在1150萬噸以上,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第一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

以市場為導向,突出資源優勢,鞏固發展傳統優勢農產品,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品質,推進規模化生產。

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穩定發展生豬,大力發展牛羊,積極發展特色養殖。加強標準化畜牧養殖場(小區)建設和良種繁育體系、動物防疫體系、飼草飼料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生態養殖業推進工程,著力打造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優質肉豬、肉羊、肉牛及地方特色畜禽生產基地,努力建設生態畜牧業大省。

做大做強蔬菜產業。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綠色)蔬菜,打造貴州蔬菜品牌,圍繞省內外市場需求,重點推進47個特色商品蔬菜大縣建設,把我省建成為無公害蔬菜的重要生產及出口基地,成為全國蔬菜主產區之一。到201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其中,辣椒400萬畝。

發展壯大茶產業。以發展高品質綠茶為重點,繼續加強優質、生態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茶葉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強茶葉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茶產業綜合經濟效益。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茶葉龍頭企業,打造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黔茶”品牌,使我省成為國內綠茶產業發展的大省、強省。到2015年全省茶園面積達到500萬畝。

著力提升馬鈴薯產業。以我省42個全國馬鈴薯基地縣為重點,加快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和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馬鈴薯系列產品加工,把貴州建成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產區、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產基地、脫毒種薯供應基地和重要的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100萬畝。

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和中藥材。大力發展蘋果、火龍果、柑橘等精品水果和核桃、板栗等優質干果,積極推進油茶品種改良和規模化種植,擴大和規范中藥材種植,建成一批規范化生產基地。到2015年果樹面積達到500萬畝,油茶面積達到300萬畝,中藥材面積達到300萬畝。

依托煙水配套工程,建設優質烤煙生產基地,優質烤煙產量達到35萬噸以上。穩定油菜種植面積,建設優質高產油菜生產基地。圍繞建設優質白酒基地,擴大高粱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雜糧種植。依托自然環境條件,積極發展特色水產養殖。

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加快山地農機推廣應用,圍繞主導產業,優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加強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積極推進5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示范縣建設。

第二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創新能力建設,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水平,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加強優質高產良種選育、區域性動植物疫病防控、特有物種資源保護與開發、飼料飼養、資源節約、農副產品加工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強栽培、養殖、加工先進適用技術以及適應山區農業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機具的研究、引進和推廣。加強農業配套技術的集成創新與應用。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第三節加強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建設

以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大力推進多元主體參與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大力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和農業有害生物預警監控體系建設,全面提升重大動植物疫病和農作物重大病蟲鼠害的有效防控能力。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第四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中低產田土改造力度,大力實施沃土工程,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推進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建設,著力提高耕地基礎地力和產出能力。以骨干水源工程和大中型灌區為重點,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農田。到2015年農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0.5畝。

第十七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以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為依托,以發展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到2015年,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00家,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覆蓋農戶52%以上。

第一節積極培育和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

大力扶持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農產品加工能力提升工程,按照“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模式,著力打造茶葉、馬鈴薯、蔬菜、辣椒、肉類、果品等產業鏈。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集聚發展。加大農特產品商標和地理標志開發保護力度,整合區域農產品加工品牌,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名優品牌。在財政、信貸、稅收、保險、土地征撥等方面,對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實行政策優惠。

第二節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依托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以農戶為主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農村基層組織、農技人員、種養大戶、農民經紀人及龍頭企業開展產銷合作,發展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積極引導農民實行勞動、土地和資本聯合,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以各種專業合作組織為紐帶,大力發展“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和風險協調機制,形成規范穩定的合作關系。到2015年,扶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00家。

第三節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

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或養殖大戶、養殖小區)”和“龍頭企業+基地”等模式,大力加強農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格局。按照“政府指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農民參與”的建設模式,把農業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聚集區建設與培育龍頭加工企業結合起來,著力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基礎設施好、標準化程度高、輻射效應明顯的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

第十八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創收能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第一節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

積極發展附加值高的優勢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服務業,大力開發園藝、傳統手工藝、觀光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使農民在農業功能拓展中獲得更多收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及時兌現各種農業補貼。健全企業與農戶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第二節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積極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引導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實施農民創業促進工程,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基地和創業園,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第三節促進其他收入快速增長

調整政府投資、土地出讓收益和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使用結構,大幅度提高用于“三農”的比例。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保障水平,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探索并建立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項目中入股經營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第十九章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第一節深化農村各項改革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的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培育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場林權制度改革。繼續發揮供銷社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工作保障制度。以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為突破口,完善政策,增加投入,提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能力。抓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

第二節加大新農村建設示范推廣力度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能力分類推進全省新農村建設。一類地區,充分依托中心城市,堅持鄉鎮連片整體推進,大力發展城郊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實現率先突破。二類地區,依托中小城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鄉鎮為單位實行整體推進,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三類地區,依托小城鎮,堅持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大力實施整村連片推進、產業化扶貧和勞動力培訓轉移,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五篇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把旅游和文化產業培育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把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壯大服務業規模,拓寬服務業領域,優化服務業結構,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強化政策支持,推動服務業與工業化、城鎮化的融合與互動發展,全面提升服務業總量、質量和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納就業能力。

第二十章大力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

圍繞提升工業競爭力和提供配套服務,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適應城鄉居民生活需求和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第一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依托重要交通樞紐和交通網絡節點,以中心城市和工業聚集區為重點,整合資源,優化要素配置,著力構建與工業化相適應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把現代物流業發展成為服務業的新興支柱產業。重點把貴陽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把遵義、六盤水、畢節等打造成為省域重要物流中心,把興義、都勻、凱里、銅仁、安順等發展成為區域性重要物流中心,支持其他有條件的城市和工礦區發展物流中心,加快建設一批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物流園區和物流基地。推進全國性物流示范城市建設試點。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推進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加快發展快遞物流。加強物流業新技術開發利用,提高物流企業的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積極發展金融業。完善經濟金融互動發展的協調機制,促進政銀企合作。繼續推進“引銀入黔”工程,積極引進國內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到我省落戶;積極吸引國內有實力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到我省發展。加快地方金融機構發展,支持做大做強一批地方商業銀行和投資機構,增強地方金融機構競爭力。積極發展農村金融,促進城鄉金融業合理布局、協調發展。規范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中小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推動更多省內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積極發展保險業,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重點推進科技孵化業、科技風險投資業、科技咨詢業、科技中介服務業發展,加快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推進科技成果應用和轉化。積極支持會展、廣告、法律服務、會計、審計、資產評估、工程咨詢等商務服務業發展。

積極支持貴陽市做好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第二節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

提升改造商貿服務業,積極發展以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倉儲超市和物流配送為重點的新型商貿流通業態,加快商貿批發和零售市場建設,培育發展商貿聚集區,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超對接工程”、“雙百市場工程”等商貿流通工程,建立完善城鄉商貿服務網絡。推進房地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引導房地產合理布局,優化商品住宅供應結構,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控制大戶型高檔商品房,保障住房供給,穩定房價,促進住房梯次消費。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重點發展就業、社區醫療、社區安保、養老托幼、食品配送、家政、修理等服務,推進社區服務規范化和網絡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重點發展健康服務、家庭服務等養老服務,加強老年公寓建設,積極推動老年旅游、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發展,加快形成老年服務產業體系。積極改造提升住宿、餐飲等服務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

積極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和互聯網增值服務、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網上購物、遠程醫療等服務業新興業態。

第二十一章加快建設旅游大省

著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轉變旅游發展方式,深入實施旅游精品戰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加快提升旅游產品檔次,推動旅游產品供給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旅游資源開發從低水平向高水平轉變,游客在黔旅游從過路游向深度游轉變,旅游產業發展從單要素向多要素轉變,將貴州打造成為全國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國民休閑基地、特色鄉村旅游基地、養生與老齡度假基地、原生態民族文化體驗基地、山地戶外活動基地、自駕車與自行車自助旅游基地。力爭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旅游經濟大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到2015年,接待旅游總人數達到2.2億人次左右,旅游總收入達到2200億元以上。

第一節加快特色旅游產品體系建設

按照突出重點、優化結構、打造精品、地域復合、整合線路的原則,以開發市場客源為首要任務,以骨干景區深度開發為支撐,以新產品、新業態為吸引力,以推進旅游產品結構升級為方向,以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強重點旅游景區、旅游目的地建設和改造提升,著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品位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旅游產品,構建形成特色旅游產品體系。重點打造以喀斯特獨特景觀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旅游產品體系,以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以溫泉旅游、避暑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為代表的生態度假旅游產品體系和以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和特色餐飲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推進重點旅游城鎮建設,加快發展一批專業旅游城市、旅游城鎮、旅游產業園區,著力完善旅游服務要素,構建特色鮮明、功能較為完善的旅游城鎮體系。完善省內精品旅游線,依托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打造跨省精品旅游線,積極開辟跨國旅游線路。加強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等產業的結合與互動發展。大力發展旅游商品產業,培育旅游商品品牌,辦好旅游商品“兩賽一會”,提高旅游購物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

第二節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

加快旅游交通建設,推進交通運輸體系向旅游景區延伸,進一步提高旅游景區的可達性,實現重要旅游景區與鐵路、高速公路的快速連接。完成重點旅游城市和景區的旅游交通站場及停車場建設或改擴建。拓展城市公交延伸到周邊旅游景區景點,積極開辟通往旅游景區的客運專線。加強旅游景區和旅游城鎮道路、供電、供水、供氣、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旅游服務體系,重要旅游城市、AAA以上景區全面建成游客服務中心。積極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統。加強以星級賓館為重點的旅游住宿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旅游度假酒店、鄉村旅館、營地度假村建設和改造升級,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第三節優化旅游發展環境

大力推進旅游業對外開放,創新旅游管理體制,推進旅游企業運行機制改革和景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旅游資源一體化管理。創新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增加旅游發展投入。扶持培育和引進一批旅游優強企業,推動涉旅企業通過上市等方式融資。創新旅游營銷方式,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大力開拓國際國內旅游市場,積極開展國際旅游合作。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健全旅游法規體系。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強化旅游規劃管理。加快引進和培養旅游高級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

第二十二章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加速發展

加大文化資源開發力度,加快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和培育新興文化產業,著力推進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到2015年,力爭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4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達20%以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第一節構建特色文化產業體系

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費市場,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以民族文化產業為龍頭的特色文化產業、傳統文化產業、新興文化產業快速協調發展。突出發展文化旅游業、民族民間演出業、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業、會展廣告與民族節慶業,壯大提升廣播電影電視業、新聞出版業、休閑娛樂業,加快培育扶持網絡、新媒體與動漫網游業以及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業。注重統籌發展和差異化推進相結合,加快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利用步伐,推動形成我省“八大特色文化產業群”。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促進文化生產要素和文化企業集聚發展,科學規劃和實施“十大文化產業園”、“十大文化產業基地”等重點文化產業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品牌引領戰略,繼續做響做強“多彩貴州”品牌,實施“百佳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推動形成以“多彩貴州”為主的品牌集群。

第二節培育打造骨干文化企業

加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文化產業集中度和規模化、集約化水平。積極支持我省有實力的重點文化企業進行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整合重組,加快做大做強,形成以貴州文化演藝集團、貴州廣電集團、貴州出版集團、貴州日報傳媒集團、當代貴州期刊集團、貴州網絡傳播集團為主的集團化發展格局。積極引進省外優強文化企業到我省發展,吸引省內外重大戰略投資者參與文化項目建設經營。加快培育發展中小型文化企業和民營文化企業,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局面。積極培育發展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推動貴州文化“走出去”,提高對外交流合作水平。

第三節營造文化產業發展良好環境

按照創新體制、轉化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強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建設,發展文化行業組織、中介機構和現代流通組織,積極培育和規范以網絡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加快構建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嚴厲打擊盜版、侵權等非法行為。落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切實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和信貸擔保機制。推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支持有實力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大力推進科技與文化融合,積極實施“文化科技提升計劃”,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引導、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特色文化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第六篇 大力發展黔中經濟區,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全面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把黔中經濟區打造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統籌推進其他區域發展,形成中部崛起、帶動全省和各區域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第二十三章優先發展黔中經濟區

把黔中經濟區放在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準確定位區域功能,優化生產力布局,建設成為全省工業化的帶動區和城鎮化的核心區。

第一節科學構建空間開發格局

搶抓國家把黔中經濟區列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重點經濟區和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作為新培育的區域增長極的戰略機遇,積極推動國家組織實施黔中經濟區規劃,舉全力把黔中經濟區打造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全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增長極。加快構建以貴陽為中心,以遵義、安順、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以黔中城市帶、產業帶為骨架的空間開發格局。強化對外通道能力和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完善區域交通網絡,依托貴陽連接周邊地區的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構建形成1小時經濟圈。統籌黔中優勢資源開發和生產力布局,強化資源要素集中、優化配置,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著力打造貴陽至遵義、貴陽至安順、貴陽至都勻和凱里城市帶、產業帶,建設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聚集區,培育壯大產業集群。力爭用5-10年時間,把黔中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資源深加工基地,以航空航天為代表的特色裝備制造業基地,煙草工業、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節建立健全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

建立健全黔中經濟區領導、協調、合作機制,協調解決各種利益關系和重大問題。搭建多種形式的投融資平臺,積極籌集開發建設資金,統籌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制定支持黔中經濟區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賦予黔中經濟區先行先試的權利。切實落實省政府關于支持貴陽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貴陽統籌城鄉發展。

第二十四章統籌推進不同區域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區域增長極,統籌推進各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推進遵義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建設

積極制定遵義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方案,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大力提升區域性中心城市和重點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促進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推進與成渝和黔中經濟區的融合與優勢互補。努力把該區域建設成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試驗示范區,全國重要的優質白酒基地、紅色文化旅游基地,區域性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食品基地和物流商貿中心。

第二節加快畢水興經濟帶發展

強化區域交通網絡建設,統籌區域能源、原材料等產業發展布局,加強區域分工合作,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優勢礦產資源的深度開發和轉化,發展新型產業集群。推進與黔中經濟區的融合發展,加強對周邊省區的開放與合作。努力把該區域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資源深加工基地、黃金工業基地,區域性藥材和藥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基地、汽車制造基地,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第三節推進東南部特色綜合經濟區加快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布局,強化區域分工與合作,依托優勢資源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加強與黔中經濟區的融合發展,推進對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省區的開放與合作,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推動武陵山經濟協作區建設。努力把該區域建設成為全國民族文化和生態旅游目的地,區域性能源、冶金、化工、綠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基地,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商貿中心。

第四節支持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貫徹落實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大力支持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步伐。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對民族地區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支持力度,大力扶持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產業和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努力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大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

第五節加快各類試驗示范區發展

深化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經驗,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推進畢節試驗區跨越發展。支持安順試驗區改革創新,實現加速發展。抓好貴陽生態文明城市、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和銅仁營養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在我省建立內陸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試驗區。積極推進萬山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試驗區加快轉型發展。

第二十五章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承接城市經濟輻射帶動作用的有效載體,支持各縣根據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發展基礎,以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重點,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特色產業,壯大經濟規模,增強縣級統籌發展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形成強縣帶動局面。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綜合應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布局、土地供給等政策措施,鼓勵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提高經濟強縣發展水平。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擴權強縣的政策措施,按照“責權統一、重心下移”的原則,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積極探索開展強鎮擴權試點;在積極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改革試點的同時,從經濟社會管理方面探索省直管縣的改革試點。在更大的經濟區域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動縣域經濟的開放式發展。制定和實行優惠、靈活的政策措施,鼓勵沿邊縣(市、特區)參與鄰省經濟合作,促進協同發展。

第二十六章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按照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類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和主體功能定位,調整完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結構。

第一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和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落實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加快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空間開發格局。大力推進國家和省級重點開發區域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培育形成全省或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極;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限制開發區域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生態產品和農產品的供給和保障能力;加強對國家和省級禁止開發區域的保護和管制。

第二節建立差別化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體系

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的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績效評價體系,配套完善差別化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人口、環境等區域政策,支持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引導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向重點開發區域轉移,加強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財政支持力度,逐步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七篇 強力推進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支撐發展的基礎平臺

按照“著眼十年、規劃五年、突破三年”的要求,全力推進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建設信息、電力等基礎設施,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十七章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推進以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重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擴大路網規模,提高通達能力和通暢水平,強化配套銜接,加快形成連通內外、覆蓋城鄉、便捷、安全、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加快以快速鐵路為重點的鐵路建設

建成貴陽至廣州、長沙經貴陽至昆明、成都至貴陽、重慶至貴陽高速鐵路等連接外部區域的快速鐵路,基本形成貴陽連接周邊各省會中心城市2小時和通往全國主要經濟區3至7小時的快速鐵路系統。開工建設昭通至黔江等一批區域性重要客貨運輸鐵路。啟動一批連接主要產煤區、重化工業區和重點產業聚集區的鐵路及鐵路支線建設。新增鐵路通車里程3000公里左右,到2015年力爭全省鐵路通車里程達到5000公里。繼續做好我國東北、華北及京津冀廣大區域經貴陽進入東盟地區便捷快速鐵路新通道建設的前期工作,爭取鄭州經貴陽至河口等鐵路納入國家規劃。

第二節加快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公路建設

大力實施“六橫七縱八聯”高速公路網絡規劃,全面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的廈蓉、杭瑞、汕昆高速公路我省境內路段,積極構建我省通往珠三角和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公路體系,基本建成縣縣通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000公里以上,到2015年建成高速公路4500公里以上。積極爭取將安康至麻江、張掖至百色、畢節至河口、都勻至西昌等重要的省際高速公路通道調整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實施。加快重點城鎮、重點工礦區、旅游目的地、支線機場、航運碼頭(港口)與鐵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聯絡線建設。全面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加大力度實施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工程,提升普通干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積極推進農村公路建設,大力實施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十二五”期末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6萬公里以上。

第三節加快發展民用航空

大力推進民用機場建設,完成貴陽龍洞堡機場擴建工程,建成畢節、六盤水、遵義支線機場,完成銅仁鳳凰等支線機場配套及擴建,建設凱里黃平機場,繼續做好其它新機場規劃研究工作,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全省的民用航空運輸網絡。做大做強現有3家基地航空公司駐場機隊規模,爭取引進2-3家基地航空公司。積極開辟國內國際航線,完善航線網絡,到2015年,國際國內航線增加到100條以上,旅客吞吐量達到1360萬人次,貨郵量達到9萬噸。

第四節積極發展內河航運

加快推進我省水運通道高等級航道建設,提升航道等級,完善航運配套設施,提高北進長江、南下珠江的內河通航能力。加強水庫庫區航運工程建設。繼續實施農村渡口改造工程。

第五節加強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和站場建設

強化交通運輸樞紐建設,合理布局各類交通站場,做好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重點建設貴陽、畢節、遵義、六盤水等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推進快速鐵路沿線站場、高速公路重要節點客貨站場和農村客運站場建設。建設完善空港設施。加快航運碼頭及配套設施建設。

第二十八章大力推進現代水利體系建設

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設為重點,大中小微并舉、開源節流并重,注重挖潛配套,統籌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到2015年,全省水資源綜合調配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工程性缺水狀況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建成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生產需求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和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第一節切實加強水源建設

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貴州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的機遇,新建一批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力爭開工建設畢節夾巖水利樞紐、普安五嘎沖水庫、紫云黃家灣水庫等3座大型蓄水工程,建設六盤水雙橋水庫等一批中型蓄水工程,實施完成烏江思林、“引黃入木”等一批引提水工程,“十二五”期間確保新增供水量35.1億立方米以上。建成黔中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和“滋黔”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地下水資源勘查開發,充分發揮地下水在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中的重要補充作用。因地制宜,積極實施以管代渠、長距離管道輸水工程。加強各種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切實提高輸水調配能力。

第二節提高城鄉生活生產用水保障能力

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期間,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縣城、鄉鎮和人口相對集中的居民點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生活用水供水保障率達到95%以上。開展城鎮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健全水源地監測系統和安全防護設施,保障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安全。

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著力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大力實施甕福等十大灌區及一批中型灌區配套和改造工程,加快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設施,積極實施“五小”微型水利工程,搞好煙水配套工程建設。

增強城鎮及工業用水保障能力。結合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布局和區域水資源狀況,合理布局水源工程和輸水工程,建立大中城市供水安全儲備體系。積極推進水務一體化,加快城鎮和工業園區、產業聚集區供排水設施建設和改造,確保滿足城鎮和產業用水需要。

第三節加快防汛抗旱減災體系建設

加快建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加強重點城鎮防洪工程建設,基本建成重要城鎮的防洪體系;加快重點中小河流域治理及山洪災害防治,切實抓好納入國家規劃重點治理的河流及重點山洪災害易發區的治理工作;加強應急水源建設和水資源調度,優先布局和安排旱澇災害嚴重地區的水利工程項目;深入開展山洪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加快搬遷避讓和重點治理,提高山洪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完成省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建設。

第四節加強水資源和水利建設管理

切實貫徹落實《水法》和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深化水資源管理及水務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逐步建立水權分配體系和配水、用水定額管理制度,積極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水權交易制度,開展水權交易試點。推進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建后管護機制。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加快完善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推進水利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水利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完善政府水利投資的管理制度和項目決策機制。

第二十九章加強電網和油氣管道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電網建設和油氣管道設施建設,為保障能源供應提供重要支撐。

第一節加快電力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西電東送”主通道和省內電網主網架建設,新建“黔電送粵”500千伏通道,建成一批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增電網500千伏變電容量900萬千伏安,完善省內500千伏及以下電網結構,外送通道形成“兩直六交”,省內電網形成“三橫兩中心”網格型電網。加快城市配網和縣城配網建設與改造,推進建設110及以上千伏輸變電工程,新增變電容量2268萬千伏安,新建線路10046公里。加強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基本建成以110千伏和35千伏電壓等級為骨干網架、10千伏及以下網絡協調發展的農村電網。

第二節推進油氣管道設施建設

加快油氣管道工程建設,積極推進中緬油氣管道、貴陽-桐梓成品油管道和中衛-貴陽天然氣管道建設,基本建成省內成品油輸送管道、天然氣輸送管道支線網絡和儲存設施。

第三十章加快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以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為重點,加快“數字貴州”建設,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傳播共享和有效利用,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

第一節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完善省內以光纜為主,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相協調的干線傳輸網,加快完善農村通信網絡。加快移動通信網改造升級,積極推進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建設。加速建設和完善寬帶通信網,提高寬帶網絡覆蓋率和接入能力。加快建設集有線、無線、衛星傳輸于一體的數字廣播電視覆蓋網絡,積極推進鄉鎮有線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大力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推進物聯網和云計算的研發運用。加強郵政網絡建設。完善無線電管理基礎設施。強化信息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到2015年全省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5部/百人。

第二節大力推進經濟社會信息化

加快完善公共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建設,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完善網絡標準,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完善面向企業的電子商務服務,推動面向全社會的信用服務、網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撐體系建設。實施電子政務提升工程,推動重要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建設完善網絡行政審批、信息公開、網上信訪體系。加強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完善地理、人口、金融、稅收、統計等基礎信息資源體系。大力實施“工業強省”信息化助推工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生產設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信息化。加速推進“三農”信息服務工程建設。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行業的廣泛應用。加快金盾工程城市報警監管系統建設,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加強郵政普遍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切實加強信息化建設的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第八篇 加快科技教育發展和人才開發,提升人力資源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把人力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科技、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推進教育、科技發展和人才資源開發,著力增強科技、人才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第三十一章堅持優先發展教育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進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努力擴大教育資源,不斷提升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能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第一節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

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和質量。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擴大城鄉中小學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建設,積極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工程。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加強城鎮中小學基本建設。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基本解決農村初中寄宿生住宿問題,逐步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向小學延伸。積極實施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推進義務教育質量工程建設,大力提高師資水平和教學水平。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健全“控輟保學”工作長效機制,努力消除輟學現象。到2015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

第二節著力突破高中階段教育

堅持內涵發展和外延擴大并舉,大力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加速發展。著力擴大和合理布局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新建或改擴建90所左右高中階段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積極增加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發揮示范性高中在特色辦學和內涵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省內名校實行集團化辦學和聯合辦學,引進省外名校、優秀民營教育集團等優質資源到我省合作辦學或獨立辦學。用4年時間實現以縣為單位基本解決初中畢業生能夠繼續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到2015年,全省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達到125萬人左右。

第三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努力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規模,積極構建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創建一批省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力爭其中一批躋身國家級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行列,2015年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達到55萬人。加強高等職業院校優質資源建設,擴大示范性職業院校規模,到2015年,創建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3所以上,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4-6所。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省內外聯合辦學,增強辦學活力、豐富辦學特色,全面提升職業學校辦學水平。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

第四節積極發展高等教育

迅速有效拓展高等教育資源,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著力改善高校辦學條件,大力支持用地緊張的省屬高校的校區改擴建,完成花溪高校聚集區建設。推動市(州、地)高校加快發展。加強高校合作辦學。在鞏固提高現有省屬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基礎上,創建適應我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需求的高等院校和學科專業。大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積極做好“211工程”大學三期建設工作,建立和完善國家、省、校三級重點學科建設體系。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性、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強重點學科、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創新平臺和重點實訓基地建設,增強高等學校的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到2015年高等教育在學規模達到70.5萬人。

第五節促進各類教育發展

高度重視發展學前教育,大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實施農村學前教育發展推進工程,新建和改擴建一批農村鄉鎮公辦中心幼兒園,扶持大村落和社區居委會舉辦幼兒園(班),到2015年全省三分之二的鄉鎮和街道辦事處至少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積極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推進實施民族教育基礎建設工程,大力提升民族教育水平。加快發展特殊教育。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支持發展民辦教育。深入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第六節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強化政府統籌發展教育的職責,完善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的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進自主招生改革,逐步建立和實施多元招生錄取制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體制。推進教育改革發展試驗示范區和基地建設。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治理機制,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學校法人治理、利益相關人積極參與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完善民辦教育發展扶持政策。強化政府增加和保障教育投入的責任,建立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全面建立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按照國家規定為學校配備校醫,為寄宿制學校配備管理人員。完善校園安全保障機制。

第三十二章加大人才開發力度

全面貫徹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以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開發為重點,著力抓好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到2015年,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50萬人,力爭全省人才開發的各項主要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滿足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第一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大重點領域、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突出培養造就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為重點的創新型科技人才,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加快構建“四位一體”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提高黨政領導人才的執政本領、科學領導水平和促進社會和諧能力。積極實施優秀企業家培養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形成我省優秀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群體,推進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大力實施“四個一”人才工程和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培養工程,加快培養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打造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才群體和創新團隊。大力實施高技能人才開發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重點培養技師和高級技師。大力實施我省新型農民培養工程,重點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村生產經營型人才和技術推廣人才。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推進社會工作人才的職業化、專業化。

第二節創新人才開發體制機制

改進人才管理方式,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培養開發機制,逐步建立人人能夠發展、人人能夠成才的現代人才培養開發機制。建立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化、社會化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健全以用為本、科學用才、人崗相適、用當其時、人盡其才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逐步建立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提供服務、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加強人才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人才開發政策體系,實行人力資本投入優先,加強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積極扶持人才創新創業和支持科技人員潛心研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穩定基層人才隊伍,加快推進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人才平等發展。

第三十三章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堅持合作創新、加強轉化、重點突破、引領跨越,著力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推動、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建設各類科技研發機構,圍繞優勢產業發展,推動建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參與的創新戰略聯盟,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知識創新體系建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整合科技資源,在一些重點和優勢學科領域建設重點實驗室和知識創新基地,提升研發能力。加強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提高服務企業能力。“十二五”期間,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達到200家以上;建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8家,新建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2個;力爭在化學、地理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領域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3-4個;在已有磷化工、裝備制造、茶葉、辣椒、物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基礎上,新建立鋁工業、煤化工、鋼鐵、民族藥、白酒、新材料、煙草、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特色農產品等10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力爭形成磷化工、物流等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建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3-5個,省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及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10-15個。推進建立省工業技術研究院。

第二節推進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與轉化

圍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實施一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推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農業等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攻關,加快重點產業領域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努力實現重點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和跨領域的技術集成。大力實施產業技術創新、現代農業科技支撐、生態建設和節能環保技術開發應用等工程,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科技支撐與產業振興、企業創新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國家在我省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項目建設。

第三節加強科技創新環境建設

進一步加大財政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實現財政科技支出增長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制定和完善財政、稅收等政策,引導和促進企業、社會資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建立健全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以股份制或合伙制等形式,組建風險投資公司或創業投資公司。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力度,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和培養工程,搭建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促進創新創業團隊、高端研發資源和高端項目與產業集聚。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加強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完善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等共享機制。

第九篇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把深化改革作為創新之源,把擴大開放作為開發之路,采取更加過硬的措施推動改革,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快構建有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

第三十四章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把發展的難點作為改革的重點,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重點領域各項改革,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

第一節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進一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推進政企分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的體制。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加強行政問責制,改進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完善政府績效評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第二節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和國有資產證券化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的資源整合、兼并重組,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推進各種所有制企業之間通過股權并購、股權置換、互相參股等方式進行整合重組,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制定促進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和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及工作方案,通過資源優先配置、項目優先規劃、政策優先扶持和兼并重組、產能擴張、技術改造等措施,培育更多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新增一批上市公司。配套完善相關促進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籌集國企改革資金,做好國有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后續工作。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明確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建立健全企業重大決策失誤和重大資產損失責任追究制度,規范國有產權交易行為。

第三節深化財稅管理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財政預算管理改革,加快推進部門預算改革,繼續完善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和省對下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健全“上臺階縣”和經濟強縣的財源建設政策。規范政府非稅收入改革,進一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深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預算資金運行監控機制。強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推進采購管理的規范化和精細化。按照國家部署,繼續推進費改稅,爭取開展我省優勢礦產資源稅改革試點,開征環境保護稅。

轉變政府投資職能,按照公益性、基礎性、競爭性三大類項目的劃分原則,全力抓好公益性項目和基礎性項目建設。完善投資的運行機制,改善投資環境,降低投資的社會成本,提高對投資主體的吸引力。加快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城市建設基金,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協調、管理體制,穩步發展地方金融市場和鼓勵金融創新,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積極開展項目融資,推進符合條件的各類企業上市融資,力爭全省新增上市公司20戶以上,累計實現200-300戶優質企業進入上市后備資源庫。爭取國家支持我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券和企業債券,推進融資方式多元化。

第四節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

建立和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理順資源產權關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水價改革,合理調整城鎮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推進電價改革,對居民用電逐步實行階梯式電價,簡化電價分類。建立新能源產品價格補償機制,促進新能源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地群眾便捷使用質優價廉的煤、氣、電。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市場法規和監管體制,規范市場秩序。

第五節貫徹落實國家收入分配調整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收入分配調整政策,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規范分配秩序,落實國家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調節的相關政策,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落實國家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三十五章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

堅持政府營造環境、全民創造財富,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優的活力,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顯著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制定我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產業目錄,引導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投資建設鐵路、公路、水運、民航、水利、電力,參與土地整治、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特色經濟發展,進入市政公用事業、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領域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扶持成規模、上水平的非公有制企業和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全民創業計劃、萬戶小老板創業行動計劃、個體經濟騰飛計劃、私營企業倍增計劃,促進非公有制企業加快發展。加強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加快清理和修訂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簡化行政審批環節,規范行政執法,堅決制止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等行為。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增強法制觀念,推進科學管理,提升自身素質。

第三十六章全方位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著力優化開放環境,大力發展內外聯動、互利共贏的開放型經濟,加快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十二五”時期,力爭在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和質量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進省外到位資金累計達到9000億元左右,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30%以上,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

第一節努力拓展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

按照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的要求,進一步開放投資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努力拓展招商引資的廣度和深度,迅速擴大直接利用外來投資規模。重點開展大項目大企業招商引資,加強與國內外五百強企業、中央企業等優強企業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合資、合作、獨資、兼并重組、股份收購、BOT、TOT、ABS、BT、資源換投資等多種有效方式,積極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大財團等戰略投資者。加大對東部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和深圳、寧波、青島、大連等對口幫扶城市以及蘇州市的交流合作,深入開展與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成渝經濟區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貿合作;積極擴大對歐美地區、東盟等境外招商規模,繼續加強對港澳臺和海外華僑客商的招商引資。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建立以政府主導、企業市場化運作、社會中介組織參與的合力推進的招商引資機制;充分調動我省大企業和優勢企業的積極性,重點針對中央企業進行招商引資;鼓勵利用社會各方面力量和資源招商;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各種展會精心策劃和組織我省招商引資活動,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博覽會、投資貿易洽談會積極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庫建設,積極謀劃一批重大項目,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推介,建立項目跟蹤落實責任制,不斷提高招商引資項目的履約率、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強化落實部門和地方招商引資的目標和責任,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評價獎懲長效機制。

把開發區(園區)作為招商引資、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大力推進開發區(園區)建設,努力把各級開發區(園區)建設為現代制造業的集中區、吸引外資的聚集區、體制改革的先導區和循環經濟的示范區。重點加強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增強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更多大企業、大項目在開發區(園區)集群發展、配套發展,發揮其招商引資的示范帶動作用。(上接第5版)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擴區調位升級,爭取國家支持將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支持未布局開發區的市(州、地)根據優勢產業發展和生產力布局新設開發區。依托開發區(園區),以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源礦產開發和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為重點產業承接方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嚴把產業政策關,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在有條件的地區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園區,重點建設貴陽、遵義、黔東南三大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基地;爭取國家支持建立東西互動產業合作示范園區。

第二節積極發展對外貿易

調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拓展對外貿易市場,努力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加快推進出口商品結構多元化,大力培育新的對外貿易增長點。引導和推動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市場多元化,鼓勵企業擴展對外貿易市場,鞏固和擴大東盟、日本、韓國、美國等傳統市場,著力開拓歐盟、俄羅斯、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貿和教育、科技、文化合作。進一步加強進出口口岸通道規劃建設,爭取國家賦予我省“口岸簽證權”,支持在我省設立“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

第三十七章大力改善投資軟環境

著力改善體制、法制、市場、政策環境,積極營造親商、愛商、敬商、安商的發展環境和創業、創新、創優的良好氛圍,建設“誠信貴州”、“法制貴州”。

創新政務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服務效能。繼續清理和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增強審批透明度。按照“政務公開、權力公開、權力運行公開、運行時間公開、運行結果公開”和“同步審批、限時辦結”的原則,營造高效的服務環境,推進“一站式”服務。面向社會全面公開申辦事項的前置條件、辦理流程、審批環節,推行網上受理、網上審批、網上辦結,最大限度地方便外來投資者。

完善有關地方性法規,規范行政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加強各級投訴受理中心建設,加強對投資軟環境的監督監察和考核評價,定期曝光政府不誠信、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公正的典型事例,全面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嚴厲查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吃拿卡要等行為,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兌現、督辦工作機制,確保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政策得以貫徹、承諾的服務得以兌現,強化企業誠信意識和守法經營,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

全面落實和細化國家和我省擴大對外開放的土地、財稅、金融等各項政策,積極探索有利于擴大開放的新政策、新舉措,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十篇 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統籌規劃、協調推進,牢固樹立綠色、環保、低碳發展理念,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第三十八章加大力度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和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嚴格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采取有效措施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堅決穩定和降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到2015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第一節努力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完善網絡體系,強化服務管理,健全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

進一步加強基層計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快完善計劃生育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基層計生服務體系建設,到2015年,力爭使全省所有縣站和90%以上的鄉鎮服務站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繼續鞏固和創建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省新增國家級優質服務先進縣15個,實現省級優質服務先進縣全覆蓋。加快人口計生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省級全員人口數據庫和管理信息系統。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實現基本免費服務項目全覆蓋,切實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機制,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區域協作。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大力推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少生快富和特別扶助制度,建立完善長效避孕措施的落實獎勵制度,深化貧困計劃生育家庭“三結合”幫扶政策,加強公共民生普惠政策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的銜接。加強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大力推進人口文化建設,促使群眾婚育觀念進一步轉變。

第二節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改善人口結構

加強出生缺陷干預,鼓勵整合基層計生服務、婦幼保健資源,加強婦幼保健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出生缺陷預防網絡,全面開展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關注嬰幼兒早期教育,努力提高新生人口素質。推行計劃生育家庭生殖系統疾病免費普查普治工作,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加強綜合治理,實行分類指導、重點管理,建立重點縣動態管理制度,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趨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第三十九章加強生態建設

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遏止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構筑國土生態安全格局,切實改善生態環境,構建“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第一節構筑生態安全格局

以烏蒙山-苗嶺、大婁山-梵凈山山體(“兩屏”)、烏江、赤水河及綦江、沅江、都柳江、南北盤江及紅水河水系(“五帶”)為框架,實施生態保護分區控制。在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地、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水源地保護區等禁止開發區域和天然林保護區、重要水源涵養區、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地區等限制開發區域,建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構筑以“兩屏五帶”為骨架、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第二節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

按照先急后緩、分期實施、重點突破的原則,全面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大力實施78個縣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著力打造國家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加強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增強區域水土保持能力。推進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珠江等防護林、速生豐產林等工程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功能。加強濕地保護區保護恢復,維護或重建濕地生態系統。建立和完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推進實施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項目。大力發展林業綠色產業,增強林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和管理,推進種質資源庫建設,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城市公共綠地、環城林帶建設,加快沿公路、鐵道的綠化帶建設,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形成網絡化的區域生態廊道。

第四十章強化能源和資源節約

堅持開發和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有限開發、有序開發、有償開發的原則,加強對能源、水、土地和礦產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全面推進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第一節大力推進能源節約

大力節約能源,確保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達到國家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低水平高耗能企業發展。積極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到2015年,全省淘汰落后產能1000萬噸以上,淘汰單機20萬千瓦以下火電機組100萬千瓦。突出抓好鋼鐵、有色、電力、化工、建材、煤炭等重點耗能行業和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管理,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和節能發電調度。強化建筑、交通運輸和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技改和節能管理。全面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普及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嚴格實施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完善能效標準和節約產品認證制度。落實能源節約經濟政策。健全節能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監察監測能力建設,建立完善節能統計、監測制度,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嚴格節能執法監察。全面實行政府優先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普及節能知識,加強消費引導,實施全民節能行動方案。

第二節強化土地、水、礦產資源節約

落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統籌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保障工業化、城鎮化用地需求;加強土地用途管理,嚴格建設項目用地標準,努力盤活存量,合理使用增量,大力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建立流域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全面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制度;推進農業節水灌溉,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積極推進節水示范縣建設,全省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力爭提高到0.52;推進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及礦井水資源利用,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力爭9個市(州、地)中心城市和4個縣級市達到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要求。

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健全完善礦產資源勘查市場準入機制和礦業權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占用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加快推進礦產資源開發整合,有效提高大中型礦山比重;支持和引導礦山企業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以及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率。

第四十一章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按照突出重點、持續實施、分階段推進、分層次示范和一體化安排的要求,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壯大循環經濟規模。

第一節推進循環型生產方式

加快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大力推進粉煤灰、磷石膏、煤矸石、黃磷尾氣和爐渣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筑、道路廢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各類產業園區,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集中處理。按照“煤-電-化-建材”、“煤-磷-電-化-建材”、“煤-電-冶金-建材”一體化產業循環模式,推進產業鏈接技術的開發運用,加快建設一批省級鋁工業、磷化工、煤化工、鋼鐵、建材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示范企業。推進循環農業示范縣和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積極發展循環型服務業。繼續抓好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城市)建設,積極支持六盤水市建設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城市。

第二節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

建立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快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網絡建設,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以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加快完善再制造舊件物流回收體系,優化布局,壯大規模,積極發展再制造業。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密閉運輸、集中處理體系,推進餐廚廢棄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第三節建立循環經濟促進機制

綜合運用投資、產業、價格、財稅和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面向市場,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法規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和咨詢服務體系。編制和實施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引導中心城市、重點開發區、重點產業園區、重化工業集中地區,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集聚發展。倡導文明、節約、綠色消費理念,逐步培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第四十二章加強環境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著力解決損害群眾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積極防范環境風險,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改善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

第一節加強水、大氣環境保護和危險廢物防治

實行嚴格的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繼續加強紅楓湖、百花湖、萬峰湖等重點湖(庫)環境保護。繼續推進三岔河、烏江、赤水河、清水江、都柳江和南北盤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匯水區工業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質的管理與控制,避免跨界污染。強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營運監管,確保已建成投運的污水處理廠正常穩定運行。逐步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

加強重點行業污染控制和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大力推進火電、鋼鐵、有色、水泥等重點行業脫硫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展火電機組脫氮設施建設。加強氮氧化物污染防治,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及有毒有害物質控制,推進多污染綜合控制。加強城市顆粒物、機動車尾氣排放、噪聲等污染治理。

加強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污染防治。建立危險廢物管理考核制度。建成并投運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和九個市(州、地)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中心城市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逐步實現全省范圍內的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積極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第二節強化環境保護機制

健全考核評估制度,嚴格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強化政府環境管理職責。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推進規劃環評實施。嚴格排放標準,全面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建立和完善企業環保自我約束機制。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完善監管體系,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運用經濟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深入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推進貴陽市國家級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市(地、州)、縣、鄉(鎮)、村。

第四十三章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加強政策支持,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積極推進低碳技術的引進和轉化,控制工業、建筑、交通和農業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開發能源高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提高森林蓄積量,增加森林碳匯,增強固碳能力。推進貴陽市國家級低碳城市試點,開展適應氣候變化重點示范區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開展區域氣候變化影響綜合評估。加強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警,建立防災減災和應急系統,加強國際國內合作,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知識普及,提高公眾氣候變化意識。

第十一篇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和共享式發展,著力改善和保障民生,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第四十四章實施重大民生工程

統籌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實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顯著提高城鄉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第一節大力實施扶貧脫貧攻堅工程

在貧困地區大力實施鄉村道路、水利建設、農網改造、危房改造和中低產田土改造工程,為貧困人口增收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繼續實施“雨露計劃”、“陽光工程”和各類社會扶貧行動,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廣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深入實施山地農業扶貧工程、林下經濟增收工程、生態扶貧產業建設工程,為穩定脫貧提供可靠的增收保障。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繼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增加易地搬遷扶貧后期扶持資金,為貧困農戶增加收入、提高能力提供后續支援。

第二節大力實施就業和創業工程

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優先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就業的機制。加大統籌城鄉就業力度,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將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管理范圍,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的幫扶力度,健全就業援助制度;通過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實行崗位補助等措施,幫助有就業能力和愿望的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實現就業,“十二五”期間,幫助15萬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自主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依法采取降低創業門檻,落實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等措施,支持和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水平。大力推進創業園、孵化園建設。建立健全以街道、鄉鎮、社區為重點的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平臺。建立完善城鎮調查失業率統計,建立和完善失業評估和失業預警機制,加強失業風險的預防和有效調控。完善就業權益保障制度,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第三節大力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制定促進職業技術教育大發展大提高的政策措施,迅速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全面實施職業能力建設工程,積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水平,努力使城鄉勞動力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十二五”期間,實現城鄉統籌培訓達到120萬人次,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勞動力總量的40%左右。把素質教育的要求貫徹于各級各類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設,突出培養勞動者的創新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創新能力、動手能力。

第四節大力實施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程

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指導方針,基本建立起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達到80%以上。建立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解決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問題。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目標,實行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統一管理,解決城鄉居民異地就醫和醫保即時結算問題。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參保覆蓋率分別提高到60%、70%、80%。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建立工傷、失業保險省級統籌,推進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市(州、地)級統籌,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基層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標準化、科學化和信息化。

大力加強社會救助。建立以城鄉居民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以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五保供養為主要內容,以教育、住房、就業、救災、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為補充,政府職責明確,管理規范,網絡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按標施保,逐步提高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積極推進社會互助。

積極發展福利事業。積極發展以扶老、助殘、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事業,建立健全城鄉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加大社會福利事業投入,建立覆蓋全省的老年人、孤兒、殘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為重點的服務網絡。重點抓好示范性、綜合性養老服務設施和福利設施建設,加快建設省殘疾人綜合服務基地。在40萬人口以上的縣建設救助站,在30萬人口以上的縣建設專門的兒童福利院,改擴建一批縣級綜合社會福利院和一批農村敬老院。進一步落實社會福利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促進殘疾人集中就業,維護好殘疾人職工的合法權益。推進殯葬服務體系建設。

第五節大力實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

扎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堅持從最困難的農戶和最危險的農房改起,大力實施整縣推進,重點扶持農村低收入危房戶特別是優撫對象、農村低保戶和殘疾人危房戶的改造和建設,2014年前完成剩余的1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加快城鎮廉租住房、公共租賃房和限價商品房建設,有效解決城鎮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探索廉租房建設的有效辦法,逐步解決城市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加強各類棚戶區改造,集中改造城市棚戶區、國有煤礦和工礦棚戶區、國有林區棚戶區及國有林場危舊房、國有墾區危房。“十二五”期間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39.82萬套。加大農村教師、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等周轉房建設。健全穩定的住房土地供應政策和建設資金配套政策,簡化新建廉租住房審批手續,加強廉租住房對象的管理,完善退出機制,推行租售并舉。

第六節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向縣以下延伸工程

以農村道路、飲水安全、農網改造、信息暢通等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繼續推進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大力實施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加快通鄉油路、通村公路建設,大力推進通村油路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快農村通組公路建設,切實解決商品運輸難、農村行路難的問題,確保到2012年100%的鄉鎮通油路(水泥路)和建制村通公路,到2015年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加快民生水利建設,搞好城鄉水源工程,全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搞好農網改造升級,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替代燃料試點工程加大農村地區信息網絡建設和改造力度,積極推進電信普遍范圍,實現自然村全部通電,城鄉同網同價,努力滿足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加快農村“三電合一”工程和農村“光纖寬帶進鄉入村”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提高信息進戶率。到2015年,力爭建制村基本通寬帶,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鄉鎮數字化廣電網絡覆蓋率達到100%。

第七節大力實施生活環境改善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節約用地、設施配套、節能環保、突出特色的原則,科學制定鄉鎮村莊建設規劃。加強城鄉環境建設整治,到2015年3萬人以上的城鎮都要實現雨污分流,實現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城鎮天藍、地綠、水清。深入開展“整臟治亂”行動。認真實施水、電、路、氣、房、優美環境“六到農家”工程,加快村莊道路硬化,推進農村沼氣建設,支持和引導農村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工作,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75萬戶,開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廣“四在農家”的典型經驗,因地制宜建設山水田園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用兩到三年時間,使村莊面貌有較大改善。

第八節大力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省博物館新館等大型文化設施,力爭建設省美術館。建設市(州、地)地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新建或改擴建項目。在民族自治地區建設“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完成一批示范性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示范性鄉鎮綜合文化站以及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建設。完成縣級綜合檔案館新建或改擴建項目。實現縣有兩館(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村有文化活動室。加快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放映工程。繼續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一批公益性電子閱覽室和少兒圖書館。推進數字化農家書屋建設。全面推進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長效投入和運行機制。繼續開展“文化三下鄉”等文化活動。繼續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加大對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

加強城鄉公共體育場地建設,全面完成地縣兩級體育設施建設任務,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健全全民健身服務網絡,增強人民體質。爭取國家實施貴州生態型多梯度高原訓練基地建設項目。

第九節大力實施公共衛生建設工程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大公共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城鎮醫療服務體系和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重點完成省級龍頭醫院和市(州、地)級骨干醫院改擴建,加快完善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和設施設備,完成一批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實現每個建制村都有衛生室。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到2015年,全省每千人擁有床位數達到3.31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數達到4.5人。建立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實施重大疾病防控,抓好重點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有效提供健康教育咨詢、居民健康建檔、婦幼保健、老人保健等服務。關心婦女兒童身體健康,切實做好婦幼保健工作。積極扶持和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強化藥物供應保障和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加強衛生監督,維護公共衛生秩序和醫療服務市場秩序。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興辦醫療機構。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第十節大力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和平安創建工程

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大力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規范發展社區服務站等專業服務機構,有效承接基層政府委托事項,以居民需求為導向,整合人口、就業、社保、民政、衛生、文化以及綜治、維穩等管理和服務資源,積極構建社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抓好便民利民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站、點)和綜治工作中心(站、點)建設,創建一批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示范點。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和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強化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完善監管體系,重點加大對煤炭開采、道路交通、建筑施工、藥品食品生產等行業的監管力度,加強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單位等消防安全專項整治,推進農村消防試點,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加強地質、氣象、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治,加快完善防災減災體系。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警務、群防群治等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改善公安、國家安全、司法行政機關的業務條件,加大監管場所建設力度,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大力構建“平安貴州”、“和諧貴州”,創造公平正義的法制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四十五章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為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第一節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制定和落實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切實做好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發展基層民主,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完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體系。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司法監督,促進司法公正,維護法制權威。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強化行政監察。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服務體系和法律援助制度。全面開展普法教育,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節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鞏固和發展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和“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推進全社會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繼續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機關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滿意在多彩貴州”主題創建活動,不斷提高全省公民的文明素質和服務意識。

第三節加強廉政建設

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力度,推進反腐倡廉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大力實施“廉政文化建設工程”。嚴格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強化社會監督,保障公民的檢舉權、控告權、申訴權,依法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第四十六章健全國防動員體系

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積極支持駐黔解放軍、武警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快完善國防教育基礎設施,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第十二篇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努力實現規劃目標

本規劃經過省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批準,具有法律效力。要強化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通過正確履行政府職責,調控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第四十七章建立健全規劃管理體制

完善規劃體系,加強規劃的銜接協調。改革規劃管理體制,健全科學化、民主化的編制程序,加強各級各類規劃與總體規劃的銜接,形成以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各級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省級專項規劃特別是重點專項規劃以及區域規劃,要細化落實本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成為本規劃的重要支撐。加強年度計劃與本規劃的銜接,充分體現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建立和完善規劃評估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的中期評估制度,省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測,接受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對規劃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及時采取相應對策措施,提出調整和修訂規劃的意見。經中期評估需要修訂本規劃時,由規劃編制主管部門提出調整方案的議案,報省政府同意后,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實施。

第四十八章建立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明確政府職責,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落實。實行規劃目標責任制,及時制定規劃實施方案,分解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明確部門分工,落實工作責任,并將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標。規劃一經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應予公開發布,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共識,使實施規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加強和改善經濟運行調節。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決策機制,綜合運用規劃、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發揮信貸、物價、稅收等經濟杠桿作用,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用規劃引導市場主體行為。

建立分類指導的實施機制。切實履行政府職能,著力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建設,充分運用公共資源全力保障完成規劃目標。對規劃提出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重點,要加強政府引導,主要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推進發展。

積極組織實施重大項目。把加強項目建設作為推進規劃實施的重要抓手。對規劃所確定的重大建設項目,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加快組織推動實施。要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完善項目咨詢評估、審議決策制度。要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加強項目實施管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作者: 編輯:李茂

相關文章

專題推薦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