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2011年04月27日14:18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半導體照明 生產性服務業 晶龍 惠農政策 光伏產業 構建和諧 農家店 留守兒童 污染源監控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攻堅時期??茖W編制并有效實施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對于實現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本規劃綱要依據《中共河北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發展改革任務,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著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全省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集中精力謀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2010年,全省生產總值預計達到20000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1.7%,人均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47萬元提高到2.8萬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410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30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3倍和2.6倍。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大力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鋼鐵、裝備制造、石化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預計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20億元,是2005年的3.5倍;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服務業增加值達到6850億元,是2005年的1.8倍?!笆晃濉惫澞軠p排目標如期實現,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減15%以上。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北戴河新區等沿海重點開發地區加快建設,進入了大規模聚集生產要素階段。

——城鎮面貌呈現新變化。深入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三年打基礎”工作圓滿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高,居民生活環境大為改觀,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現代城市魅力初步顯現。城鎮化率由37.7%提高到45%左右。

——農業農村工作得到新加強。農業稅全部取消,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糧食生產連續7年增收,2010年總產量接近600億斤。蔬菜、果品、畜牧等優勢產業穩定增長,農業規?;藴驶讲粩嗵岣?,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8%。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省級新民居建設示范村達到3000個,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4萬人。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支撐能力顯著增強?,F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民航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機場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旅客吞吐量增長6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新增2172公里,達到4307公里,躍居全國第二位;鐵路通車里程新增400公里,達到5300公里;黃驊綜合大港開航,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6億噸。電力裝機新增1672萬千瓦,達到4215萬千瓦。南水北調中線河北段、引黃入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森林覆蓋率達到26%。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河北鋼鐵、冀中能源、河北港口等大型企業集團成功組建,整合重組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事項大幅削減。財稅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省財政直管縣(市)試點達到92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五項重點任務有序實施。文化、新聞、出版等社會事業改革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對外開放繼續擴大,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完成15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70.7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20%和13.9%。五年新增國家級開發區4個,對內經濟技術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京津合作繼續深化。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1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10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77.8%和58.3%。五年間城鎮新增就業26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扎實推進,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城鄉低保水平穩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覆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為43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

——和諧社會建設開創新局面。教育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醫療衛生體系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預防能力明顯增強。公共文化事業扎實推進,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城鄉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競技體育水平有了新提升。人口與計生工作得到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94‰以內。平安河北建設成效顯著,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政執法三項重點工作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得到強化,安全生產事故有所下降。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鞏固發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防災減災、氣象、測繪、檔案、人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地方志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進步。

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省“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如期實現。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日趨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日益顯現的發展活力、創造積累的發展改革經驗,為“十二五”時期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內外形勢“十二五”時期,世情國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結構調整勢不可擋,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趨勢勢不可擋;但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圍繞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及金融安全的斗爭更為復雜,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中搶占戰略制高點的競爭更加激烈。從國內看,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加速升級,區域經濟合作加速推進,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經濟社會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但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相當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

(二)面臨的機遇

縱觀國內外形勢,我省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是京津冀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有利于承接吸納京津先進生產要素,把獨特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又好又快發展的優勢。二是我省沿海地區開發建設即將納入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有利于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大規模聚集生產要素,加快形成新的經濟隆起帶。三是冀中南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有利于發揮京廣、京九沿線地區既有優勢,加快打造經濟發展新高地。四是國內產業和資本轉移呈加速趨勢,有利于我省發揮綜合優勢,通過開展戰略合作,加快發展步伐。五是國家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我省在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等領域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全省經濟轉型升級。六是我省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形成了政通人和、人心思進的社會環境,有利于凝聚各方力量,增強內生動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困難與挑戰

在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我省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一是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產業結構不合理且層次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節能減排壓力大,發展方式粗放問題依然嚴重。二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領軍人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短缺,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資源支撐能力減弱,生態環境容量不足,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供求矛盾突出。四是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大中城市數量少且功能不夠完善,以城帶鄉、以工補農能力不足。五是社會管理難度加大。社會結構變動加劇,利益主體日趨多元,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

綜合判斷,“十二五”時期,我省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處于向經濟強省、文化強省目標跨越的發力期,面臨著既要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雙重任務。我們必須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奮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加快發展和加速轉型雙重任務,構筑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壯大沿海經濟隆起帶,打造冀中南經濟區,培育一批千億元級工業(產業)聚集區、開發區和大型企業集團,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創新能力,著力深化改革開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科學發展、富民強省進程,努力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從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十二五”時期,最根本的是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努力在新一輪競爭和發展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堅持下大氣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下大氣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升級的核心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轉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軌道。堅持下大氣力統籌區域發展,推動省內不同區域優勢互補、協作互助、良性互動。堅持下大氣力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抓好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堅持下大氣力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努力形成有利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環境。堅持下大氣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深入與晉蒙等地區經濟協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下大氣力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堅持下大氣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辦好社會建設方面的實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堅持下大氣力統籌兼顧,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實踐中要切實把握以下原則:

——注重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前瞻性。既要鞏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好勢頭,又要正確分析和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科學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重大戰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注重速度與效益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持續性。必須更新發展理念,更加注重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大產業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

——注重城市與農村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統籌性。既要順應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快城鎮化進程,推進城市建設上水平、出品位;又要堅持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城鄉統籌,推進城市和農村協調發展。

——注重投入與產出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轉變。

——注重沿海開發與內地發展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互動性。堅持把沿海地區開發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戰略位置,同時統籌推進內陸地區開發開放,逐步構建沿海與內陸地區良性互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注重投資與消費、出口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均衡性。既要保持合理投資規模,更要注重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同時大力拓展國際市場,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注重經濟與社會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全省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重民生與穩定相結合,切實增強發展的和諧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正確處理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與維護穩定的關系,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根本性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奮斗目標

根據以上指導思想和原則,“十二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省經濟增長速度和效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8.5%左右,到2015年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全部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2個百分點。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突破。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鋼鐵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取得重要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一些領域形成明顯優勢,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8%左右。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千億元重點園區和大集團。城鎮化率達到54%,城鎮建設上水平、出品位,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6%,突破一批關系產業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資源環境的關鍵技術,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77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優勢企業。

——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強??萍?、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280萬人,農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0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3‰以內。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5%,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達到國家要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42萬公頃,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7%,森林覆蓋率達到31%,森林蓄積量達到1.4億立方米。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重點流域水質及城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

——— 基礎設施支撐能力增強。多元、立體、快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鐵路、公路、港口、機場運輸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水、電、油、氣管網等設施日趨完善。

———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5%;就業壓力明顯緩解,城鎮新增就業3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公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第三章 實施“四個一”戰略重點 帶動并活躍發展全局

把加快優勢地區率先發展作為戰略重點,強力推進“一圈一帶一區一批”建設,打造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形成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一、加快構筑環首都綠色經濟圈

推進環首都“14縣(市、區)4區6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環繞首都的獨特優勢,積極主動為京津搞好服務,全方位深化與京津的戰略合作,承接京津資金、項目、產業、人才、信息、技術、消費等方面的轉移,形成環首都綠色經濟圈。重點在承德、張家口、廊坊、保定4市近鄰北京、交通便利、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三河、涿州、懷來、灤平等14個縣(市、區),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科技成果孵化、新興產業示范、現代物流等四類園區,發展養老、健身、休閑度假、觀光農業、綠色有機蔬菜、宜居生活等六大基地,逐步把環首都地區打造成為經濟發達的新興產業圈、綠色有機的生態農業圈、獨具魅力的休閑度假圈、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圈、舒適宜人的宜居生活圈。

力促環首都四個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承德市充分發揮旅游、礦產等資源優勢,著力發展休閑旅游、釩鈦制品、清潔能源、新型材料、現代農業等,建設國際旅游城市和國家釩鈦產業基地。張家口市充分發揮產業基礎、旅游資源等優勢,著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休閑旅游、現代物流、礦產精深加工等,建設京冀晉蒙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廊坊市充分發揮區位獨特和信息產業等優勢,著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電子信息、服務外包、科技孵化、休閑旅游、現代農業等,建設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環渤海休閑商務中心城市。保定市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試點等優勢,著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現代物流、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休閑度假旅游基地和歷史文化名城,提升京南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地位。

二、加快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

推進沿?!?1縣(市、區)8區1路”建設。充分發揮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支持、開放帶動,促進重大生產力布局向沿海地區集中。在近海臨港、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的昌黎、豐南、黃驊等11個縣(市、區),以及北戴河新區、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等8個功能區,以濱海公路為紐帶,加速構建沿海經濟隆起帶。著力建設一批高標準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精品鋼材、石油化工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港口物流、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強化沿海地區產業分工與合作,形成環渤海地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臨港產業帶。著力建設一批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濱海休閑度假景區,重點抓好北戴河新區、唐山灣國際旅游島、渤海新區濱海灘涂公園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濱海風光旅游帶。著力改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重點治理點源面源污染,加強灘涂和重要濕地保護,形成海藍地綠的海洋生態帶。著力提升唐山、秦皇島、滄州三個中心城市功能,重點建設唐山灣國際生態城、黃驊新城、北戴河新區三個濱海新城,強化城市間功能對接和互動發展,形成以三個中心城市和三個濱海新城為核心,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鎮為節點的濱海城市帶。

加大沿海中心城市開發開放力度。唐山市充分發揮省域中心城市優勢,著力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化工、港口物流、新型建材、濱海旅游、會展經濟、總部經濟、海洋經濟等,打造綜合性貿易大港和世界級精品鋼鐵基地,建設科學發展的示范城市、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面向東北亞的對外開放窗口。秦皇島市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著力搞好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重點發展休閑旅游、港口物流、數據產業、服務外包、總部經濟、會展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和重大裝備、電子信息等先進制造業,依托北戴河新區建設國際知名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形成現代化濱海旅游宜居城市。滄州市充分發揮沿海和歷史文化優勢,高標準建設綜合大港和臨港工業園區,著力發展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精品鋼材、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經濟等產業,努力形成環渤海地區重化工業基地和冀中南及縱深腹地的出海通道,建設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

三、加快發展冀中南經濟區

推進冀中南“1中心2軸3基地18縣”建設。充分利用冀中南地區列為國家重點開發區域的有利條件,發揮交通和產業基礎優勢,以石家莊為中心,強力推進大西柏坡、正定新區、臨空港產業園區、東部新城建設;以京廣(京珠)、京九(大廣)復合交通干線為兩軸,促進生產要素加快集聚;以邯鄲冀南新區、衡水濱湖新區、邢臺新區三個產業基地為重點,培育冀中南經濟增長新優勢;以壯大特色產業集群為重點,加大兩軸沿線的正定、寧晉、武安、冀州等18個縣(市)開發開放力度。堅持交通基礎設施先行,加強冀中南地區與京津、黃驊港的通道連接,加快邯黃鐵路建設,謀劃建設京九客運專線河北段、邯黃高速公路,促進生產要素加快集聚。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把冀中南經濟區建設成為我省新興產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文化旅游基地,形成與環首都綠色經濟圈、沿海經濟隆起帶良性互動、融合發展新格局。

做大做強冀中南中心城市。石家莊市充分發揮省會優勢,加快發展文化、旅游、商貿、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以大西柏坡建設為重點,打造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建設高標準產業園區為重點,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衛星導航、通用飛機等高端制造業基地。推動組團城區同城化進程,建設繁華舒適、現代一流的省會城市和京津冀第三極。衡水市發揮農業資源和生態優勢,重點發展現代農業、食品加工、精細化工、裝備制造、生態旅游等產業,建設生態宜居的北方湖城。邢臺市發揮產業基礎和交通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煤鹽化工、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等產業,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建設冀晉魯地區重要節點城市。邯鄲市充分發揮省際區位、歷史文化和礦產資源優勢,著力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煤化工、高新技術、文化旅游等產業,鞏固提升冀晉魯豫接壤區域中心城市地位。

四、加快培育千億元級重點園區和大型企業集團

著力建設重點園區。全面優化創業環境,以優勢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層次高、總量規模大、關聯程度緊、輻射帶動強的園區,力爭有十個以上開發區或工業聚集區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秦皇島開發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機電一體化、生物技術和環保技術服務等產業,建設環渤海地區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廊坊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服務外包等產業,打造國家一流開發區。保定高新區,重點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新型儲能材料、輸變電設備等新能源裝備,建設我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及能源設備基地。石家莊高新區,重點打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建設國家創新型高新區和生物醫藥基地。邯鄲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新材料、裝備制造、家電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建成重要的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唐山動車城,重點發展高速動車、城軌客車、城際列車等,形成以動車組為龍頭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燕郊開發區,重點發展通信網絡產品、電子專用設備及材料、平板顯示、光機電一體化設備等,打造北方重要的信息產品制造中心。保定長城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常規動力汽車及零部件,打造集研發、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汽車制造基地。定州唐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重點發展汽車、煤化工、食品加工和現代物流產業,建設國內一流的微型車基地、焦化基地和液態奶生產基地。遷安西部工業區,圍繞鋼鐵及深加工,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樂亭新區臨港工業聚集區,重點發展精品鋼鐵、裝備制造、能源等臨港產業,建設船板生產和重型裝備制造基地。

培育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兼并收購等多種途徑做大做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力爭新培育十個以上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開灤集團,煤炭產能超過1億噸,積極發展煤化工、裝備制造、現代物流。冀中能源集團,煤炭產能超過1億噸,加快發展制藥產業,培育壯大航空產業,總銷售收入實現翻番。長城汽車集團,重點增強汽車研發及整車制造能力,建設保定、天津兩大制造基地,形成200萬輛產能。新興鑄管集團,做大做強鋼鐵、管件、機械和輕工等產業,保持球墨鑄鐵管在世界領先優勢。美的邯鄲基地,加快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項目建設,打造我國北方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新奧集團,進一步做大城市燃氣,積極發展新能源、能源裝備、生物化工等產業。中石油華北石化分公司,進一步增強原油煉化能力,積極謀劃100萬噸乙烯項目,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000萬噸。晶龍實業集團,大力發展太陽能單晶硅和微電子材料單晶硅,打造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制造企業。英利集團,繼續做強光伏、電子級硅材料、大儲能等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新能源企業集團。旭陽化工集團,重點發展焦化產品深加工,構建煤化、石化、生化、鹽化等多元組合的循環經濟示范企業。

第四章 發展現代農業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總體要求,培育一批噸糧市和噸糧縣,著力建設4000萬畝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搞好田間排灌渠系、農田林網和土地平整等工程,建設高標準糧田。集成應用先進技術,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優質化水平,大幅提高糧食單產。加大對產糧大縣(市)投入和利益補償力度,增強核心區對全省糧食生產的支撐能力。

實施糧食增產計劃。加快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種子工程和大型商品糧基地工程建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計劃,推進良種良法集成配套、農機農藝有效結合,建設一批糧食科技示范區和萬畝高產示范方,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000萬畝,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推進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建設黑龍港優質大豆產業帶,黑龍港、太行山和冀北優質雜糧產業帶,冀東、冀中南優質油料產業帶,黑龍港優勢棉花產區。油料播種面積穩定在800萬畝左右,棉花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水產品產量達到160萬噸。

二、培育壯大優勢產業

做大做強畜牧業。鞏固畜牧業在農業的主導地位,做強奶牛、生豬和蛋雞等三大優勢產業,提升肉雞、肉牛、肉羊等潛力產業,加快良種繁育基地、優質飼草飼料基地建設,推進集中飼養、規模飼養、綠色飼養,完善畜產品檢測體系和疫病防治體系。建設沿海出口型、山壩生態型、城市周邊集約型優勢養殖帶。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48%。

做大做優蔬菜業。按照擴規模上設施、創品牌拓市場、提質量增效益的要求,擴大設施菜、錯季菜、品牌菜和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提高設施蔬菜和綠色蔬菜比重。在全省實施新一輪菜籃子工程,支持環首都24個示范縣上規模、調結構、創品牌,建設環首都優質蔬菜生產帶。全省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500萬畝,設施菜比重提高到60%以上,京津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

做優做特果品業。以突出特色、適地適樹、規模發展為方向,加快果品結構調整和生產基地建設步伐。支持趙縣、深州、樂亭、涉縣等68個果品重點縣推行品種改良、樹體改造、矮化密植栽培等技術和標準化生產,高標準建設梨、蘋果、葡萄等八大特色優勢果品基地,力爭果品基地面積達到2500萬畝,標準化生產率達到95%以上。

三、推進產業化經營

壯大龍頭企業。立足做強優勢產業,支持糧油、蔬菜、肉蛋奶、果品等主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加快技術改造、品牌培育和市場擴張步伐,引進戰略投資者,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培育知名品牌100個,營業收入超50億元企業20家、超100億元企業10家。

推進產加銷一體化。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有效對接,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打造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5%,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一產增加值比例達到1.2∶1。

四、努力促進農民增收

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鼓勵和支持農民以市場為導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生產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園藝業和農村服務業,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落實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切實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促進政策,加強農民進城就業信息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使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進一步完善良種補貼政策,擴大補貼范圍,合理確定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把牧業、林業和抗旱節水機械設備納入補貼范圍,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依法開發集體資源,盤活集體資產存量,在增加集體財富的同時,使農民從農村資源和集體財產增值中獲得更多收益。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完善征地補償制度,使農民更多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五、增強農業服務保障能力

加強農業科技和人才支撐能力建設。建立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體系,加快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新機具的研發和推廣步伐。大力培養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骨干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生產型、經營型、技能型服務人才。支持高校畢業生和各類優秀人才投身現代農業建設,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6%,科技示范戶達到30萬戶。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建設。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實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機耕道等田間工程,推廣農業節水綜合技術,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推廣土壤有機質提升等培肥地力技術。推進種植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積極開展農機跨區作業。提高養殖業安全、衛生裝備水平。

加強農業標準化、市場化建設。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推行統一的行業操作規程和技術規范,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具有地理標識農產品生產。建立安全可靠、服務便捷的農資經營網絡,建設環京津及區域性蔬菜配送中心、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重點建設200個大型農產品市場,推動200家超市或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產銷對接。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落實到縣、鄉,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質量有提高。保護和利用好水資源,重視和加強草原建設與保護,合理養護和利用漁業資源。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推廣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和再利用技術,形成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搞好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積極發展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加強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構建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農技推廣機制。完善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農、林作物重大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大規模開展統防統治行動。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強化農業投入品監測,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和質量追溯制度。完善農業信息化體系,開發“12316”農業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

第五章 調整工業結構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把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實現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跨越。

一、大規模改造提升制造業

堅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作為現階段調整結構的首要任務,加大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引導企業優化生產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水平。鼓勵企業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傳統制造業布局,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努力實現傳統制造業由大變強、上檔升級。

鋼鐵工業。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整合重組的原則,以減量、提檔、整合為重點,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推動設備大型化、高技術化,實現內陸存量壓減并向沿海和資源富集地區轉移。支持河北鋼鐵、首鋼集團等大型鋼鐵企業通過兼并、聯合、托管、收購等形式,重組地方鋼鐵企業,形成規模分別超過5000萬噸、3000萬噸,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超過3000億元、2000億元的兩家特大型鋼鐵集團。鼓勵其他地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形成1-2家千萬噸級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全面提升行業技術水平和整體實力。建設1-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可循環鋼鐵新工藝及新材料、新產品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建設曹妃甸精品鋼、京唐港造船用鋼、黃驊港優特鋼三大臨港基地和承德釩鈦制品基地。支持河北鋼鐵優質板材、優質建筑材和鋼結構用材系列化配套改造。鋼鐵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設鋼鐵強省。

裝備制造業。按照發展整機、壯大配套、培育龍頭、推進聚集的思路,圍繞交通裝備、能源裝備、工程裝備、專用設備、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和基礎產品等領域,形成一批整機帶動能力強、配套體系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和制造基地。交通裝備,支持長城汽車乘用車和河北長安微型車等擴能力、上水平,推進邢臺、曹妃甸、邯鄲等商用車項目建設,加快山海關修造船基地和船舶配套產業園建設,開展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項目前期工作。工程裝備,重點發展推土機、挖掘機、裝載機、盾構機、旋挖鉆機、煤礦裝備等產品,抓好宣工工程機械產業園、唐山住友工程裝備工業園等項目建設。專用設備,重點發展冶金設備、水泥設備、紡織設備、農業裝備等,抓好首鋼大廠裝備基地、中鋼邢機冶金軋輥項目建設。形成10家左右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10個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超300億元的裝備制造聚集區,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5%左右,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

石化工業。按照擴大規模、集約集聚、延伸鏈條、循環發展的思路,優化產業布局,力爭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實現倍增。石油化工,加快建設石家莊煉化、華北石化兩個千萬噸煉油項目;積極推進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中海油中捷石化大型煉化一體化、中石油華北石化百萬噸乙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中石化滄州煉化分公司500萬噸煉油填平補齊、石家莊40萬噸己內酰胺二期擴建項目,全省原油加工能力力爭達到4000萬噸。煤化工,提高煤焦化,發展煤氣化,適時發展煤液化,加快建設冀中南和冀東煤化工基地,謀劃建設甲醇制烯烴項目。鹽化工,推動純堿、燒堿、PVC樹脂等傳統優勢產品上檔升級,延伸產業鏈;支持以海水淡化為龍頭,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寧晉井礦鹽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大型鹽化工項目。精細化工,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塑料加工助劑、高端涂料、染料等,促進原料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石化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左右。

其他傳統優勢產業。以增強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加快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步伐,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努力打造一批生產規模大、品牌美譽度好、市場占有率高的行業領軍企業和特色產業集群。建材建筑業,適度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積極發展水泥構件等延伸產品,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玻璃、玻璃深加工等,做大做強一批優勢突出、競爭力強的建筑企業,打造河北建筑知名品牌。輕工行業,重點發展新型塑料制品,延伸皮革制品產業鏈條,開發廚房用具、電動工具等高附加值金屬制品,推動家具產品升級。紡織服裝,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紡織產業,重點發展高檔面料、產業用紡織品等,加快培育名牌服裝產品,終端產品比重達到30%以上。食品工業,重點發展糧油、肉禽、乳品、飲料、方便食品等行業,提高綠色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

二、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突破口,按照創新引領、重點突破、開放帶動、集聚發展的思路,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組織實施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工程,深化戰略合作,著力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新能源產業。保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強勁勢頭,鞏固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加強前沿核心技術研發和系統技術集成,以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四大產業鏈條為重點,努力向產業鏈高端發展,加快壯大產業規模。太陽能光伏產業,抓好保定、邢臺等國家級光伏產業基地建設,提升保定英利、寧晉晶龍、廊坊新奧等大型企業集團規模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在張承地區建設一批1萬千瓦規模以上的光伏電站。風力發電產業,以中航惠騰、天威風電、國電聯合動力、中鋼邢機等骨干企業為依托,建設一批風電葉片、風電整機產業化基地,力促張家口、承德百萬千瓦風電基地等重大項目投產運行,促進秦唐滄沿海及海上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智能電網,重點推進分布式電網技術、微網技術等研究開發,大力發展新能源并網及控制、智能化電網儲能等產品。新能源汽車,重點加強引進與合作,推進整車及關鍵零部件、動力電池等研發和制造基地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公交、出租、環衛等領域的示范應用。

新一代信息產業。充分發揮既有優勢,加快推進通信網絡設備、物聯網、平板顯示、半導體照明、軟件與信息服務、云計算等產業發展,支持建設廊坊、石家莊、秦皇島、保定四大信息產業基地。通信網絡設備,重點支持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和終端、衛星導航等領域的研發和產業化,帶動元器件、功率器件等配套行業集群式發展。物聯網,重點推進射頻標簽、新型傳感器研發及產業化,加快中電科河北物聯網產業基地等五個基地建設。平板顯示,重點支持液晶材料、液晶模塊、液晶屏生產上規模上檔次。半導體照明,重點支持全光半導體照明芯片研發及產業化,加快產品在照明、背光源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軟件與信息服務,重點支持行業應用軟件和嵌入式軟件開發推廣,推動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云計算,依托廊坊潤澤國際信息港、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等,重點發展海量數據存儲、災備等云計算基礎服務平臺。在環首都地區建設為國家機關、大型企業、跨國公司等提供服務的大型信息存儲產業園區,形成行業聚集效應,帶動數據存儲產業發展。

生物醫藥產業。以石家莊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龍頭,加快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產業發展,努力在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發方面實現突破。生物醫藥,重點發展重組蛋白藥物、多肽類藥物、新型疫苗等,支持先進劑型制劑、創新藥物等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推進中藥現代化。生物農業,加強育種平臺和繁育基地建設,積極推動優質高產農作物和林果、花卉等新品種的研發和產業化。生物制造,重點發展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平臺化合物等產品,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劑在節能降耗、污染防治等領域的應用。

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高速動車組及客車、城軌交通等現代軌道交通裝備,加強高鐵動車基礎配套體系建設,培育一批配套企業,努力把唐山動車城打造成為世界級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加快發展核電及輸變電裝備,重點扶持秦皇島哈動力百萬千瓦核島主設備研發制造,保持保定天威集團超高壓輸變電設備在國內的領先地位。積極發展通用飛機及航空配套裝備以及先進臨床診斷、醫學監測等醫學工程裝備,深海作業、海洋油氣開發等海洋工程裝備,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加快石家莊通用航空、張家口直升機等產品研發和生產基地建設。

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非晶材料、稀土材料、特種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高品質特種鋼、新型合金、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大力推進太陽能級光伏材料的開發和產業化,積極發展化合物電池材料、薄膜光伏電池材料等新能源材料。提升器件級單晶硅、鍺硅混合單晶等電子材料的產業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推進高效電機、智能控制節電裝置等節能技術和產品的開發應用,發展生物處理、環境監測等環保技術和產品。積極發展再生資源回收和再制造利用技術。建立和完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產品推廣服務體系,積極推廣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

海洋經濟??茖W規劃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海洋工業、海洋養殖、海洋運輸、海洋能源、濱海旅游等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加快曹妃甸、渤海新區海水淡化基地建設和發展,推進秦唐滄沿海及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加強海洋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研發,重點推進海藻蛋白類、多糖類、維生素類活性物質規?;崛〖夹g研究,促進海洋生物柴油、海藻多糖藥用膠囊等海洋生物制品產業化。

到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力爭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成為后續支柱產業,新材料、海洋經濟成為先導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

三、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用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研發設計水平。推廣微電子技術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在研發設計各環節的應用,加快構造網絡化、協同化的工業研發設計體系,促進產業的技術融合,提高創新資源的集合效率。

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生產裝備數字化。在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加快普及集散控制、制造執行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裝備制造業生產設備的數控化和自動化,推廣精益生產等先進生產方式,加強其他傳統行業生產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在重點企業基本普及綜合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系統。

促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廣泛應用。積極推廣企業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銷售和售后服務管理、計算機決策支持等信息技術,推動信息化在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滲透融合,全面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四、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順應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的發展趨勢,推動項目向園區投放、企業向園區集中、創新要素向園區匯聚,著力建設一批行業之間關聯配套、上下游之間有機鏈接、吸納就業充分、聚集效應明顯、產業和城市融合發展的工業聚集區、經濟開發區等各類園區。每個設區市在城市周邊重點規劃建設3-4個園區,每個縣城周邊規劃建設1-2個園區。其中,每個設區市重點培育1-2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開發區或工業聚集區,3-5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園區。

加強各類園區產業組織體系建設。搭建支撐能力強的研發、設計、咨詢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培育技術裝備先進、產品鏈條完整、協作配套體系完善的企業群體,建設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銷售服務、信息服務保障網絡,初步建成一批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的園區、一批以傳統優勢產業為主的園區、一批以特色優勢產品為主的園區,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產品名牌和區域品牌。

第六章 拓展新領域 全面加快服務業發展

把推動服務業的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按照擴大規模、拓寬領域、提升功能、創新業態的思路,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和社區的服務業,構建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充滿活力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切實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一、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以先進理念和現代技術為支撐,以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為重點,積極構建國內外聯通、京津冀一體、沿海與腹地互動的現代物流體系,提升物流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打造環首都物流產業帶。在涿州、三河、香河、廣陽、固安、懷來、豐寧等環首都一線地區規劃建設一批城市配送型、農產品供給型、空港服務型現代物流園區,使之成為承接北京物流外置的載體,滿足北京市場供應的基地,連接北京及全國物流網絡的重要節點。

暢通冀東和冀中南物流通道。完善“東出西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暢通以唐山港、秦皇島港為龍頭,覆蓋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市,連接內蒙、晉北、西北等縱深腹地的“冀東物流通道”;以黃驊港為龍頭,覆蓋滄州、衡水、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市,連接晉中南、魯西北、豫北等廣闊腹地的“冀中南物流通道”。

建設物流產業聚集區。依托唐山港、秦皇島港、黃驊港及石家莊空港等,加快建設海港、空港、內陸港等交通樞紐型物流產業集聚區。依托大型骨干企業,以訂單為紐帶,建設鋼鐵、煤炭、裝備制造、醫藥等產業基地型物流集聚區。依托白溝箱包、安平絲網、肅寧皮毛等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商貿集散型物流產業聚集區。

加快發展專項物流。重點發展煤炭、鋼鐵、醫藥、建材、郵政等專項物流,積極發展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冷鏈物流,完善糧食現代物流,培育發展國際物流業務,謀劃建設臨港保稅物流園區和保稅型內陸港。

推進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實施物流業與制造業“兩業聯動”示范工程,引導、支持大型制造業企業整合、分離、外包物流業務。支持邯運、滄運等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搭建大型制造業企業與物流企業的合作交流平臺,促進關聯方結成戰略聯盟。

推進物流信息化和標準化。加快現有倉儲、轉運設施和運輸工具標準化改造,推廣集裝箱、托盤等標準化物流設施和裝備,鼓勵企業采用集裝單元、射頻識別、貨物跟蹤、自動分揀、立體倉庫等物流新技術,推廣普及自動識別、數據交換、衛星定位、智能交通、不停車收費等物流信息技術,積極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

二、做大做強旅游業

充分發揮我省旅游資源豐富、區位條件獨特的優勢,整合資源,建設名勝景區,打造精品線路,強化區域合作,實現旅游業跨越式發展。

構建“一極、兩城、兩帶、十二區”旅游大格局。培育省會石家莊旅游增長極,將石家莊打造成為冀中南旅游中心城市,將承德和秦皇島打造成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依托“兩環”優勢,建設一批休閑旅游產業聚集區,形成環京津和環渤海兩個休閑度假旅游帶。構建石家莊大西柏坡紅色旅游、保定溫泉度假村等十二個旅游產業聚集區。

強力推進旅游項目建設。以精品化、品牌化為方向,綜合運用科技、文化、創意等手段,打造100個主題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活動內容豐富、文化品位較高、市場吸引力較強的景區。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森林生態旅游、工業旅游、低空航空旅游等新業態,構建富有河北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以大項目促大投入、大發展,每年實施100個以上重點項目,5年累計完成投資1000億元以上。

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旅游企業集團。加快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競爭力強的大型旅游集團,引進一批海內外有實力的企業集團、投資機構等戰略投資者,做強旅游發展主體。

強化旅游品牌宣傳。搞好重點旅游目的地策劃包裝,打響紅色旅游、皇家旅游、海洋旅游、生態旅游、冰雪旅游五大品牌,塑造河北旅游整體形象。辦好節慶、論壇、會展、招商、體育賽事、文化交流等營銷活動,推出一批高品質、有特色的旅游演藝產品。

提升旅游管理服務水平。加快制定實施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旅游服務標準體系,建設集宣傳促銷、導游、咨詢、預訂、投訴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完善應急救援、公共醫療、衛生檢疫防疫等安全救助體系。

三、大力發展金融業

充分發揮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努力將金融業培育成戰略支柱產業。金融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左右。

壯大金融市場主體。重點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來我省設立中國總部、分支機構或出資設立法人機構,力爭有1-2家外資銀行落戶河北。建設中國北方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和重點金融街區,吸引國內外金融分支機構和地區總部入駐,力爭金融后臺服務、數據備份中心和培訓等機構達到100家,形成集聚發展優勢。加快中國工商銀行后臺服務中心(石家莊)建設進度,引導設立服務于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金融機構。

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扶持地方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鼓勵城市商業銀行增設分支機構,在全省各縣(市)的覆蓋率達到50%。鼓勵縣級和市級農村信用社聯社加快股份制改造,爭取40%的縣級聯社改建成農村商業銀行或農村合作銀行。發揮現有省級投融資平臺作用,重點支持河北建投、省國控擔保等集團發展。積極推動中小企業融資性擔保平臺建設。加快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建設,爭取50%的縣(市)各建成一家以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到300家。支持社會資本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積極發展創業投資。

積極發展資本市場。培育后備上市企業資源,爭取100家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穩步推進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發展,探索市政建設債券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試點。推動期貨交易所在河北設立焦炭焦煤、鋼鐵、有色金屬、糧食等期貨交割庫。

加快發展保險市場。積極推動“三農”保險,加快養老、醫療和責任保險發展,加大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扶持力度。組建省屬法人保險機構。實施“綠色保險”工程,建立“曹妃甸保險服務可持續發展試驗區”。推進“保險信譽”工程,切實解決理賠難問題。實施“保險護城河”工程,將責任保險納入全省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

推進京津冀金融一體化進程。深化與國家金融機構合作,在京津周圍謀劃建設金融聚集區、金融服務區。打造區域金融合作共同體,推動京津冀同城支付結算系統、征信系統、產權和票據市場一體化。

四、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

構建城鄉一體化流通網絡。高標準規劃城市商業網點,培育中心商圈,建設一批特色商業街(區)。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建設和改造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發展“農超對接”,力爭農家店覆蓋80%的行政村,商品統一配送率提高到60%以上。

建立業態多元的現代流通格局。努力構筑環首都、環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通過股權置換、上市融資等方式,推動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培育8家企業進入全國零售百強、5家進入全國連鎖百強。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輻射力強的商品市場,重點建設100個區域性工業品市場。推動知名市場延伸產業鏈條,打造集商品研發和生產、品牌展示、信息發布、價格形成、電子商務于一體的現代采購交易平臺。

積極發展假日經濟和夜經濟。建設提升一批檔次高的主題功能商街,培育一批文化內涵豐富的名品名店,打造一批效益突出的演藝品牌,引進一批國際知名的商業企業,形成吃、喝、住、游、購、娛、體、美、學、醫等一體化的假日經濟和夜經濟產業鏈,培育100個特色夜消費市場。

五、培育壯大會展業

優化會展業戰略布局。構建以石家莊為“一核”,唐山、秦皇島、廊坊、邯鄲、滄州為“五極”,張家口、承德、保定、衡水、邢臺為“多點”的會展業空間格局。做大做優綜合性會展,完善提升專業性會展,豐富文化節慶活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層次多樣的會展服務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完善會展場館設施,建設國內外一流的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新建張家口文化會展中心,改造廊坊、唐山等國際會展中心,提升場館服務功能。

拓展會展產業鏈。培育市場主體,引導和鼓勵各類經濟實體組建會議、展覽、咨詢公司,引進國內外著名展覽公司來我省合資合作,培育壯大一批有實力、競爭力強的龍頭會展企業。以名牌展會和龍頭企業為依托,發展信息咨詢、項目策劃、公關營銷、展覽設計、裝飾裝修、展品運輸、商貿洽談、網絡會展等現代會展服務業,提升會展服務專業化水平。

發展具有河北特色的品牌展會。精心辦好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承德)國際旅游文化投資貿易洽談會,積極籌備中國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全面提升陶瓷、絲網、羊絨、皮草、箱包、家具、動漫等專業博覽會的檔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貿會展品牌。組織好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崇禮國際滑雪節、懷來葡萄節、張北草原節、滄州國際武術節、邯鄲中國(永年)太極國際峰會等節慶活動。

六、扶持拓展服務外包業

抓住國際服務業轉移和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等有利時機,結合制造業企業主輔業務分離和機關事業單位改革,鼓勵和引導我省有競爭力的服務業企業參與國內外產業鏈分工,促進我省服務外包業加快發展。

加快推進服務環節外包、剝離和轉型。鼓勵大型企業研發設計、物流采購、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管理咨詢等業務剝離,組建專業化的服務企業或業務外包。推動機關和事業單位車輛配備、會議會務、物業管理、人員培訓等后勤服務外包。鼓勵高技術制造、現代物流、商貿流通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加快從傳統服務向更高層次的研發設計、市場分析、流程設計、管理策劃方向發展。

重點培育信息、客服、影視、設計等服務外包業。推進業務流程外包、信息技術外包和輔助決策外包的技能培訓和軟件研發,重點開拓信息服務、金融、物流、醫療、法律、動漫、研發設計等領域的服務外包業,促進企業供應鏈管理、財務管理、后勤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客戶服務等業務流程的服務外包。

建設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加快廊坊、秦皇島、保定等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培育壯大一批服務外包基地。依托科研院所和各類園區,吸引和承接著名跨國公司轉移服務外包業務,著力培育1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4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5個省級服務外包示范園區和50家省級服務外包示范企業,服務外包出口額達到10億美元。

七、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

以構建和諧社區為目標,積極推進城鄉社區建設。城市按照每百戶2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省90%的街道建立社區服務中心,80%以上社區建立社區服務站。農村按照每千人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標準配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70%的鄉鎮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服務功能覆蓋全省60%的行政村。鼓勵各類組織、單位和個人興辦社區服務業,構建方便、舒適的生活服務圈,優先開展老年人(殘疾人)居家養老服務、托老(殘)服務、病人看護、家庭保潔、家教服務等家政服務,為居民提供優質便捷服務。建設聯通市、縣、鄉的網絡平臺,以縣(市、區)為單位建立社區智能呼叫中心,形成“一鍵通”呼叫服務網絡。

第七章 鼓勵全民創業 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快發展

把發展民營經濟放在活躍經濟全局的戰略位置,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進一步解放思想,對民營經濟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開,政策上放寬,發展上放膽,工作上放手,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形成全民創業、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

一、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放寬市場準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支持民間資本進入交通、水利、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土地整治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市政公用事業、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等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對注冊登記以及變更注冊登記的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免收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

引導民間投資。支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依法開展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租賃融資、項目融資等多方式的直接融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典當、拍賣等融資服務機構。進一步強化各級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幫助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上市融資,增強發展后勁。

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鼓勵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有利于發展經濟、繁榮市場、增收富民的各種創業活動;符合規定的經營活動,平等享受稅收、貼息、擔保、貸款、就業服務等優惠政策。完善民營經濟法律服務組織,建立網上法律咨詢平臺和服務熱線,繼續開展“金色陽光行動”,切實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和激發全民創業熱情。

二、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抓好擔保機構建設。以國控擔保集團公司為主體,做大省級融資性擔保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直接擔保和多種形式的融資服務,資本金總額增加到100億元;以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為主體,組建省級再擔保機構,適當開展直接擔保,資本金達到10億元;以國富擔保公司為主體,為“三農”項目提供直接擔保,資本金達到5億元;依托省供銷社的新合作投資擔保公司,打造面向農村流通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新型擔保公司,資本金達到3億元,形成省級4家擔保機構分工明確、協調配合的融資擔保體系。做強市級擔保機構,各設區市至少建成1家資本金規模1億元以上的區域性核心擔保機構。做實縣級擔保機構,資本金規模達到5000萬元以上。支持注冊資本超過億元的擔保機構開展再擔保業務。全省融資性擔保機構資本金總額達到300億元以上,形成1500億元的融資擔保能力??h級以上政府安排專項資金對融資性擔保機構給予風險補償。

搭建創業平臺。采取政府引導、多方投資等方式,利用各類產業園區、規模較大的閑置廠房和場地,建設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場地和各類服務,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2個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建立省中小企業創業指導中心,健全省、市、縣(市、區)三級創業輔導服務網絡,擴大創業輔導師(員)隊伍,為民營初創企業提供公益性創業輔導服務。省、市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和示范平臺建設。

支持科技創新。認真落實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民營企業在技術認定、技術創新資金和工業設計獎勵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對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型企業,由當地政府予以獎勵,并優先安排科技項目。積極發展技術交易市場,促進民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

健全人才培訓體系。加強民營經濟組織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建成100個省級民營企業人才培訓基地,全方位推進民營企業從業人員培訓,特別是加強民營企業家培訓。每年選送100名民營企業家到國內外高?;驅iT機構進修,集中培訓1000名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專題培訓10000名小企業經營管理者。

完善信息服務。加強面向民營企業的信息服務,提供及時有效的產、供、銷、科技、人才等方面信息,強化民營經濟運行分析監測,及時發布行業景氣指數,指導企業生產經營。注重發揮各類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利用其自身優勢,廣泛收集、分析整理有關市場行情、行業走勢,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

三、引導民營企業聚集發展

實施產業集群示范工程,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每個縣(市、區)都要形成1個以上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開展“百強民營企業”和“千家成長型中小企業”幫扶活動,積極推進民營企業聯合重組,逐步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廣闊、規模效益明顯、行業領先的優勢企業(集團)。到2015年,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翻番,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占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70%以上。

第八章 推進新型城鎮化 促進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位

鞏固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成果,大力推進城鎮建設上水平,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和人口聚集,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城鎮化進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符合河北實際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一、構建城鎮化新格局

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以建設京津冀地區世界級城市群為目標,構建“兩群一帶”城市空間格局。

培育壯大城市群。發揮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4個中心城市環首都的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優勢,積極整合區域資源,切實加強與北京在資源配置、職能分工、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銜接協調,強化中心城市極化作用,構建環首都城市群。加快提升唐山、秦皇島、滄州中心城市功能,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園區,強力推進沿?;A設施建設,打造沿海新城(新區),著力構建沿海城市帶。發揮省會石家莊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和強化邯鄲在冀晉魯豫接壤地區經濟中心地位,壯大邢臺、衡水規模和實力,加快冀中南城市群發展。

做大做強中心城市。整合中心城區與周邊地區資源,統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實現同城化發展。做大做好石家莊、唐山兩大省域中心城市,強化龍頭地位,壯大規模,率先發展,2015年城市人口規模均達到300萬人以上,成為京津冀和環渤海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重要增長極。發揮其他9個設區市重要區域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壯大城市規模,2015年邯鄲、保定2市城市人口分別達到200萬人以上,廊坊、張家口、秦皇島、滄州4市城市人口分別達到100萬人以上,邢臺、承德、衡水3市分別達到90萬人、80萬人、60萬人以上。沿海地區統籌港口、港區、港城空間資源,加快建設曹妃甸生態城、黃驊新城、北戴河新區、樂亭新區等新城(新區),積極培育沿海新興區域中心城市。

壯大提升中小城市。優先培育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帶動作用強的縣級市和縣城,打造一批高品質的中等城市。到2015年,任丘、遷安、定州城市人口達到50萬人,武安、遵化、辛集、霸州等城市人口達到30萬人以上。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帶動縣城擴容升級,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高標準小城市,20萬人以上的縣城達到40個。

建設一批特色重點鎮。偏遠山區和規模較小的縣,重點發展縣城;其他縣(市)培育1-2個重點鎮,著力完善功能、改善環境、塑造特色,提升聚集產業和人口的能力,建成具有較強輻射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到2015年,國家和省培育的55個重點鎮,人口規模全部達到3萬人以上。

二、推進城市發展上水平出品位

圍繞建設繁榮舒適的現代化城市,全面推動城市環境質量、聚集能力、承載功能、居住條件、風貌特色、管理服務上水平,真正把城市打造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高地、生態宜居幸福家園。

城市聚集能力上水平。加快優質產業、先進生產要素、優秀人才聚集,推動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切實加快工業聚集區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分區,突出現代產業支撐,大力培育優勢產業,形成城市獨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設區市主城區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特別是黃金地段、金角銀邊,重點發展文化產業、金融保險、節慶會展、服務外包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現代商貿流通設施建設,高標準規劃城市商業網點,重點打造一批城市商業中心區和與總部經濟相結合的高端商務區 、特色商業街、商業示范社區和商貿綜合體,積極發展假日經濟和夜經濟,形成設施完備、業態豐富、方式先進、充滿活力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產業園區增強聚集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功能,城市新區著力推進產業高端化??h城注重發展服務業和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城市環境質量上水平。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城市。緊緊抓住影響大氣質量的關鍵因素,加大防治力度,設區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縣級市、縣城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不斷提高飲用水水質,確保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強力推進城鎮污染減排工程,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完成升級改造并達標運行,城市建成區內河流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全面推進城鎮垃圾處理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設區市垃圾收集率、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縣(市)城(區)達到90%。全面提高園林綠化水平,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園林城市。

城市綜合承載力上水平。按照現代化城市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打造暢通城市,構建以快速、大運量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加快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完善路網結構,加強智能交通管理,提高交通運行效率。石家莊、唐山、邯鄲率先發展軌道交通。加快集中供熱、管道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民防空等防護工程和重要目標防護措施,基本形成功能齊全、運行可靠的市政設施體系。加快城市防災減災生命線系統建設,提高有效應對水災、火災、震災、雪災、疫情等災害的能力和水平。

城市居住條件上水平。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加快城中村、舊居住區、棚戶區改造,設區市現有建成區范圍內城中村、棚戶區基本完成改造任務,舊居住區基本完成房屋整修和環境整治等改造任務。完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社區服務中心及配套公共社會管理設施建設。優化舊城城市功能結構,合理調控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按照合理服務半徑,規劃建設好小游園、小停車場、小超市、小市場、小餐廳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群眾生活。

城市風貌特色上水平。充分挖掘和體現城市自然、歷史、人文元素,塑造建筑風格獨特、文化特質鮮明、個性魅力彰顯的城市風貌。明確城市特色定位,編制城市風貌規劃,完善實施公共設施、綜合交通、城市水系、景觀風貌以及城市有形文化等重點專項規劃。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延續城鎮歷史文脈,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在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和重要節點,打造一批精品工程、標志性建筑和特色街區,充分體現城市個性和文化底蘊。

城市管理服務上水平。堅持建管并重、綜合治理,以精細化、標準化為核心,建立科學高效的城市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學習借鑒世界先進城市的建設管理理念,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指導、規范和調控作用,規范規劃編制和審批法定程序,加強規劃實施監管,嚴格執行規劃委員會、專家論證和公眾參與制度。實施城市管理進社區工程,加快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推進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強城市公共文明建設,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第九章 堅持城鄉統籌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統籌城鄉發展。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一、健全城鄉良性互動機制

積極探索和健全城鄉要素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良性互動。

堅持城鄉等值化發展。完善城鄉一體發展的公共財政、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保障機制,以工業化帶動城鄉等值,加速農村工業化進程;以城鎮化拉動城鄉等值,積極構建新型城鄉形態;以產業化推動城鄉等值,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市場化促進城鄉等值,激發農村經濟發展活力;以信息化驅動城鄉等值,推進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就業服務網絡,加強農民工專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提高就業創業能力。放寬城市落戶條件,逐步實行居住證制度,凡在縣城以上城市穩定居住6個月以上或購置住房的,均可登記為城鎮戶口。農民戶口轉到城鎮后,10年內在計劃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仍可享受農村戶口相關政策。建立完善提高農民工勞動報酬的職工工資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改善農民工勞動條件,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統籌城鄉社會管理,加快制定實施農民工住房、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子女就學等相關政策,實現城市新老居民同等待遇。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突出抓好水、路、電、氣、通信和垃圾處理等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集中供水。提高鄉村公路建設水平,實施村內路面硬化改造,完善城鄉一體的客運網絡。搞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村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建設。繼續改善農村廣播、電視接收條件,促進無線通信全面升級,完善鄉鎮綜合文化館(站)、村圖書室等設施。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全面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的保障水平,著力推進城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均衡發展。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促進公共資源向農村配置,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不斷增加“三農”投入,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于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搞好統籌城鄉試點示范。環首都14縣(市)作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石家莊、唐山兩市作為城鄉一體化整體推進試點地區,平泉、霸州、任丘等11縣(市)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示范縣(市)要先行先試。加強試點工作的組織協調,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強化分類指導和督導考核,為全省統籌城鄉發展探尋規律、積累經驗,并在全省推開。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

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增強縣域經濟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縣域生產總值力爭突破2萬億元。

培育壯大縣域主導產業。突出抓好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強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推動城市工業向縣域轉移,積極發展與城市經濟配套的專業化協作。切實抓好縣域產業園區整合升級,完善功能。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力發展高端精品農業、外向型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和海洋農業。推動科技進步,完善縣域技術創新、推廣服務體系,扶持產業聚集區建立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支持縣域企業申報馳名商標、名牌產品和地理標識。培育壯大農村市場主體,認真落實農民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技術服務、信息咨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造就一大批新型農民企業家。穩步推動省管縣體制由財政直管向行政直管轉變,增強縣級自我發展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

加快發展農村服務業。圍繞農業和農村工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加快發展以生產、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完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支持大型涉農商貿集團加快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生活性服務業,加強村民中心建設,豐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扶持建設一批集農家游、休閑觀光、生活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健全農民工組織、培訓、指導、管理、維權等服務體系,擴大“陽光工程”實施范圍,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規?;潭龋∶磕昱嘤栟r民工100萬人,培訓合格率達到98%以上,培訓后的就業率達到80%以上。完善與勞務輸入地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機制,加強區域間勞務合作,鞏固京津勞務市場,拓展長三角、珠三角勞務市場,開辟國際勞務市場,打造一批勞務品牌。建立勞務輸出雙向流動機制,通過實施“回歸工程”、“金橋工程”等,支持和幫助優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

三、扎實推進新民居建設

堅持群眾自愿、規劃先行、類型多樣、培育產業、政策規范的原則,健康有序地推進農村新民居建設,推動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居住,促進土地集約利用、產業集聚發展、公共服務水平快速提升,有效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統籌縣域鎮村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統籌,通過縣城擴容、中心鎮擴大、中心村擴并,穩步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城市規劃區內的村莊建設一步到位,建成城市社區;城鎮周邊的村莊,通過延伸城市基礎設施,建成具有城郊特點的農村新型社區;距離城鎮較遠但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村莊,有步驟地推進中心村建設;對暫不具備新民居建設條件的村莊,組織開展村莊環境整治。

堅持整合資源,強化重點。各級財政要設立農村新民居建設專項資金,有效整合涉農資源,重點支持新民居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建設及“一事一議”等資金和項目,集中向新民居建設投放和匹配。

堅持尊重民意,規范運作。一切從實際出發,宜建則建,宜改則改,宜合則合。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循序漸進的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做到運作程序規范、政策運用規范、選點布局規范、資金使用規范、建設管理規范,讓農民群眾滿意。

堅持創新機制,完善服務。用足用好農村土地整理和增減掛鉤政策,建設縣域土地置換平臺。置換土地級差收益全部用于農村,其中80%以上用于置換出土地村莊的新民居建設。創新金融產品,引導信貸和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新民居建設。積極推動建材下鄉,加強技術服務和指導,嚴格按照村莊規劃要求和技術規范施工建設,確保新民居建設工程質量。到2015年,完成1萬個行政村新民居建設改造任務,讓更多農民住進新民居。

四、推動農村體制機制創新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通過農業示范基地、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鞏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林業產權管理、支持保護、采伐管理、林地流轉等制度,促進林業規?;?、集約化經營。加大“農超、農資、農技、農企、農金”對接力度,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法照章規范運作、加快發展,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載體。放手發展家庭農場、農業股份公司、股份合作農場、農產品行業協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覆蓋農戶達到50%以上。

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加強農戶土地、林地(木)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水利設施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實現農村資源使用權可流轉、可置換、可交易。健全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加快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

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扶持有條件的縣(市)建立社區銀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內部資金互助。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開展信用村、信用戶評定工作。積極發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及林權抵押、合作社擔保及其成員互保、農業龍頭企業擔保等擔保貸款。探索水域灘涂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設施農業以及宅基地等抵質押貸款。增強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銀行“三農”服務職能,縣域涉農金融機構新增存款的70%用于縣域貸款。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督促和鼓勵相關保險機構開展現代設施農業保險業務,探索農業保險與農村小額信貸相互推動的新模式。

推進農村流通體制改革。圍繞“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深化供銷社系統改革。大力發展物流配送、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貿、郵政企業向農村延伸服務。加快構建以城市大型流通企業為龍頭,縣級重點流通企業為骨干,農家店為基礎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強長效機制建設,完善符合省情、覆蓋城鄉、比較完整、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和水平,讓發展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省人民。

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使就業更加充分,勞動關系更加和諧。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經濟發展與增加就業相結合,努力實現經濟與就業的同步增長。結合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不斷開拓新的就業領域。在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充分發揮非國有經濟吸納就業重要渠道作用。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財政政策,財政公共投資向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傾斜。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企業吸納重點群體人員就業。實行更加有利于促進就業的金融支持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對勞動者創業提供小額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扶持重點群體就業。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加強就業服務和政策扶持,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小企業就業,支持自主創業;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幫助困難群體就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穩定有序轉移就業。積極做好退役軍人就業工作。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政府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范服務的人力資源市場運行機制,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基層平臺投入,全面推進就業服務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職業培育網絡,加強就業指導。繼續組織實施下崗失業人員轉業轉崗就業培訓,切實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積極組織創業培訓,全面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全面實施勞動合同制度,依法規范企業勞動用工及勞務派遣行為,健全勞動標準,大力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設,妥善處理增加勞動者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與促進企業發展的關系。加強勞動執法,完善勞動爭議仲裁機制,加大勞動監察查處力度,幫助農民工解決勞資糾紛,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揮工會和行業組織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促進勞動關系更加和諧。

二、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把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市場機制調節、企業自主分配、平等協商確定、政府監督指導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工資指導線,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積極穩妥推進各類企業建立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職工工資決定機制、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公務員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全面實施績效工資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保障技術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有效調節過高收入,使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逐步縮小城鄉、地區、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

完善國有企業工資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國有企業工資總額管理辦法,完善對國有大企業大集團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規范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健全國有企業分紅機制,通過向社?;饎澽D權益、向公共預算調入部分收益等方式,建立居民分享國有企業利潤的有效途徑。

三、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把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解決基礎設施滯后、產業基礎薄弱、技能人才匱乏、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發展能力。

加大扶貧開發投入。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和社會資源,切實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加強基本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力爭實現人均1畝經濟園(林),基本解決飲水安全和無電自然村用電問題,全面改善鄉村道路,完成25萬戶危房改造。完善教育、衛生、廣播電視、文化、通信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大社會保障投入,全面提高貧困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實現全覆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提高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

培育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積極扶持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優勢產業,建設一批蔬菜瓜果、畜禽養殖、干鮮果品等特色產品生產大縣,培育支撐貧困地區健康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繼續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分期分批完成3000個重點村整村脫貧;深入抓好扶貧開發“細胞工程”,重點扶持30萬個貧困戶家庭增收項目。

實施扶貧培訓“雨露”計劃。以提高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直接補助等方式,對扶貧開發重點村初高中畢業生進行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對農村貧困家庭勞動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對有外出就業意愿的勞動力實施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力爭每戶有1名轉移勞動力或掌握1-2項實用技能的勞動力。

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繼續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和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區)開展對口幫扶。對生存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頻發和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的扶貧開發重點村和貧困人口繼續實施移民扶貧,引導貧困戶向小城鎮、工業小區和中心村集聚,確保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繼續開展以工代賑扶貧工程,增加貧困人口勞務收入。到2015年,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減少50%,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幅明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優化教育布局和結構,健全教育投入機制,全面提升教育質量。教育發展主要指標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鞏固率達到94%;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37%。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5%以上。

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兒童毛入園率達到70%。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建立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保障適齡兒童接受基本的、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推動農村幼兒園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保證農村留守兒童接受學前教育。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加快縮小校際、城鄉和區域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校舍標準化和辦學條件均等化??茖W設置課程難度,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使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創新職業教育發展方式,推廣研發、知識教育、技能訓練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推進職教集團和職教中心建設。

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抓好“211工程”和省部共建工作,實施重點學科建設對標升級行動計劃,努力使特色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重點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達到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力爭建成2-3所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調整優化學科結構,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條件建設,在重點領域組織開展重大課題研究,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構建完備的教育體系。健全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建立廣覆蓋、多形式、更便捷的繼續教育網絡,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加強教育基礎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鼓勵優秀人才終身從教,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增加教育經費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例明顯提高。創新教育發展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教育管理和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

五、加快發展衛生和體育事業

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以“病有所醫”為目標,加快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優先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創建健康城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全省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6歲左右。

創建健康城市。開展“健康河北、幸福人民”行動。落實《河北省愛國衛生條例》,全方位開展健康教育行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和衛生達標活動。全面開展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健康鎮村、健康家庭建設活動,提高城鄉居民整體健康水平。城鄉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70%以上;城鎮單位和社區60%以上達到市級衛生標準,20%以上達到省級衛生標準;1-2個設區市達到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其他設區市達到省級衛生城市標準。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堅持?;尽娀鶎?、建機制,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逐步提高城鎮居民和新農合的籌資標準及保障水平。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達到全省農村居民純收入的5%或不低于300元,實現門診統籌全覆蓋,政策范圍內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70%,重大疾病住院報銷比例不低于80%。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成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健全藥品集中招標采購機制,完善藥品配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用藥安全。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基層傾斜,力爭農村衛生服務全面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街道覆蓋率達到100%。完成縣級醫院二級甲等標準化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化建設任務。加強綜合醫院、專科醫院能力建設。實施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農村衛生院工程,抓好鄉村醫護人員培訓,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每個行政村有1個標準化衛生室、1名具備執業資格的醫生,推進“大學生村醫”行動計劃。完善省、市、縣三級衛生信息服務平臺。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編制實施全省衛生監督、婦幼保健、職業病防治體系建設方案。健全醫療緊急救援體系,各設區市獨立設置120急救中心,各縣(市)每20萬人設置1個分站或網點,每5萬人配備1輛救護車,急救半徑縮短到5-8公里。推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等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對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等6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積極防治重大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舉辦醫療機構,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振興中醫藥事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省、市、縣各辦好一所公立中醫院,打造名醫、名院、名科。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標準化中醫科,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中醫藥服務。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加強中醫特色??平ㄔO,培養技術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加強中藥資源保護、研究開發和合理利用,推進質量認證和標準建設,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加快體育事業發展。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加快體育健身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各設區市均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體育健身公園,縣(市、區)普遍建有綜合性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城市街道、農村鄉鎮和6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全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5萬人。提高競技體育實力,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做強優勢項目,基礎大項和集體球類項目有較大突破,全面提高我省奧運會和全運會成績。

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制定健康產業發展規劃,推動醫療保健康復健身產業加快發展。提高特色健康產業品牌的示范帶動作用,延伸健康產業鏈條。樹立科學健身理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普及“藥食同源”知識。在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建設5個布局合理、規模化的醫療、健身、康復基地。加快發展體育產業,打造“環京津體育健身休閑圈”,培育一批體育產業園區、示范區和體育品牌,體育彩票銷售力爭達到120億元,努力提高體育產業競爭力。

六、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加強人口計生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健康發展。繼續實行人口計生目標管理責任制,積極推進人口計生服務體系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深入開展優生促進工程,加強出生缺陷干預能力建設,全面實施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計劃,確保育齡婦女每年享受一次生殖健康檢查免費服務,實現計劃生育基本技術免費服務全覆蓋。綜合治理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建立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落實計劃生育各項獎勵政策。繼續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別扶助和少生快富工程。推進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全員人口統籌管理信息系統。到“十二五”末,全省總人口控制在7400萬人以內,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3‰以內。

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堅持男女平等、兒童優先,促進婦女兒童全面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婦女兒童專項規劃,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男女兩性平等獲得就學、就業、醫療、社會保障、婚姻財產、土地權益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重視婦女人才的培養使用,提高婦女參政比例。確保婦女每兩年享受一次免費婦科病檢查。重點建設好市、縣青少年宮,60%以上城鄉社區建立一所為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戲、娛樂、教育、衛生、社會心理支持和轉介等一體化服務的兒童友好家園。依法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優化兒童成長環境。

積極發展老齡事業。主動應對人口老齡化,營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社會氛圍。健全養老設施和服務網絡,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提升養老設施和網絡服務功能。建立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和高齡老人津貼制度,提高對失能老人的護理服務和農村空巢老人幫扶服務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福利機構,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發展機構養老、居家養老,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進程。省、市、縣都建有示范性老年服務中心,城市街道社區和有條件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服務站。

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快推進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殘疾人醫療康復、生活保障、教育培訓、就業、脫貧解困、托養、住房保障、服務設施、文化體育、助殘環境等助殘工程。把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基層、落到實處,促進殘疾人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把住房保障作為履行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加快建立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為主體的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賃補貼制度,穩步擴大覆蓋范圍。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使其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主體。出臺《河北省城鎮住房保障辦法》。對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在15平方米以下(家庭5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應保盡保,五年累計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130萬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建設用地,要達到當年住宅建設用地總量的25%以上,并落實到具體地塊,優先供應。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認真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及棚戶區改造,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各地都要組建保障性住房投資建設公司,建立穩定的融資和房源籌集機制。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水平,規范分配和使用管理。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力度,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重點解決享受撫恤補助的傷殘軍人、烈屬、在鄉老復員軍人等優撫對象,以及農村分散供養的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其他貧困戶的基本居住安全問題。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給。落實差別化的稅收信貸政策,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健全房地產市場監管體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快推進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開放房地產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

八、提升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

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核心,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建立健全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項社會保障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努力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解決社會保障歷史遺留問題。推動非公有制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參加保險。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產品和服務。城鎮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分別達到1280萬人、3570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0%以上,新農合參合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

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為基礎養老金納入全國統籌創造條件;積極開展失業保險市級統籌試點,逐步過渡到省級統籌;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醫療、生育保險實現市級統籌。

搞好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統籌,整合公共服務資源,逐步統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策和管理。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卡應用,實現精準管理。完善各項社保關系跨區域轉移接續辦法,實現各類人員社會保險關系省內無障礙接續。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制度,完善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確?;鸢踩?。

建立城鄉一體的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規范家庭收入核算辦法,科學制定保障標準,建立與物價增長掛鉤調節機制和與全國同步增長機制,提高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提高供養標準,使其達到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新建150所敬老院,改擴建280所敬老院,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75%。

建立健全城鄉救助體系。完善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政策,切實加強救災救濟、教育、司法、住房等專項救助。建立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與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長機制。提高兒童福利保障水平,加強孤兒養育機構建設,完成“兒童福利設施建設藍天計劃”,實施“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大力興辦社會慈善事業,逐步健全慈善組織網絡。

九、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省建設

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環節動態監管。開展主要農產品種養基地環境監測和重點污染源監控,依法劃分并嚴格監管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落實農產品生產記錄、質量檢測和追溯管理制度,強化種養環節質量控制,規范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管理。加大對食品集中生產加工區域、食品生產加工大縣、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高風險點的監管力度。強化食品藥品原材料購入、生產過程、關鍵控制點、產品出廠等重點環節的檢驗監管。加強對高風險藥品生產企業和基本藥物的質量安全監管,實施基本藥物電子監管碼制度,對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實施全過程實時監控。

加快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機構,實現市、縣農產品綜合質檢站全覆蓋;加強重點食品實驗室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提升改造省、市藥品和醫療器械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對基本藥物和用于急救、維持生命醫療器械實行抽檢全覆蓋。建立食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強化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預警,預防食品藥品質量問題的發生。開展藥品質量標準研究評估,提高我省藥品質量標準。

嚴厲打擊違法企業和違法行為。加快食品藥品安全地方立法,完善食品藥品監管法律法規體系。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等違法行為,嚴防重特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飲食放心無憂、用藥安全有效。

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發揮監管部門監管職責和行業協會職能,強化企業責任,完善食品藥品誠信管理體系。整合各類管理資源,建立統一、協調、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聯合執法機制,建立和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經營保證、監測預警、社會監督、應急處理和責任追究機制。

十、營造藍天碧水生活環境

改善城鄉生活環境。實施城市“氣(汽)化”行動,推進城市粉塵污染和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加強建筑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以及餐飲業油煙的環境監管。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設施利用率,推進城市中水回用、雨洪水利用、生態補水等工程,建設和修復城市水生態系統。抓好城鎮周邊、鄉村、交通干線和河渠兩側、水庫周圍等重點區域造林綠化。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清潔田園、清潔水源和清潔家園行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復機制,開展土壤污染修復工程試點。

嚴格水源地保護。實施嚴格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加強水源地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體系,健全水源地生態環境監察制度和執法體系。實施水源地安全防護、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等工程。制定完善水源地污染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水源地環境風險評估。加強南水北調沿線環境風險管理,確保用水安全。

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實施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推廣農村集中連片供水,解決好194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第十一章 創新社會管理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適應社會結構變化、利益格局調整、公共需求增長的新形勢,切實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能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建立齊抓共管的社會管理格局

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社會管理組織領導機制和地區、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完善社會管理組織網絡。整合基層社會管理資源,加強鄉鎮(街道)綜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建設。按照社會化、專業化、規范化的要求,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加快組建專業社工隊伍、志愿者隊伍,發展壯大信息員、保安員、協管員、巡防隊等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把社會管理建立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努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局面。

二、完善社會管理工作機制

加快構建源頭治理、動態協調和應急管理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社會管理機制。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完善基層管理服務體系。積極建立矛盾糾紛日常排查機制,構建全方位排查網絡,提高對矛盾糾紛的預知發現能力。全面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深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三位一體”調解工作體系建設,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妥善處理群眾來信來訪,切實規范信訪秩序。建立和完善民意表達、批評建議、協商對話等利益訴求機制,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推進社會管理重心向基層轉移。完善社會組織管理和服務體系,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網絡虛擬社會建設管理及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提高社會管理信息化水平。抓好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工作。完善社會管理政策法規體系,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推進公正廉潔執法,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三、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擴大供給總量,提高服務水平,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實行屬地化管理,構建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多層次公共服務管理體制。改進公共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采用政府直接提供、政府購買、特許經營、委托代理、服務外包等方式,形成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格局。初步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使全省居民平等享有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住房、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

四、加強社會組織建設

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的方針,重點培育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社區服務型社會組織、公益性社會組織和科教文衛類社會組織,著力發展民間慈善類社會組織。

積極推進政會分離。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機構,將政府轉移出來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部分職能賦予社會組織,逐步減少、取消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限制,充分發揮其提供服務、表達訴求和規范行為的作用。

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健全以社會組織章程為核心的自律和內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以誠信為重點的信息披露制度,開展社會組織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其法律意識和專業水平,建設高素質的社會組織管理隊伍。規范社會組織工作,提高社會組織的自律性和誠信度。建立完善社會組織評估體系,加強社會監督,提高社會組織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加快城鄉社區建設

強化社區服務保障功能,把為民服務的工作滲透到社區各個領域。提高社區居(村)民的自治程度,使城鄉社區成為協調民眾利益、化解民眾矛盾、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有效載體。

完善城市社區組織。健全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社區。提高社區居民委員會管理能力,倡導和睦相處、互助友善的社會風尚,增強社會和諧基礎,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新平臺。

依法推進村民自治。落實民主選舉制度,使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依法有序進行,保障農民群眾的選舉權。完善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規范村級民主決策機制,保障農民群眾的決策權。以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為重點,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形式,規范村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農民群眾的參與權。建立健全以村務公開、民主政治、民主評議村干部為重點的村級民主監督制度,保障農民群眾的監督權。充分發揮基層自治組織作用,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有效減少、緩解社會矛盾,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和民主政治權利。

六、深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構建打防管控結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的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實施城鄉社區警務戰略,深入開展群防群治,夯實基層基礎工作。加強報警和視頻監控系統建設,提高科技防范水平。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加大政法維穩保障力度,深入推進環首都“護城河”工程建設。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加強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加強國家安全宣傳和教育,構建專群結合的國家安全防線,有效應對各種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強軍隊非戰爭行動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武警現代化建設進程,充分發揮軍隊、武警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應急維穩和搶險救災中的作用。

七、推進民主法治建設

深入推進依法治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政府立法、依法行政考核,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和行政復議,促進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拓寬不同利益群體的意愿表達途徑。擴大基層民主,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 。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法制意識。

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 ,鞏固和發展平等 、團結 、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增加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支持和政策扶持 ,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認真執行僑務工作方針政策,做好僑務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積極開展國防動員工作,完善國防動員體制機制,加強民兵預備役隊伍建設,抓好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和交通戰備等建設,依法保護國防設施,提高保障和綜合防護能力。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做好優撫安置工作,促進軍民融合,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八、嚴格安全生產管理

堅持安全發展,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健全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及重大危險源普查監控體系,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指揮中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嚴格安全生產目標控制、考核、督辦和責任追究。嚴格安全生產許可,完善安全技術標準體系,推廣先進、適用安全技術裝備。推廣和普及高危行業一線作業人員急救培訓,強化安全監察執法,完善協調聯動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加強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監管,落實企業職業危害防治主體責任。加強重大隱患排查治理,實施尾礦庫重大隱患綜合治理和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治理,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治理整頓。加強安全生產宣傳,完善安全生產專業技術援助、咨詢和服務機制。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礦商貿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十二章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加快建設文化強省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弘揚燕趙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實現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

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營造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氛圍,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道德行為規范。加強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化生產和文化傳播方式,加強對重要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建設、運用、管理,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文化的表現力和傳播力。

培育新河北人文精神。繼承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充分挖掘利用河北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現代文化資源,培育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和各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激發人民熱愛河北、建設家鄉的熱情。

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水平。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深入推進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文明單位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加強集體主義和公民意識教育,推動形成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的社會氛圍。強化職業操守,支持創新創業,鼓勵勞動致富,發揚團隊精神。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營造全社會重視文化、崇尚文化的濃厚氛圍。高度重視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始終保持文化發展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更加自覺地承擔起用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的責任。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和現代生活,建設社會共有精神家園。加強培育引導,激發人們對文化生活、文化消費、文化素養的自覺追求。

二、著力推進文化創新

打造文藝精品和文化品牌。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立足燕趙文化積淀,傳承河北人文精粹,突出時代精神,組織創作更多具有燕趙風格、現代河北氣息、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打造文化品牌,使文化產品和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對具有重大影響的鴻篇巨制給予支持,在舞臺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方面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對獲得重要獎項、做出重大貢獻的優秀人才和團隊實施重獎。把培養文化人才納入省人才專項計劃,加大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為文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深化文化企業和單位改革。推動文化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支持國有大型文化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進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上市融資,打造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文化企業集團。繼續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內部運行機制,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把文化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評體系。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監管,建立文化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加強文化資源整合和共享,打破體制、區域、所有制壁壘,推動文化行業相互協作、共贏發展。加強文化法制建設,提高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水平。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完善文化設施網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廣覆蓋、高效能轉變,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設施網絡,提升城鎮文化功能和文化品位。抓好圖書館、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場所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省群藝館、河北文化藝術中心、省美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省科技館新館等標志性文化設施建設。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施清皇家建筑、大運河、長城、大遺址等文物保護項目,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和傳習所建設,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加強遺產資源收集,加快省檔案館新館項目建設,推動市、縣級檔案館建設,積極推進檔案數字化和開發利用。實施古籍保護工程,加強珍貴古籍數字化建設。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抓好文化先進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農村文化之星”三項創建活動。健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河北省民俗文化節、“高雅藝術下基層”、“彩色周末”等活動長效工作機制。加強數字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網絡文化服務,組建全省圖書館聯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加強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建設。

四、加快培育文化支柱性產業

發展壯大優勢文化產業。按照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提升檔次、壯大實力的原則,以文化創意為核心,推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文化用品設備生產等重點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抓好品牌策劃、品牌定位、品牌傳播和品牌保護,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更多的“河北創造”,力爭每個設區市有一個特色優勢文化產業、一個知名文化品牌。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500億元以上,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

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實施“數字化引領、結構化升級”工程,加快發展文化創意設計研發、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等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生產、傳播和服務模式創新,開發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文化與工業、農業、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提高產業層次和產品附加值。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打響“河北文化周”等文化品牌。

抓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推動文化產業集聚布局、鏈式拓展,加強文化產業示范縣、示范園區、示范基地及文化產業帶建設。做大做強石家莊、保定動漫產業國家基地和吳橋雜技大世界等文化產業基地。加快推進承德“鼎盛王朝”、山海關古城等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爭取建成1-2個國家文化產業園。推動大型文化企業加快發展,力爭河北出版傳媒集團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分別超過100億元,培育一批總資產超50億元的民營文化企業。省級文化產業園區享受省級工業聚集區同等優惠政策。實施銀企融合工程,組建省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和文化企業擔保公司,搭建融資平臺,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

第十三章 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 建設創新型河北

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冀、人才強省戰略,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向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轉變。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組織實施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鋼鐵行業重點研發高爐長壽、熱風爐增溫、潔凈鋼流程集成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先進技術和工藝。裝備制造業重點圍繞交通裝備、能源裝備、工程裝備等產業,推進數字化設計制造、智能化控制、過程自動化等先進制造技術和模式的開發應用。石化行業重點研發新型反應、新型分離、清潔生產等關鍵技術,開發信息用化學品、緩釋農藥等高端精細化工產品。大力推進建材、紡織、輕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推廣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控制、嵌入式軟件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產業、新材料等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力爭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在動植物新品種和良種培育、高效栽培、農作物病蟲防控、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技術。

突破一批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領域關鍵技術。開展重大疾病、地方病、流行性傳染病預警和防控技術研究,強化重大生產安全隱患、重大氣象災害、食品安全、公共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理技術研發與應用。

突破一批資源環境領域關鍵技術。開發一批海洋、水、土地、礦產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技術,重點突破海水淡化、微咸水利用、工礦廢棄地治理等技術;加強生態脆弱和敏感區、重要水源地、生態屏障的保護與修復技術研發;在鋼鐵、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開展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全省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年均增長1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比重大幅增加。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速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金、介”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發揮骨干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引領示范作用。鼓勵企業自建或與科研單位共建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鼓勵省級工業聚集區設立公共技術研發檢測中心。依托骨干企業組建一批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支持創業投資機構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70家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350家以上,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60家。推進產學研緊密合作。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有機結合,聯合開展產業關鍵技術合作與攻關。力爭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2%以上,其中70%以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

壯大區域科技創新載體。加快各類創新園區發展。高新區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集聚創新要素,重點發展高端產業,建設好石家莊、唐山、保定、燕郊等國家級高新區,省級高新區達到10家以上。

積極推進各類創新基地建設。深化與國家級科研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大企業的科技合作,重點建設一批科技成果孵化園區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加大改造提升力度,培育壯大一批特色突出、產業集聚度較高的縣域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完善科技服務平臺。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業,新建50個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組建河北鋼鐵、河北能源等10個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共用、文獻和數據共享、面向社會開放的科技信息網絡及服務平臺。

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科技投入,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6%,省級一般預算安排的科技經費增長幅度高于當年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2個百分點以上。創新風險投資運營模式,建立并擴大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規模,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扶持成長型科技企業上市。完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 ,維護科技成果創造者的合法權益,提高主要發明人受益比例。制定支持個人和中小企業發明創造的資助辦法,鼓勵全社會創新創業。

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大知識產權宣傳普及和執法保護力度,營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制、市場和文化氛圍,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加強地方性科技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切實落實國家科技法規政策,研究制定配套的地方性法規、規章與實施細則。弘揚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敢為人先、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營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

二、推動企業管理創新

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對標行動”和品牌建設為抓手,大力促進管理創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深入開展企業“對標行動”。引導企業在生產經營各個環節,與先進水平全面對標,制定跟進趕超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拓展對標廣度和深度,引導工業企業從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節能減排等可量化“有形”對標向發展理念、經營機制、企業文化等深層次“無形”對標延伸,從工業企業逐步向以商貿流通、現代物流、旅游為主的服務業企業拓展。圍繞生產裝備升級換代,引進和開發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快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全面提升產業、行業和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圍繞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改進和再造生產工藝流程,提高工藝裝備的先進性,增強工藝保障的完整性和合理性,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和新產品開發。圍繞產品提檔升級,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制定更高層次的企業標準,促進工業產品質量的全面提升。圍繞企業降本增效,推廣扁平化管理、供應鏈管理和價值鏈管理等科學管理方法,實現人、財、物合理配置和產、供、銷有效銜接。

扎實推進品牌建設。堅持市場導向、以質取勝,在不同區域、不同行業選擇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實施品牌建設“示范工程”。大力開拓名牌產品市場,創新經營模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占有率。圍繞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重點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提高技術信息服務水平,及時通報國外技術法規、標準、認證等動態信息,幫助企業追蹤、了解和掌握國內外先進技術。引導和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先進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夯實品牌建設基礎工作,加大對品牌建設“示范工程”宣傳力度,組織開展品牌知識、品牌經營和相關法律法規培訓。到2015年,力爭中國名牌達到100個以上,中國馳名商標達到100件以上。

三、實施人才強省戰略

強化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方針,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推動人口大省向人才強省轉變。

實施“巨人計劃”。深入實施八大人才工程。推進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工程,完善京津冀人才開發一體化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區域內科教項目合作機制和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共享機制,打造一批京津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推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開發工程,統籌各類專家隊伍建設,加大培養、選拔力度,強化科技項目支持,著力在重點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推進重點引智工程,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兩院”院士的合作,加強河北省院士聯誼會建設,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實現人才引進多級延伸。推進臨港人才聚集區構建工程,努力擴大人才總量,使臨港經濟區成為區域性國際化“人才港”。推進“技能大師”培養工程,建立省級“有突出貢獻技能大師”評選表彰制度,培養一批技術高超、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推進民營經濟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工程,支持創新創業的資金、項目、信息等公共資源向民營經濟組織平等開放。推進人才發展區域城鄉統籌促進工程,促進城市科教文衛工作者服務農村,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促進人才向欠發達地區流動。推進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設工程,整合人才信息資源,健全社會化、開放式的人才資源信息共享機制。

把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重中之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支撐產業發展,以優勢企業為主體,通過政府支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和引進100名左右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努力做到推出一個領軍人才,帶出一個創新創業團隊,做強一個企業,形成一個品牌。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鼓勵創業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基金加大對“巨人計劃”項目投入,加大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技術研發項目和創業項目支持力度。

建設“人才家園”。搭建人才強省戰略基礎平臺,參照公共租賃房有關政策,在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及重點產業園區、工業聚集區規劃建設以公共租賃房為主體的“人才家園”,為高層次人才和優秀人才來冀創業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務,進一步增強吸納人才、承接項目、招商引資能力,形成人才帶項目、人才促產業、人才興經濟的良好局面。

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宏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管理體制,制定和實施促進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的政策措施。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更好發揮教育對培養人才的基礎性作用。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引導人力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構建新型人才公共服務體系,為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環境。完善人才政策法規體系,為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等提供制度保障。完善人才開發投入保障體系,確保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強化人才工作,增強“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責任。2015年全省人才總量達到800萬人以上。

第十四章 加快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 增強發展支撐能力

堅持優化結構、完善功能、適度超前、綜合配套,大幅度增強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提高基礎設施的網絡化和現代化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圍繞增加能力、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和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目標,著力提高公路、鐵路、港口、民航保障能力,形成快捷、高效、安全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

完善公路網絡布局。抓好大廣、榮烏、京臺、京昆、京新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重點實施張承、承秦等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推進京港澳高速改擴建、石太高速第二通道等項目擴能改造,確保國家高速公路網項目全部建成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基本實現主要經濟區、主要旅游景點連通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基本達到二級以上水平,實現縣城、產業區、景區、物流中心等重要節點間的便捷連通。農村公路突出抓好縣鄉公路和危橋改造,加快實施鄉村道路連通及油路向自然村延伸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24000公里。

加快鐵路網絡建設。協調推進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疏港鐵路和重要貨運通道鐵路建設。鐵路通車里程達到800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通車里程達到1500公里。構建環繞省會、京津和環渤海區域,連通各設區市的京津冀城際軌道交通網及連通周邊省會城市的快速客運鐵路網。建成京滬高速鐵路和京石、石鄭、京沈等客運專線及京張城際鐵路,建設北京-唐山、京九客運專線和唐山-曹妃甸工業區-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等城際鐵路,以及北京-燕郊、北京-廊坊、北京-涿州等軌道交通項目。實現所有設區市通高速鐵路,形成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兩小時交通圈”、環北京的“一小時交通圈”。

大力拓展港口功能。整合港口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三個億噸綜合大港。全省港口生產性泊位達到165個,吞吐能力達到8億噸,其中集裝箱達到310萬標箱。秦皇島港,鞏固全國能源運輸樞紐港地位,抓好結構調整和西港東遷工程,積極發展集裝箱、雜貨運輸和旅游客運,加快15萬噸級航道和承秦鐵路等項目建設。唐山港,曹妃甸港區重點實施煤碼頭、礦石碼頭、LNG碼頭、原油碼頭、通用碼頭擴建工程;京唐港區重點實施集裝箱、專業化礦石、液體化工及雜貨泊位工程,搞好20萬噸級航道建設。黃驊港,加快二期工程建設,重點實施集裝箱、專業化礦石、原油、煤炭、液體化工及通用散雜貨碼頭等工程。完善石家莊、邯鄲內陸港功能,加快張家口、承德、保定、廊坊、邢臺等內陸港建設。

扎實推進機場建設。加快形成干支結合的民用機場布局,將正定國際機場培育成為區域性樞紐機場,建成張家口、秦皇島、承德等機場,啟動實施邢臺褡褳和衡水故城軍民合用機場、滄州機場、圍場旅游機場、曹妃甸國際機場和邯鄲機場改擴建工程。積極發展通用航空業,構建航空網絡,努力開辟和培育新航線,石家莊機場通達全國大多數省會城市,增辟國際航線,形成國際、國內航線和省內支線相互銜接協調配套的航線網絡。發展壯大河北航空公司,積極引進國內外航空公司。全省民航機場達到7個,航空客貨運輸能力分別達到2000萬人次和20萬噸以上。

二、提升能源保障水平

加快能源發展方式和用能方式轉變,構建供應渠道多元化、資源配置市場化、開發利用高效化的能源發展格局。

促進煤炭集約開發利用。加快煤炭基地和重點煤礦項目建設,確保省內煤炭年產量穩定在8500萬噸左右。鼓勵開灤集團、冀中能源對中小煤礦實施整合重組,著力培育煤電路港一體化的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特大型企業集團。支持重點企業與晉、蒙、陜等省區合作開發煤炭資源。加快建設大型煤炭區域性儲配調運中心。

加快電力優化升級步伐。適應城鎮化加快發展需要,各設區市至少新建一座30萬千瓦級超臨界熱電聯產機組。推進冀蒙煤電基地建設,抓好煤炭主產區煤電一體化綜合開發。建設沿海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積極推進核電項目前期工作。實施特高壓通道和主干電網工程,加快城鄉電網升級改造和電網智能化建設。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565萬千瓦,其中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000萬千瓦。

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發展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和垃圾發電,實施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擴大太陽能熱利用規模,穩妥推進燃料乙醇、生物柴油開發利用,大力開發地熱資源,積極發展農村小水電。開展海洋能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由目前的2.6%上升到5%以上。

合理開發利用油氣資源。加強資源勘查,加快唐山南堡和渤海灣油氣資源開發,穩定提高華北、冀東油田油氣產量。積極開發利用非常規油氣資源,搞好煤層氣資源勘查和抽采利用,穩步推進煤制氣開發。加大天然氣管網及儲配設施建設力度,確保11個設區市全部接通天然氣管線。完善原油及成品油儲運設施,建設曹妃甸大型原油儲備基地,搞好石家莊煉化、中捷石化等煉油項目及配套原油、成品油管道建設,提高成品油商業儲備能力。全省原油產量達到1000萬噸,天然氣產量達到10億立方米。

推進用能方式轉變。加強能源需求側管理,轉變用能方式,提高用能效率。降低煤炭消費強度,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和低碳化利用。優先滿足國家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和企業電力供應,控制不合理用電需求。優先安排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高效電源上網。提高天然氣普及利用水平。大力發展低耗高效產業和先進節能技術。加大城鎮供熱、供氣、供電設施改造力度,推進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三、加快水利工程建設

堅持把水利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設施建設的重點,推動水利實現跨越發展。

繼續推進防洪工程建設。完善水利工程體系,確保防洪、供水安全。繼續加強骨干行洪河道和重點支流河道治理,加快雙峰寺水庫等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搞好蓄滯洪區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全面完成現有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

努力完善城鄉供水體系。加快實施南水北調配套和引黃工程建設進度,初步建成“兩縱六橫十庫”的供水骨干網絡,努力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調水統籌、水資源多元配置的格局。抓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積極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

大力實施民生水利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1941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繼續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啟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試點。

四、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完善現代通訊信息網絡。加快寬帶化、泛在化和綜合化接入網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由模擬向數字的整體轉換,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進程。大力推進企業和產業聚集區信息化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城市建設。加強農業農村、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重要信息系統建設,加快電子政務推廣應用,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管理能力。

建設完善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信息安全應急處置體系和通報機制,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和力量建設。強化黨政機關互聯網安全接入,建立網絡信任體系,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第十五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節約資源能源,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保障生態安全,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完善政策措施,推進示范工程,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推進循環發展。

在生產領域實行循環式生產。在鋼鐵、電力、石化、造紙、木材加工等重點行業,加快循環經濟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推廣和應用,促進清潔生產。重點抓好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邯鄲市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等國家和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培育3個循環經濟示范市、20個示范縣、50個示范園區和企業,每年滾動實施50個示范項目,形成資源優化組合、產品互補互供、產業鏈條延伸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工業固體廢棄物、礦山尾礦等綜合利用技術,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

在消費領域推行循環式利用。積極倡導節約、環保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全面推行建筑節能,減少服務行業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費;遏制過度包裝、奢侈消費等行為,引導采用可再生、能降解的包裝材料,減少包裝廢棄物;加強餐廚垃圾管理、回收和利用。積極開展節約型機關、企業、社區創建活動,形成輿論引導、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逐步實現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建設廢塑料、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廢舊金屬等回收利用基地,引導再生資源利用向規?;?、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突出抓好五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開展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城市試點。

二、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強度

深入推進節能降耗,降低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嚴格落實目標責任。合理確定各設區市“十二五”節能目標,層層分解,逐級落實。完善節能考核獎懲辦法,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實施地區能耗總量和增量雙重控制,引導各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使有限的環境容量發揮最大效益。

加快節能技術創新。加大節能和低碳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力度,著力解決技術瓶頸制約。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冶金、建材、化工、電力等高耗能行業,每年實施節能改造項目500個,形成300萬噸標準煤節能能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機制,加快中小企業節能改造步伐。

狠抓重點企業和領域。繼續實施“雙三十”單位節能減排示范工程,鞏固、提高現有“雙三十”單位節能減排成果,實施常態化管理,重新篩選“雙三十”單位,實行省直接考核。實施“千家企業節能工程”,抓好年耗能萬噸標煤以上的1000家企業,力爭五年節能2000萬噸標準煤。強力推進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確保取得明顯成效。

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監測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抓好保定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和一批省級低碳產業、園區、企業示范試點,實施石家莊、保定國家“十城萬盞”LED應用示范工程及唐山國家“十城千輛”新能源汽車城市試點,積極推進承德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邢臺太陽能應用示范城市建設。加快綠化造林步伐,增加活立木蓄積量,增強森林固碳能力。

三、推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堅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健全體制機制為抓手,切實加強土地、水、礦產等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集約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強化責任考核,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深化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健全節約集約用地標準,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向省重點開發區域和重點發展產業傾斜。切實保護防災減災等公共用地。實行城鄉用地統籌,加大農村土地整治力度,合理減少農村居住用地。

節約利用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入河排污總量,提高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作用。推行城鄉水務統一管理體制,建立與城鎮化、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水價改革,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節約使用。建立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提高主要河流、湖淀水功能區水質綜合達標率。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0.03,繼續強化工業節水,單位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27%,限制高耗水服務業發展。合理利用地表水,嚴格控制超采地下水,大力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海水利用、中水回用、劣質水源多級利用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

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加強礦產資源統一集中管理,規范開發秩序,嚴厲整治亂采濫挖、采厚棄薄、采易棄難等行為。推廣共生礦、伴生礦、尾礦、低品位礦開采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回采率和回收率。加強沉陷區、采空區治理,實施礦山土地復墾等工程,保護礦山生態環境。加大重要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力度,努力增加礦產資源儲備。

四、堅定有序淘汰落后產能

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以電力、煤炭、鋼鐵、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焦炭、造紙、制革、印染等行業為重點,按照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要求,分級分批編制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并向社會公告重點地區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落后工藝設備和淘汰時限。

制定淘汰落后產能配套措施。對產能過剩行業實行新增產能與淘汰產能“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鼓勵落后產能退出市場。建立淘汰落后產能補助機制,設立淘汰落后產能財政專項資金,鼓勵優勢企業兼并、收購、重組改造落后產能企業,支持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落后產能進行技術改造。落實和完善資源及環境保護稅費制度,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發揮差別電價、水價對淘汰落后產能的促進作用。

加強對重點地區的監督檢查。將淘汰落后產能完成情況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認真監督,定期檢查,結合項目“區域禁限批”嚴格問責。

五、大幅度減少污染物排放

嚴格實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實施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控制高污染行業發展。嚴格環境準入,推進規劃環評,防止淘汰落后產能污染轉移。在造紙、皮革、醫藥等重點行業實施水污染物減排工程,在電力、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推進大氣污染物減排工程。深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抓好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監管。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管理,嚴格核、電磁輻射環境監管,預防環境安全事故的發生。健全環境監測應急預警體系和環境執法監察體系。

加強流域海域綜合污染防治。推進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大幅度削減污染物入河量,實施全流域跨界斷面考核和生態補償制度。著力推進子牙河水系水污染綜合整治工程,基本實現水環境功能恢復。綜合治理陸源污染,減少污染物入海量,加強海岸工程和區域開發的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提升沿海地區的環境承載力。加強海域污染監測、預警和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建設,防止重大海域污染事件發生。

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實施城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城市粉塵污染防治管理條例,實行城市空氣質量分級管理。重點開展火電行業和機動車尾氣氮氧化物防治,減少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推進與京津的聯合協作,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

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加強植樹造林,強化對生態系統和物種資源的保護,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

強化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實施國家重點造林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強化封禁措施,保護森林資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以燕山、太行山生態屏障和壩上防風固沙林帶、濱海濕地及沿海防護林帶、環首都生態林帶等“一屏三帶”建設為重點,加強城鎮、村莊周邊、道路、河流兩側林帶和農田林網建設力度。完成造林面積2100萬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0000平方公里。繼續實行草場禁牧期和輪牧制度,加快退化草場恢復。

加大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落實生態功能區劃,加強對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海岸線及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空間管制。規劃新建一批自然保護區,對受到嚴重威脅的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珍貴海洋生物資源以及自然遺跡等,實施搶救性保護。保護區面積力爭達到80萬公頃以上。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提高保護區管護能力。制定重要濕地名錄和保護規劃,加快白洋淀、衡水湖等濕地恢復。合理調度安排河流、濕地生態用水和入海淡水量。加強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提高森林質量。

建立完善生態保護制度。按照誰開采、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進一步完善礦山環境恢復的投入機制,加快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繼續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項目、太行山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實現下游與上游、開發區域與保護區域、受益地區與受損地區、受益人群與受損人群之間以及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利益補償。

七、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的原則,加強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強化干部群眾避災減災意識,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防洪抗旱。推進防汛抗旱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強化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切實抓好蓄滯洪區安全、海堤、山洪災害防治、城市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防汛搶險隊伍、預警預報設施建設,提高物資保障水平和應對洪澇災害能力。全面增強抗旱能力,科學調度、合理配置水資源,保障生產生活用水安全。

防地質災害。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勘查,查清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評價預測發展趨勢,劃定危險等級。加大監測預警力度,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大力推進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發揮鄉村群測群防員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對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對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災害隱患點實施居民搬遷、避讓。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建立政府領導、部門配合、聯防聯控、齊抓共管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

防震。完善地震預報預防科技平臺建設,建立較為完善的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應急救援三大體系。全面提高地震監測預測預報能力和水平;強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與地震安全性評價監管,確保城市新、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達標的重要建設工程加固改造,大幅度提高農村地震安全民居比例,增強城鄉抗震設防能力;著力抓好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切實提高水利、水電、輸油氣管線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全面提升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抗震保障能力,加強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氣象工作。加快提升氣象預報預測、應對氣候變化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重點強化農業氣象服務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積極開展區域發展和重大項目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高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

第十六章 提高開放水平 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促調整、促改革、促創新,把對外開放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

一、提高利用外資的總體水平和綜合效益

明確對外開放重點。以產業招商為主線,完善產業招商目錄,建立重大招商項目庫,引導外資投向我省重點發展產業。積極推進全方位對外開放,加強與歐美、俄羅斯、東盟、東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深化與港澳臺的經貿聯系,擴大與世界500強的戰略合作。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增加國外貸款規模,推動省內企業到境外上市融資。2015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力爭達到100億美元。

搭建對外開放平臺。把加快中日曹妃甸生態工業園、中韓工業園等園區建設作為推進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按照國際一流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努力打造全方位參與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新高地。進一步加強冀港交流合作,學習借鑒香港市場經濟、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按照國際化、市場化、品牌化要求,把環首都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曹妃甸臨港產業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培育成知名品牌展會。完善園區產業規劃,增強園區產業配套能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開發區擴區升級。著力推進口岸開放,加快口岸大通關建設。積極發展遠洋船隊,努力開辟國際航線,提升港口、機場的國際化程度。

建立常態化招商機制。按照有產業招商指南、有產業招商地圖、有產業招商項目庫、有專業招商隊伍、有專門投資促進機構、有專項工作經費的要求,建立健全常態化招商機制,完善招商投資促進體系,營造全社會抓招商、全方位抓服務、全身心抓落實的招商引資氛圍。各設區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在國內外重點招商地區設立常設招商機構,精心謀劃自辦主題招商活動。大力推動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和重點區域招商,鼓勵駐點招商。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投向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參與城市擴容和新城建設。鼓勵外資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與省內企業和機構合作申請國家科技開發項目。加大智力、人才和技術引進力度,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

二、打造出口競爭新優勢

強力開拓國際市場。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提高外貿質量和效益,201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達到700億美元。

加強出口基地建設。打造關聯度高、影響力大、競爭力強、效益好的10個國家級出口基地、40個省級出口基地和100家省級出口基地企業,增強出口拉動作用。

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鼓勵技術創新,提高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擴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力爭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分別提高到50%和30%以上。同時,增加農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

加強出口自主品牌建設。對我省知名出口品牌企業到境外注冊商標、申請專利、取得認證等,在咨詢服務、法律援助和資金支持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品牌。

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拓展服務貿易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服務貿易示范城市、園區和企業發展。建設5個省級服務貿易示范園區和100家省級服務貿易示范企業,2015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85億美元。

建立快速、高效的外貿監控和反應機制。強化產業損害預警,妥善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維護我省產業安全和企業權益。結合重點產業需求,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戰略資源能源和節能環保產品的進口。

三、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

鼓勵優勢行業和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重點推動鋼鐵、建材、裝備制造、輕工、紡織、服裝、醫藥、農業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和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場)。鼓勵優勢企業在海外開展礦產和能源資源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和生產基地。加快推進冀東發展集團、開灤集團、河北礦業等一批境外投資項目建設。力爭我省對外投資額實現翻番。

支持企業開展跨國經營。鼓勵各類有實力的企業以投資、參股、并購等多種方式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建立全球生產、采購和營銷網絡,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勞務輸出。

建立健全投資服務體系。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制定國別(地區)投資指南,強化境外投資指導。加強境外投資法律服務,保障境外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和人員安全。

四、加強國內經濟技術合作

深化與京津全方位戰略合作。按照對接京津、主動作為、互利共贏、跨越發展的要求,拓展與京津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打造發展環境梯度差、優質服務梯度差、體制機制梯度差、優惠政策梯度差,全面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擴大與晉蒙等中西部資源富集省份合作。鼓勵和支持我省企業參與晉蒙能源資源勘探開發,重點推進開灤集團、冀中能源集團、河北建投集團等在晉蒙的能源開發項目建設,保障我省能源資源供給。積極推進山西、內蒙古等地區在我省沿海地區參與港口建設和興辦產業園區,深化我省與晉蒙等地互利合作。

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省市合作。抓住南資北移機遇,重點引進項目、引進資金、引進人才,提升我省先進制造業、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積極引進東南沿海發達省市知名大企業特別是民營大企業落戶我省。

推進與西部地區的互利合作。加強政府間的溝通與協調,建立政府支持、市場引導、企業參與的合作機制,擴大與中西部地區在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上的合作,積極組織企業開展項目對接,不斷拓展我省發展空間。按照中央部署,繼續在經濟、干部、人才、教育和科技等領域扎實開展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重慶三峽庫區移民工作。

第十七章 打好改革攻堅戰 建立保障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著力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社會和諧進步的體制機制。

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大力實施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支持河北鋼鐵、開灤集團、冀中能源、河北建投、河北港口等企業進行聯合并購,加快河北航空投資集團、高速公路集團等企業資產整合、發展壯大。積極引導境外資金、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重組改造,調整優化國有經濟的產業、產品結構,提高核心競爭力。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繼續推進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造。繼續深化國有大中型企業內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促進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規范運作,積極探索外部董事制度。

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健全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制,繼續推進政府社會公共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離,進一步完善企業領導人任期、國有產權轉讓、企業重大事項決策審議等監管制度。加強對企業經營者業績目標考核,完善企業重大決策失誤追究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二、加快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

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努力構建科學規范、運轉協調、有機統一的地方現代公共財政體系。合理界定各級政府事權,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理順財政分配關系,增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完善激勵性財政體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空間布局優化和城鎮化發展。細化項目預算編制,推行零基預算和績效預算,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強化鄉鎮財政所建設,促進縣域經濟資源優化配置。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完善債券發行管理體制,積極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加強社會信用和擔保體系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繼續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項目審批、核準和備案程序,及時修訂投資核準目錄。規范政府投資行為,推動政府投融資平臺健康發展。

三、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許可和審批事項,加強對行政審批事項的監督管理。建設并完善省、市、縣三級行政服務中心,實行集中審批、一站式服務。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實現省、市、縣三級行政服務事項統一管理、網上辦理和電子監察。

深化擴權強縣、強鎮改革。進一步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繼續擴大擴權縣(市)范圍,開展省直管縣(市)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推進鄉鎮機構改革,開展經濟發達鎮擴權改革,賦予部分經濟發達鎮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推動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離的原則,對現有事業單位進行分類改革。主要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逐步轉為行政機構或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繼續保留事業單位序列,通過改革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公益屬性;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為主的事業單位逐步轉制為企業。

四、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深化資源性產品和環保收費改革。積極推進電、水、氣、礦產品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切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及污染損失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差別電價、水價政策,加大高污染高耗能、限制類淘汰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落實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和電價補貼政策,實行大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購電試點。建立天然氣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推進環境保護收費改革,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

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研究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管理和有償使用辦法、交易基準價格和出讓金標準,促進排污權有序流轉。健全固體廢物管理和交換機制,探索企業互換副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

第十八章 健全規劃保障機制 推進規劃有效實施

實現規劃目標和任務,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同時,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責,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公共資源??茖W合理編制專項規劃,分領域、分階段落實本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

一、加強規劃分類指導和協調銜接

要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制度創新,調整完善政策,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為推動規劃實施提供保障。要明確政府推進規劃實施的重點領域和責任。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領域的目標任務和預期性指標,主要依靠市場主體自主行為實施,政府要進一步強化在市場監管和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責任,切實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公共服務領域的目標任務和約束性指標,要強化政府責任,有效運用公共資源確保實現。

本規劃是統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體規劃,是編制其他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市、縣規劃的依據。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要在特定領域和特定區域落實總體規劃。市、縣規劃要在本規劃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明確目標任務,抓好落實。

二、抓好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落實

規劃所列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是實現規劃目標的重要保障。要根據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把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分解到年度計劃,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和有關單位;加強協調調度,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定期公布規劃執行情況;強化社會監督,實行嚴格的責任考核制度,確保規劃所列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如期實現。

三、以求真務實作風保障規劃實施

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各級政府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職能轉變,創造性開展工作。以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創先爭優的工作作風凝心聚力,抓好落實。要大興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之風,大興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之風,大興真抓實干、艱苦奮斗之風,使抓落實成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進一步健全績效考核制度,依靠有效的制度和良好的作風保證工作到位。加強對規劃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督。

四、完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

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和具體考核辦法,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指標的評價考核,強化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級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五、建立規劃評估和調整機制

本規劃由省政府組織實施。為有效解決規劃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為下一個五年規劃提供借鑒,省政府將適時組織規劃中期評估,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

規劃實施期間,如遇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由于其他重要原因,確需對本規劃進行調整時,由省政府提出調整方案,按程序報請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執行。“十二五”規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規劃。實施和完成這個規劃將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質量登上一個新臺階 ,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前進的道路上邁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凝心聚力,扎實工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為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建設更加富饒、更加秀美、更加幸福的新河北而努力奮斗!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