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改情況將成為地方政府考核獎懲依據
近年來,以審計署特約審計員的身份,蔡洪濱參與了地方債等多個項目的審計,也曾目睹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尷尬。其中包括,被審計單位拖延拒絕提供會計資料、對審計提出的事項置之不理等問題。
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意見》不僅對審計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還對被審計單位和地方政府需要履行的責任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蔡洪濱看來,《意見》中類似“各級政府每年要專題研究審計整改工作”的規定,必將使地方政府高度重視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
《意見》中提到大量與被審計單位相關的責任。如被審計單位“要依法、及時、全面提供審計所需要的財務會計、業務和管理等資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審計機關提供資料的規定”。
目前,全國審計人員只有9萬人,但使用財政資金的單位至少有300萬個,審計力量嚴重不足。如果再遇到一些被審計單位的推諉和阻撓,就將嚴重影響審計部門對國家“錢袋子”和國有資源、資產的監管效率。審計人員希望,財政資金、國有資本、國有資源的使用者們都能清楚地認識到,依法、及時、全面提供審計所需資料(其中包括電子數據資料),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來自法規的約束。
除了提供資料、協助審計外,《意見》還對被審計單位如何整改審計發現的問題提出明確要求。
崔振龍說,關于整改,《意見》提出了很多具體明確的要求。比如,要求被審計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要作為問題整改的第一責任人,整改的結果既要告知審計部門,還要向社會公告;各地區、各部門要把審計結果及其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獎懲的依據;對整改不到位的,地方政府要與被審計單位的負責人進行約談,對屢審屢犯的要嚴格追責。
孫寶厚說,此次《意見》的出臺意義重大,對審計相關工作作出了很多具體明確的規定,而對審計機關和人員自身來說,擔子也更重。從目前情況來看,審計力量不足,與全覆蓋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所以,未來審計部門自身也需要在職業化上下功夫,提升審計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審計部門將加倍努力,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加強審計隊伍建設,改進審計方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機制,努力完成黨中央、國務院的重托,不辜負人民的期盼。(本報記者劉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