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制圖:宋 嵩
各地相繼公布去年支出和今年預算
“三公”經費,嚴控是否實打實
近日,地方兩會相繼召開,很多地方隨之公布了2013年政府部門“三公”經費支出情況,以及2014年“三公”經費預算,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
大多數地方政府2013年的“三公”經費支出明顯下降,今年的“三公”經費預算安排,也體現了“嚴控支出,只減不增”的要求。然而,這樣一個結果也招來不少質疑,有人認為“三公”經費減的幅度還不夠大,有些地方“三公”經費是“真寬松、假節約”。地方政府“三公”經費支出究竟減少了多少?對“三公”經費預算中的一些變化,應該如何客觀解讀?
大幅減少毋庸置疑
2013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嚴格執行,以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各項規定的出臺,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越扎越密、越扎越牢。數據顯示,2013年,福建省“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近30%;海南省本級各預算單位“三公”經費比上年減少1億元,下降約20%;江蘇省黨政干部2013年因公出國出境費用同比下降33%,公務接待費用下降近41%。
不少基層干部向記者反映,去年一年上級部門的“視察、考查、檢查”活動明顯減少,基層的接待任務大大減輕。一些省部級領導下來調研輕車簡從,跟大家一起吃自助餐、坐中巴,不再開小灶、坐小車。一年下來,公務用車和接待費用肯定會減少。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對大多數地方政府而言,無論年初預算制定得是松還是緊,“三公”經費支出減少都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此外,不少新規是在臨近年底時出臺的,從具體實施到看見效果,還需要一段時間。比如,2013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對公務接待、公務用車、因公出國等都作了嚴格規定,并提出改革公務用車實物配給方式,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實行社會化提供,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
“公車經費是大頭,一般占到政府部門‘三公’經費總數的六成以上。隨著各項規定的實施和公車改革的推進,未來‘三公’經費還有下降空間。”白景明說。
公車費用為“零”是作秀?
2013年12月,廣東省東莞市財政局“曬出”2013年市本級“三公”經費預算,預算總數為2.1482億元。在54個部門中,有30多個部門的因公出國(境)費用預算為零;還有不少部門的公務用車費用預算為零。
面對這一“奇特”現象,有人表示不解:難道這些單位一次國也不出,一次車也不用?這是不是在作秀?對此,當地財政部門的解釋是,大部分部門已實施車改,一般行政單位都不保留車輛。只有部分需要執法用車的單位才有購車指標資格,也才會增加公務用車購置費。而因公出國費則是由市區政府嚴格審批、統一安排,費用不在各部門預算中列支,所以因公出國費為“零”。
“‘三公’預算中某一項出現‘零’費用,應當具體分析、客觀看待。如果是用違法手段刻意隱瞞費用,應當依法嚴肅查處。但像一些地方把各部門的公車上收,由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進行集中管理統籌使用,是節約資金、提高效率的做法,對這樣的探索應當點個‘贊’。”白景明認為。
白景明解釋說,經費上收統一管理后,在部門預算上顯示為“零”,是對該項費用的如實反映,也是合理的。
預算標準擠“水分”
從2014年地方政府“三公”經費預算看,廣西、山東、江蘇、寧夏等地降幅約5%,廣東、北京、湖北、上海、陜西等地下降超過10%,浙江壓縮比例最高,達到30%。其他省份也明確提出了“三公”經費支出只減不增的要求。
有觀點認為,今年各地“三公”經費的壓縮比例與往年相比,并沒有額外突出的力度。白景明表示,新一屆政府的明確承諾,是在政府任期內“三公”經費只減不增,這并不是要求各級政府的“三公”經費每年必須壓縮5%。況且,合理的“三公”經費是政府運轉、履行職能的必要成本,在物價和服務成本逐漸上漲的情況下,每年壓縮5%甚至更多也是不現實的。
那么,“三公”經費究竟縮減多少才合理?會不會因為預算標準過于寬松,而造成“假節約、真浪費”現象?
“各地實際情況不一樣,‘三公’經費減多少合理,很難給出一個‘一刀切’的答案。不過,‘三公’經費是真節約還是假節約,預算標準確實是關鍵,也是當前預算管理改革的難點。”白景明表示。
“三公”經費的多少,要根據政府公務的實際需要,本著節約的原則來安排。這就需要精準地編制“三公”經費預算,而預算“精準”的前提,是要有具體的支出標準。目前,已經出臺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因公臨時出國經費管理辦法》等,對“三公”經費支出規定得非常具體,應當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編制“三公”經費預算的標準。
“預算編制按這個標準,實際支出時還是按這個標準,這樣‘三公’經費安排才更貼合實際。”白景明說,支出花錢不但受到預算約束,還會被具體規定再“卡”一道,雙管齊下就能夠有效杜絕“假節約、真浪費”。本報記者 李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