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黃金投資市場2002年正式開放,但由于黃金市場幾千年來均被各朝各代政府嚴格管制,時至今日,普通人參與黃金投資依然受到心理和國家政策方面的無形或有形約束,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中國黃金市場早在2002年就已開放,但其后幾年發(fā)展卻較為緩慢的原因。
看到黃金市場開放之后發(fā)展較為緩慢,2004年,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周小川幾乎變成了一個黃金推銷員,他甚至明確指出,推出個人黃金投資,將百姓手中的貨幣資產轉成黃金資產,既拓寬了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調整了貨幣供求;又通過藏金于民,提高社會福祉,利國利民。
周小川進一步指出,我國黃金的投資和保值等金融特性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黃金交易還存在一定管制,黃金市場的投融資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黃金是一種良好的保值避險工具,發(fā)展個人黃金買賣業(yè)務具有現(xiàn)實性。實現(xiàn)黃金市場從商品交易向金融交易的轉變,發(fā)展個人黃金投資業(yè)務是一個較為現(xiàn)實的選擇。
可以說,中國黃金市場的迅速發(fā)展也正是在2004年啟動的,整個黃金市場的改革自上而下依次展開。截至目前,周小川提出的,中國黃金市場的三個轉變正在逐步實現(xiàn),至少從商品交易為主到金融交易為主、從現(xiàn)貨交易為主到期貨交易為主的轉變已經較為明顯。目前僅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黃金T+D業(yè)務的成交量就相當于實體消費數(shù)據(jù)的幾十倍。去年黃金期貨累計交易額接近11萬億。
中國黃金市場目前需要推進的是,周小川提出的最后一個轉變,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轉變。這一轉變將伴隨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上海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這似乎不是靠黃金市場自身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但在此之前,中國需要擁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和與其匹配的國際影響力。顯然,這正是中國央行秘密增持黃金的邏輯之一。
2009年初,中國央行突然宣布,中國黃金儲備從原來的600噸增加至1054噸,一下子增加了76%,引來全球關注。按照中國央行官方的說法,新增的454噸黃金是自2003年以來,通過雜金提純以及國內市場交易獲得的。中國央行之所以不公布屢次增持黃金的細節(jié),據(jù)說是因為擔心引起市場波動。
實際上正是由于中國央行增持黃金的秘密性,引起了國際市場的不少猜測,而這些猜測并沒有得到央行的及時澄清和否認。尤其是金價大跌的2013年,外媒普遍預計中國央行在這一年里至少增持了300噸的黃金儲備。
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1月至10月,香港對中國內地的黃金出口量達到955噸,遠高于2012年同期的376噸。再加上今年預計中國自身的礦產金供給將達到420噸,兩外包括一些舊金回收和提純帶來的供給,2013年中國黃金市場的消費量預計接近2000噸。
令市場疑惑的是,如此驚人的黃金消費數(shù)字,是變成了首飾戴在了人們的身上,還是中國某個工業(yè)項目采購了大量的黃金,又或者是變成了國家的儲備。由于中國官方在對待黃金方面一向謹慎和保密,在中國產金能力越來越高,但進口量巨大的情況下,市場根本分不清這樣大的消費量到底是民間消費所為還是政府增持所致,導致猜測之聲四起。
去年美國福布斯雜志刊登過一篇文章,其撰文者預計中國自2009年至今已增持黃金4000噸,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已經達到5000噸。此作者還進一步預計,中國央行將會選擇在2014年公布該數(shù)據(jù),其增持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應對貨幣戰(zhàn)爭。
2013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兩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在保持市場平穩(wěn)的情況下,對于國家來說,黃金儲備和黃金投資永遠是一個選項,我們永遠都會考慮。
不難猜猜,央行肯定會增加黃金儲備,但前提條件是不要引起整個市場價格的波動。事實上2012至2013年國際黃金價格一直處在下跌通道,如果中國央行選擇在這個時間段內大幅增持黃金儲備,不但不會引起市場關注和價格波動,且符合低價(相對)增持的邏輯。
現(xiàn)在市場需要關注的不是中國是否增加了黃金儲備,而是到底增加了多少。這就得從央行增持黃金的方法、時機、節(jié)奏等邏輯去進一步分析。
我的理解,對于公布黃金儲備數(shù)據(jù)非常謹慎的中國央行來說,之所以在2009年初高調宣布增持黃金儲備454噸,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公布數(shù)字的問題。時機選擇非常重要。
眾所周知,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fā),到2009年初,全球面臨著信心崩盤的金融風險,時任中國總理的溫家寶雖然提出了信心比黃金重要的處理危機邏輯,以圖提振市場信心,但信心何來?中國央行雖然是中國金融貨幣系統(tǒng)的掌門人,但提振市場信心的方法除了降息等提供流動性之外,在如此之大的金融沖擊面前可動用工具也捉襟見肘。
高調公布黃金儲備實際上是給中國市場以及全球擺明了一個姿態(tài),中國央行有實力維護金融貨幣等信用市場的穩(wěn)定,也告訴市場,中國央行一直在增持黃金儲備,對人民幣及金融系統(tǒng)所能依靠的最后支付手段早有準備。
我甚至覺得央行2009年公布的,所增加的454噸黃金儲備并不是如它所說,是2003年至2009年通過提純和交易來增持的,而是在短短的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這段時間匆匆迅猛增持的。并在增持完之后,選擇在2009年4月份立即公布這一數(shù)字,以提振市場信心。
幸運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增持不僅給中國的黃金儲備帶來了很好的回報(當時國際金價平均還不到900美元/盎司),還贏得了更多的贊頌和鼓勵央行繼續(xù)增持黃金的聲音。只是自2009年第一季度之后,受到中國央行增持黃金及美國啟動QE等措施的影響,黃金價格一路飆升,直到2011年9月份創(chuàng)出的1920美元/盎司。
據(jù)我推測,中國央行在2008年末至2009年初一次性大幅增持454噸黃金之后,在2009年末至2011年初之間至少增持了三到五次的黃金儲備。由于在此期間,整個發(fā)展中國家連年增持黃金,且迅速公布增持數(shù)據(jù),再加上黃金價格內在的上漲因素,導致中國在此期間增持的黃金儲備成本較高,且確實增加了國內乃至世界黃金市場的需求量,推升了金價。這導致央行如果在金價暴跌的此時公布黃金儲備,將面臨重大的輿論壓力。
這也是自2011年以來,央行各主要領導反復強調央行增持黃金要把握好時機,不能對市場造成影響等等。實際上這表明央行已經感受到了自己增持黃金之后帶來的市場問題,而在2009年之前央行并未對自身增持影響市場的預期過于在乎。
對此,易綱同志在2013年年初是這么說的,中國是進口黃金首屈一指的大國,如果此時官方使勁投資黃金的話,可能會把黃金價格推得更高。由于中國國內的黃金價格完全與國際掛鉤,那么許多老百姓買金首飾結婚,或者過年買個小金條什么的,可能就要支付更高的價格。顯然央行對2009至2011年間自身購買黃金推升金價的事實心有余悸。
時過境遷,2012至2013年,黃金價格整體跌幅超過30%,如果說2012年中國央行還在觀望,沒敢出手的話,2013年增持黃金儲備完全不用擔心其動作會推升國際金價。去年4月中旬金價曾一周內暴跌超過20%,甚至有人認為官方媒體爆出來的,中國大媽在當時金價暴跌之后搶購幾百噸黃金的數(shù)字實際上是中國央行的增持數(shù)字。由于沒法考證,在中國央行沒有公布新的黃金儲備數(shù)據(jù)之前,我對這種觀點并不抵觸。
實際上2013年央行增持黃金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
一.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國內對分散外匯投資的呼聲越來越高,黃金市場縱然較小,但并不代表不可以分散一部分外匯儲備在上面。央行增持黃金基本上符合市場的呼吁,不會像持續(xù)購買美國國債一樣充滿輿論壓力甚至是指責。更何況相比其它主要國家,中國官方黃金儲備占外匯儲備的比例依然較低(各主要國家黃金占總儲備中的比重為2至8%,中國這一數(shù)字約1.7%。)。
二.2013年上海自貿區(qū)獲批,人民幣國際化借黃金交易迅速落地。
人民幣國際化看上去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但實際上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金融“戰(zhàn)爭”,日元、歐元發(fā)展多年,但依然處在美元的陰影之下。黃金作為國際貨幣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的作用并不像幾十年前,需要跟一國信用貨幣固定比率掛鉤,對于人民幣來說,可以從全球主要資產的計價交易入手。
上海自貿區(qū)能容納2000噸黃金的金庫已經對外開放,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在籌備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國際版黃金交易,目前已進入了落地實施階段,而之前一直構思的用美元計價的國際版黃金交易模式最終沒有獲批。這說明在央行眼里,黃金跟人民幣的關系可能遠比市場所預期的那么簡單。黃金是為數(shù)不多的國際化和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金融資產,借助黃金的國際流動性,中國不需要立即放開國內證券、債券等資本市場,人民幣很快就可以成為國際通用資產的計價貨幣,并形成一定的循環(huán)。
三.增持成本大大降低了
如果中國央行在2013年四月份開始增持黃金,整個成本基本控制在了1300美元附近,盡管還有諸多國際投行在看空金價后市,但1300美元相比2011年最高的1920美元來說,已經是小巫見大巫了。另外央行增持黃金其實更擔心對市場的影響,由于黃金儲備是一個長期的戰(zhàn)略問題,所以價格的漲跌并不會成為一種絕對考慮因素,只要其增持舉動不要引起價格飆升,央行秘密增持黃金儲備的方法就是成功的。況且2013年增持黃金也會拉低2010年至2011年間增持的成本。
四.有“中國大媽”掩護,秘密性更高
受到中國大媽搶金數(shù)據(jù)驚人等消息的影響,中國的黃金消費量各種數(shù)據(jù)滿天飛,而且市場總是相信這種消費是市場行為,除了一些專業(yè)分析人士,國際市場并沒有更多的將注意力轉移到中國央行的需求上面。也就是說央行的增持既沒有抬高中國黃金消費者的成本,也沒有引起國際金融官方領域注意。畢竟在全球信用貨幣主導經濟的時代,中國央行大幅增持黃金說出去并不是一件特別光彩的事情,因為正如新一任美聯(lián)儲主席耶倫所講,人們只有在恐懼的時候才會購入黃金。
五.符合歷史潮流
2013年,按照花旗銀行的預計,全球央行凈買入的黃金有所減少,但依然會達到400噸。也是在2013年,德國等國要求查驗存儲在美國的黃金儲備,卻遭到美國相關機構的拒絕。去年年末(上個月),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表示,該行計劃在2020年前從法國和美國運回700噸黃金,今年已經從紐約和巴黎運回了近37噸,今后每年運回數(shù)量將增加。
有消息顯示,荷蘭等國也將要求將大部分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儲備運送回國(荷蘭政府的黃金儲備總量為612噸,其中僅有10%存放在荷蘭,剩余的大部分都存放在美國)。
在2013年亞洲市場,包括日本、東南亞等主要貨幣出現(xiàn)迅速貶值的情況下,中國需要更多的戰(zhàn)略資產來支撐人民幣的長期信用。中國央行如果選在2013年大幅增持黃金儲備,既符合全球央行凈增持黃金儲備的舉動,也符合德國、荷蘭等國尋求自我掌控黃金儲備的意愿,更符合中國金融貨幣市場走向國際化而金融系統(tǒng)卻較為脆弱的自身特點需要。
總之,中國央行在擁有1054噸黃金儲備的基礎上,可預計的增加數(shù)量可能并不像央行官員口中的那么保守,也不會像一些外媒報道的那樣夸張。我個人的預計是,在2009年至2013年間,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至少增加了600噸,其中2013年的增持量可能超過300噸。
人民幣的國際信用跟美元信用比起來還差很多。從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國金融市場的發(fā)展特點來看,中國的黃金儲備不僅需要持續(xù)增加,還應該盡快超越美國(美國目前擁有8000噸的黃金儲備)。要知道美國在1944年布萊頓森林體系下強制啟動美元國際化之時,其官方黃金儲備達到2200噸,當時全球央行的官方總儲備還不到3萬噸。
中國不僅需要用常規(guī)的經濟綜合發(fā)展來觸動人民幣國際化,還需要增加黃金儲備等非常規(guī)手段來增加人民幣信用風險控制能力。這就像一支軍隊,不僅需充備的后勤、先進的管理和強健的身體,還應該裝備相應的武器。
比如在極端的情況下,國際市場可以不相信人民幣背后政府的償還能力,但因中國央行擁有巨量的黃金儲備,人民幣背后的真正含金量不容忽視。必要的時候中國政府可以用黃金來應對人民幣的貶值和被惡性拋售風險。黃金的金融屬性在歷次亞洲以及全球貨幣危機期間已經被反復驗證。在人民幣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各類逐利以及破壞性質的生存博弈之前,包括增持黃金在內,中國央行做任何準備都不過分。
至于中國央行何時公布新的黃金儲備數(shù)量,可能更多的考量是國際金融市場是否有所動蕩。更有可能的是,就算公布新一輪的增持數(shù)據(jù),也并不會毫不保留,比如實際增加量是800噸,但公布出來的數(shù)據(jù)也許會少于600噸。
財經專欄作家,世元金行高級研究員 肖磊
(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以上分析屬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