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不足10% 能源布局缺頂層設計

2013年12月16日09:1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可再生能源 我國能源 能源利用 能源基地 能源結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節能優先一直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方針。近年來,我國能效水平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長,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節約能源6.3億噸標準煤。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仍總體偏低,2012年的萬元G D P能耗為0.697噸標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美國的2.2倍 、 歐 盟 的3 .1倍 、 日 本 的3 .8倍。特別是工業用能比重大,超過70%,遠高于27.9%的世界平均水平,鋼鐵、化工、建材等6大高耗能行業用能比重超過50%。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任務仍艱巨,也是實現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體來看,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低既與產業結構有關,也與能源結構相關,也暴露了我國能源政策和能源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其中管理體制起基礎性的作用,對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可再生能源發展世界領先、能源利用效率全球最先進的丹麥,很值得學習和借簽。從1990年以來,丹麥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約75%,而能源消費總量不僅沒有增加,甚至還略有下降,這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能源節約政策:大力推廣熱電聯產;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征收能源稅和建立電力市場。

因此,我們必須完善政策,加強管理,盡最大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推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調整能源結構,盡最大努力減少煤炭消費,特別要限制煤炭的直接燃燒,提高能源利用技術水平,發展熱電聯產技術,鼓勵能源梯級利用,高度重視建筑節能工作。要完善能源政策和管理體系,加快征收能源稅,建立能源利用效率標準體系,并加強監督 管 理 。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公平開放的能源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決定性作用。

做好能源布局的頂層設計

我國能源資源和能源消費呈明顯的逆向分布,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相對集中在東部和南部地區,實現能源跨區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是我國能源管理的重要任務。

當前,我國中東部地區大氣環境承載已近極限,必須下決心改變能源利用方式,做好能源規劃和布局工作,打破地區和行業壟斷,發揮不同地區的優勢,減少煤炭的直接消費,終端能源消費更多地利用天然氣和電力,實現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重視以下工作。

發揮熱電聯產聯用的作用。首先,熱電聯產電站的發電能力和供熱需要須總體匹配,并建設一定比例的儲熱設施,用儲能設施來調節發電和供熱的不平衡,使熱電聯產電站始終處于高效運行狀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可以在城市供熱系統中建設一些集中儲熱式電鍋爐,利用電力系統低谷時段的富余電量,特別是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進行供熱,既可以滿足供熱的需要,也可以參與電力系統的調節,改善電力系統運行環境。第三,要鼓勵分散用戶優先使用電供熱設施進行供熱,并盡可能參與電力系統運行的平衡。

發揮各類大型能源基地的作用。根據我國能源資源的稟賦特性,可以形成多種特色的大型能源基地,如水電基地、煤電基地、風電基地和太陽能發電基地。發揮好這些能源基地的作用,對保障能源清潔可靠供應意義重大。為解決中西部地區大氣污染問題,需要調整中東部地區的能源發展思路。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做到能用盡用,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第二,要優先利用天然氣、瓦斯氣、頁巖氣、生物沼氣等氣體燃料建設小型分布式熱電聯產項目,主要用于滿足各類用熱需要。第三,要嚴格控制新建任何煤電項目,當地可再生能源發電和天然氣發電不能滿足的電力需求,主要依靠大型能源基地輸電解決,特別是要優先考慮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電力,加強抽水蓄電電站和儲能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提高電力系統的智能化水平,盡最大努力減少煤炭消費,特別是煤炭直接燃燒消費。這是根本改變大氣環境的重要措施。

發揮好能源戰略和政策的引領作用。首先,要制定清晰的能源發展戰略和目標。第二,要制定科學的能源稅收政策。既要從保障國家稅收需要出發,更要從引導調整能源結構、支持清潔能源發展的需要出發,當前最重要的要加快制定化石能源消費稅政策。第三,要放開能源消費價格,發揮市場的力量,有效調節能源消費。目前我國的能源價格,特別是電力價格總體是控制的,既不反應電力市場供需狀況,也不反應電力的豐枯和峰谷特性,對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十分不利。

(作者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