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終結終身制 去除官員化
院士改革提案
直指兩大弊端
文 心
近日,農工黨中央在《關于我國院士制度改革的提案》中,提出兩院院士去“官員化”、改進兩院院士選舉制度等建議,特別是提出要改良兩院院士“終身制”,以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
院士作為國家科技、工程領域的支柱,對推動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最近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成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下5188米的下潛紀錄等等,都有院士的貢獻。但隨著世界一些國家為了擺脫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推動經濟復蘇增長,克服全球共同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紛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這也對我國兩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來,我國兩院院士的增選受到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程度一屆高過一屆。從世界范圍看,在其他主要國家,院士增選基本上被界定為科學界內部的事情。但在我國院士增選如今被放在聚光燈下,受到過多社會關注。因為,院士發揮的作用和具有的權利已經遠遠超出科學界,發揮著類似于歷史上“國師”的作用。科學界在我國傳統上享有極高的甚至是過高的名譽、地位,使得本來只對科學界重要的事情也進入公眾話語。我國的院士增選又與很多科學以外的事情聯系在一起,比如一些科學界領導人沒有選上院士,比如大型國企和政府官員爭當院士,比如國家重大項目的評審和申請等等。
農工黨中央的提案指出,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但在我國卻存在著把“終身榮譽”和“終身能力”、以及“職業生涯終身制”概念混淆的情況。終身榮譽是對科研工作者已經取得成績的肯定,是對未來取得更多科技突破的精神鼓勵,絕不是對科研工作者爭取科技成果的“封頂”,也不能成為科技創新的“絆腳石”。因此,他們建議,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發展,為兩院院士和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創造良好環境,逐步完善我國的院士制度,應該進一步改良院士“終身制”。
他們認為,“創新”是科學的靈魂,“批判精神”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即使今天達到最高水平,也并不意味著明天仍處于最高水平。同時也阻礙了其他科研工作者在科學創新方面與其公平競爭。建議將“院士終身制”改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連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轉為名譽院士(或榮譽院士)而不是現在規定的院士80歲以后轉為的資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