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近年來各地出現了一股“新城熱”。
據有關部門對12個省份的摸底調查,12個省會城市都要建新城,共規劃了55個新城;144個地級市中有133個要建新城,共規劃了200個新城;161個縣級市中有67個要建新城。已經公布規劃面積的96個新城,共規劃占地6105平方公里,相當于所在城市現有建成區一半以上。
前一段時間,一些城市新區空置現象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甚至還有媒體評出了“中國十大鬼城”。雖然“鬼城”之說不乏夸張的成分,但確實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
應該說,“新城熱”的出現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農村人口加速向城市轉移,原有城市規模容量有限,基礎設施不足,需要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然而,當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新城建設的規劃,當越來越多的農田被征收為建設用地,當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成為承擔巨額債務的債務人,如此“新城熱”,不能不讓人憂慮。
面對“新城熱”,需要冷思考。以加速城鎮化之名,過度脫離城市發展需求,過于注重城市空間的擴張,一味追求大干快上,必將帶來耕地大量占用和越來越嚴重的資源環境破壞問題。如若新城沒人住,或空置率過高,則造成資金循環嚴重不暢,加劇了財政金融風險。城市發展有其自身規律,政府和民眾的愿望雖好,但不能代替市場的選擇,不能決定人口流動和產業聚集的方向和速度。目前各地新城發展模式如出一轍:將政府部門從老城搬遷到新城區,依靠政務中心的搬遷帶動區域發展。但這種模式也并非一用就靈,即便政府遷入新城,仍無力帶動新城發展的例子不在少數。
土地是我國最可寶貴的資源之一。一些地方在新區建設中熱衷于大馬路、大廣場,以大為美,用起土地大手大腳。據統計,我國內地大中城市人均綜合用地已超過120平方米,東京人均綜合用地僅78平方米,香港才37平方米。如此大方的土地消費,顯然已經背離了我國的基本國情。城市建設必須牢固樹立資源節約、集約發展的意識,盡快遏制“跑馬圈地”式的粗放開發模式。
面對“新城熱”,需要嚴把關。在我國人多地少、城鄉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接近承載極限的情況下,建設城市新區,必須綜合考慮土地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財政問題、產業問題等多種復雜因素,冷靜謀劃,因地制宜。要嚴把規劃關,把人口轉移的目標、城市擴張的規模、土地出讓計劃、產業發展布局等協調起來統籌考慮,防止主觀意愿代替科學決策。建設新城要占地,但在什么地方占,占多少,也要有個章法。審批部門應當切實負起責任,把好關口。建城需要投入,現在一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大規模舉債,風險逐步積累,亟待有效化解。要結合財稅體制改革,研究建立規范合理的城市建設投融資體制。新城建設還要與產業規劃同步進行。產業旺,則人聚。人聚,則城興。如果沒有產業支撐,只盲目發展房地產,就會激發房地產炒作和投機。
防止“新城”變“鬼城”,國家應從戰略層面盡快出臺有序推進城鎮化的頂層設計,指導各地按照正確的方向和框架推進城鎮化建設。要重視和研究大中小城市發展的規律,加快調整地區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力,從而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動。對于不切實際的“新城規劃”,必須果斷叫停;對于城市擴張中的違法違規行為,則應嚴厲查處,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