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研究員邵登魁表示
農業標準化在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在7月18日舉行的“2013全國農業標準化研討會”上,青海省農林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副研究員邵登魁在以城鎮化背景下農業標準化的建設與管理機制探索為主題的發言中提出,農業標準化在我國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城鎮化是我國當前農村和農業改革的熱點,也是我國農業標準化面臨的挑戰。我國農業生產以分散經營為主,在邵登魁看來,這難以形成對市場有競爭優勢的規模化經營和對技術有較強的接受能力的集約化經營模式,成為農業標準化建設的主要障礙之一。
邵登魁認為,城鎮化為這一障礙的掃除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隨著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以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的產業結構會被“農產品專業化生產+農產品包裝儲運+農產品分級加工+終端產品銷售”為主的產業結構替代,因此城鎮化基礎上的農業標準化就不能局限在初級產品的生產控制環節上,而是涉及關鍵技術研發、技術服務、職業農民培訓、產地環境控制、專業化生產、數字化農業、精準計量、農產品初級加工、農產品精細加工、涉農食品與藥品開發、農業生產工業化、物流管理、旅游服務等等很多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標準化,因此需要對農業標準化進行全新的定位。
邵登魁提出,我國城鎮化背景下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積極采用和吸收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用國際先進標準體系改造我國的農業;第二是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不同地域、不同農業產業體系的并可以快速高效升級的標準化體系;第三是在當前產業環境、產業技術、組織形式發展的基礎上建立我國自有的國際先進的農業標準體系,為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建立主導地位提供技術保證。
與標準體系同樣重要的是農產品質量監測機制。這個監測機制必須覆蓋全產業鏈,而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主要包括完善的溯源機制、質量問責制度、生產主體自查機制、行業組織內部管理機制、產地市場準入制度、公益性機構質量檢測技術服務制度、公眾團體質詢機制等質量監測機制的建立,這是農業標準化健康運行的保障。
而城鎮化背景下農業標準化的管理機制必須進行再造,這個管理機制包括生產、加工、儲運、消費、信息反饋各環節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信息服務等各個方面,這個管理機制不能局限于一城一鎮,也不能局限于某一種農產品,必須統籌規劃,以適應城鎮化后農業多元化的發展需求。
邵登魁認為,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業標準化將徹底突破以往農業標準化的界限,是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相關領域標準化的綜合體,不同于工業和服務業等相關領域的是,農業是這一標準化綜合體的靈魂。 □ 本報記者 徐 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