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二)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近些年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呈現出農業生產綜合成本上升、農產品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城鄉發展加快融合的態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然在農村。
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既管當前,也管長遠,是長期指導思想。農村土地制度關乎農村的根本穩定,也關乎中國的長遠發展,其核心是要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底線是嚴守1 8億畝耕地紅線。
要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支持發展多種形式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和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步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始終注重保護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調動農民積極性。
毫不放松糧食生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推廣先進技術,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要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穩定農業生產經營隊伍,積極培育新型農民。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要遵循城鎮化的客觀規律,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城鄉統籌、節約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質量。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規模,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功能。
加快推進戶籍制度、社會管理體制和相關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為人們自由遷徙、安居樂業創造公平的制度環境。村莊建設要注意保持鄉村風貌,營造宜居環境,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良性互動。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2003年抗擊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之一,就是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這些年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保障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政府工作力度之大、財政投入資金之多前所未有。
經過不懈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當前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我們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強社會建設。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穩定經濟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高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加強各項制度的完善和銜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