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2013年全國兩會,中國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新起點。在這個歷史節點上,“中國新政”不僅讓國內公眾充滿期待,國際社會也高度關注。
中國經濟如何再續“奇跡”?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何在?如何通過調節收入分配讓財富分配更加合理?這些問題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是建設“橄欖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是一個大戰略,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建議在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基礎上,盡快出臺《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國家規劃》。
■兩會熱點系列談之一
■本報記者 周子勛
以消費潛力釋放拉動經濟增長
分析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趨勢,需要建立在對國內市場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長趨勢的客觀判斷上。
中國經濟時報:實現“中國夢”,前路鮮花簇擁,也荊棘遍布。在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在哪里?
遲福林:我認為,2013年乃至未來幾年,中國必須牢牢抓住拉動消費、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不放松。從2012年的情況來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估計這一兩年消費率有望超過50%。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么要以消費潛力釋放拉動經濟中速增長呢?
遲福林:我認為,消費潛力是我國最大的戰略機遇。隨著我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內涵、結構與規模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需求向發展型需求、由物質性消費為主向服務性消費為主轉變。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我國未來5—8年消費升級潛力與提升空間巨大。從過去幾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情況看,“十一五”年均增長18.1%,遠高于 “九五”的10.6%和“十五”的11.8%;2011、2012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7.1%和14.3%。從未來發展趨勢看,潛在消費規模巨大。初步研究表明,到2020年,城鄉居民名義消費總量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元左右;加上相關的投資需求,2020年內需規模有可能接近百萬億元。僅以文化消費為例。目前我國文化增加值占GDP比重還不到3個百分點。據測算,如果“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值增加一倍,至少釋放4萬億—5萬億的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巨大。
從某種意義上說,分析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的趨勢,需要建立在對國內市場需求、尤其是消費需求增長趨勢的客觀判斷上。有專家認為,依托有利的內需潛力,盡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消費”轉變,不僅對我國發展有重要意義,對拉動世界經濟也將起到重要作用。初步測算表明,消費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將增長0.76個百分點。如果到2020年城鄉居民消費規模達到4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速達到7.66%—8.92%,經濟實際增速可達到7%—8%。這表明,如果潛在的消費需求能夠比較充分釋放,就有條件支撐未來10年7%—8%的增長。因此,巨大的內需潛力、尤其是消費需求潛力,是未來5—10年我國轉型發展的突出優勢和主要動力,并將決定未來10年的增長前景。2013年,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進一步有所提升。由此,2013年經濟增長有望達到8%左右。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遲福林:從發展趨勢看,釋放消費潛力、實現消費主導可以分兩步走:一是到2016年初步實現消費主導,最終消費率從49%提高到55%;居民消費率從35%提高到45%;消費貢獻率穩定在40%以上;二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消費主導,最終消費率進一步提高到60%以上;居民消費率提高到50%以上;消費貢獻率穩定在50%以上。
推進消費主導的轉型與改革
用5—8年的時間形成以釋放國內需求支撐可持續增長的基本格局,這也是2013年改革的重點任務之所在。
中國經濟時報: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哪里?
遲福林:我認為,實現這個目標,關鍵取決于消費主導轉型與改革的實際進程,即能不能用5—8年的時間形成以釋放國內需求支撐可持續增長的基本格局。這也是2013年改革的重點任務之所在。一是以改革破題投資轉型,實現投資與消費的動態平衡。從短期看,投資是有可能促進經濟增長的,但從中長期看,投資必須有效地轉化為消費,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長動力。也就是說,消費才是增長的原動力,短期的投資要服務于中長期的消費需求,才能保持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否則,以犧牲消費來擴大投資,短期內盡管可以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但卻有可能損害增長的內生動力,使中長期增長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二是盡快改變投資結構。要把投資的重點轉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領域以及加大消費供給能力的投資。三是以公益性為重點調整國有資本配置,使廣大社會成員能夠分享國有資本增值創造的社會福利。
盡快制定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國家規劃
實現中共十八大報告關于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標,不是貧富差距擴大基礎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
中國經濟時報:要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必須以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為重要基礎。今年兩會,您的提案對此也有所體現。
遲福林:你說得對。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是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是建設“橄欖型”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偏低、規模過小、身份認同感不強,不僅抑制潛在消費需求的有效釋放,還導致社會結構失衡、貧富差距過大、利益矛盾增多。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 “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國務院批轉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把“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橄欖型分配結構逐步形成”作為改革目標之一。但如何“擴中”缺乏具體的體制與政策設計。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是一個大戰略,涉及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改革。我建議在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基礎上,盡快出臺《中等收入群體倍增國家規劃》。
中國經濟時報:您能具體談談這個建議嗎?
遲福林:實現中共十八大報告關于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標,不是貧富差距擴大基礎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為此,建議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要求。
第一,總體目標:在目前大約23%的基礎上,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0年努力達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從3億擴大到6億人左右。
第二,階段性目標。未來2—3年,即到2015年左右,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到30%左右,規模接近4億人左右;再用2—3年左右的時間,即到2017年,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提高到35%左右,規模達到4.6億人左右;隨后再用3年左右的時間,即到2020年,實現倍增的總體目標。
第三,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國家發展的預期性指標。中等收入群體倍增是一個綜合指標,既反映經濟發展的實際成果,也反映社會建設的實際進程,與GDP等單項指標相比,更具綜合性。建議把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倍增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性指標,并鼓勵地方政府把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作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
盡快制定可操作的綜合性行動計劃
一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二是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三是盡快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四是以提高財產性收入為目標規范資本市場發展;五是加大教育投資,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中國經濟時報:怎樣才能實現您所提出的到2020年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目標?
遲福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一方面時間空間約束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現實條件總體具備,關鍵是要盡快制定可操作的綜合性行動計劃。
一是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建議實施大規模的國家減稅計劃。未來5年,重點是有效控制財政收入過快增長,有效控制行政成本過快增加,使城鄉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二是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為重點,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先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使有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再用2年左右的時間,形成人口城鎮化的制度框架;隨后再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形成人口城鎮化的新格局。
三是盡快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進程,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實現農民土地使用權的物權化。近期的重點是盡快改革征地制度,使農民成為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定談判主體,保障并提高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權益。
四是以提高財產性收入為目標規范資本市場發展。中等收入群體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是投資收益。我國資本市場的體制性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中等收入群體擴大。需要盡快推進資本市場的體制機制改革,尤其是完善上市公司年度現金分紅制度,加大給中小股民分紅的力度,使城鄉居民能夠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
五是加大教育投資,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重點是以提高人力資本為目標,擴大與就業結構相適應的教育投資,建立有利于就業和創業的體制機制,使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等群體盡快成長為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