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丁棟)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是‘放活’。”31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這樣表示。
31日發布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這也是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連續十年在年初的一號文件中關注“三農問題”。
在李國祥看來,文件提出的“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14字工作目標中,“保供增收惠民生”是延續對農業農村“多予少取”政策,體現了中央農村政策的連貫性,而“改革創新添活力”則更多體現了“放活”的思路,是與往年一號文件相比有最大的突破。
縱觀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詞”,從2004年提出促進農民增加收入,到2006年推進新農村建設,再到2012年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主要停留在夯實農業基礎、穩定農村農民的思路上,對于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少有提及。
今年一號文件中,專門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述及創新,內容涵蓋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方面,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商企業進入農戶承包耕地、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等改革熱點,文件一一回應。
一號文件明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前提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允許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前提是“建立嚴格的準入和監管機制”。
“乍一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好像劃了很多‘紅線’,規定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但是在‘紅線’之外的地方,原來的一些約束都放開了,都可以大膽探索創新”,李國祥這樣表示。
在李國祥看來,經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現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將解決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后“誰來種地”的問題,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