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經歷一周零成交之后,上周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勉強交易兩筆,但這并不能為其挽回顏面。業內人士紛紛感嘆,與5月初剛成立時一周數億元的成交規模相比,現在的交易平臺確實顯得冷清了許多,市場各方參與熱情降至冰點,除了成交量不佳外,申報積極性也出現明顯的下降。難道背負著爭奪礦價話語權重任的平臺將成為“空架子”?
北礦所統計數據顯示,上周,鐵礦石交易平臺上商家申報17筆,總申報數量190.21萬噸,成交兩筆。對此,北礦所也僅用“略有升溫”來形容平臺活躍度。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平臺成立首周總申報達80筆、總申報數量759.18萬噸、總成交6筆、總成交額6.09億元。
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相關負責人曾樂觀地預測,未來期望第一年該平臺能實現至少5000萬噸的交易量,最高目標有望實現1億噸。中國2011年進口鐵礦石為6.8億噸,這其中一半左右屬于現貨交易產品,以此計算,如果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真的能實現1億噸的交易量,將成為影響國際鐵礦石供應的重要交易平臺。
不過,此前有業內分析師指出,中國鐵礦石平臺在運營之初,各方觀望情緒頗高,但該平臺規模及影響力能否按計劃達到國際水準難以預測。現在看來,其成交量確實很難達到外界預期,而過少的成交量勢必會影響到平臺的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鐵礦石交易平臺也被認為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首先,其成立時間過于倉促,從宣布成立到正式運營,該平臺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而早于中國宣布籌建的新加坡鐵礦石交易平臺卻至今沒有下文。
另外,經驗不足也很可能制約平臺發展。“中國平臺從經驗上就遜于新加坡。本身這種現貨交易平臺的方式,對中國來說就是舶來品。新加坡的Global COAL煤炭交易平臺已經運營多年,中國鐵礦石平臺也正是受其啟發,可見,單純從運營經驗來說,中國尚顯稚嫩。”一位參與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的工作人員表示。
對于鐵礦石交易平臺的遇冷,蘭格鋼鐵網分析師張琳認為,這一平臺主要收入來自交易提成,如果交易量不夠,那該平臺將難以維持正常運轉。“與傳統的現貨交易方式相比,平臺交易的銷售成本有可能更高,而其自身的優勢尚未發揮出來,很難吸引礦山把大量礦石放在平臺上銷售。”張琳說。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宣稱將堅持現貨交易原則,不發展期貨、掉期業務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業務。如此拒絕金融化乃至缺乏套期保值功能的純現貨交易機制,恐難以幫助鋼廠鎖定成本并化解價格波動風險,如果無此功能,那其對鋼企的吸引力也將有所減弱。
不過,畢竟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成立尚不足4個月,所以其未來到底是成了擺設還是恢復生氣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