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年一度的高考臨近,各地的保健品也開始熱銷。或為了緩解壓力釋放情緒,或“不愿輸在進補水平上”,很多考生“能補則補”。專家認為,消費者對保健食品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主要應通過規律性的生活、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膳食營養保持身體最佳水平,而不能一味依賴“十全大補”的效果。
補品成高考“神器”?
在上海市天鑰橋路上的一家藥店內,工作人員介紹,從每年4月起保健品就進入熱銷期,而在高考前兩個月達最高峰,顧客幾乎是清一色的學生家長。雖然保健品價格并不便宜,但大部分家長都是一買就是一個“療程”。“今年的銷量比去年有所上升,人參、西洋參、枸杞子、冬蟲夏草、靈芝等滋補品都很暢銷。”
藥店內,“專供高考”的膠囊、含片、飲片、口服液等單支或單瓶的價格普遍在百元以上,一些禮盒甚至達到300元到500元,而以中藥為主的某款保健品則達到1000多元。
家住徐匯區的陳女士告訴記者,高考沖刺,女兒身體上、心理上都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很擔心孩子在最后沖刺階段生病倒下,讓她輸點氨基酸,吃一點安神補腦的東西。”
“進補”成“比賽”
“面對高考壓力時,學生和家長都需要一種排解和釋放,也需要有一份安慰和寄托。”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補品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除了身體健康方面的作用外,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安慰,“多吃多對”、“不吃落后”的心態,讓“進補”陷入了盲目的怪圈。
在事業單位工作的張欣告訴記者,從17歲的兒子進入高三開始,除了為孩子燉湯、中醫調理之外,市面上“沒有負面新聞”的補品,基本上都買回來試過,“不試試怎么知道合不合適,總歸吃了沒壞處。”
“高考的時候很緊張,吃吃保健品至少心安理得一點。”就讀于上海某中學高考班的文文坦承,“羊群效應”是他強烈要求吃補品的因素之一。“同學們都在吃,所以我至少也要吃到保持和同學們一樣的‘進補水平’。”
在專家看來,中考、高考復習期間的考生,因學習壓力大,精神緊張,睡眠和休息時間不足,能引起疲勞和免疫力下降,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短期內突擊性補充保健食品的攝入可能作用不大。
好成績在“學”不在“吃”
專家提示,消費者在選購保健食品時要理性消費,同時,要合理使用保健品,有些保健食品原料不太適合考生使用,且產品有規定的適宜人群和不適宜人群及食用量,消費者在購買時要仔細查看。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氣血旺盛的青少年考生應盡量避免使用補劑,個別體質虛弱者也應當在保健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引起氣血陰陽的逆亂,影響考生的健康。
林曉明建議,應通過規律性的生活、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膳食營養進行調節,而不能一味地依賴“十全大補”的效果,“保健品畢竟不是藥品,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是幾乎不可能的。”
新華調查 周蕊 陳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