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4日表示,美聯儲會積極考慮中國工商銀行兼并東亞銀行的申請,以及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在美設立分行的申請。
“我們希望這些申請能夠很快得到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的批準,也相信很快會變成現實。我們對美方特別是美聯儲在這個領域的積極表態表示歡迎。”朱光耀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后的中方記者會上說。
朱光耀說,推動金融市場穩定和改革是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中美雙方都提出了政策訴求,在金融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根據經濟對話聯合成果情況說明,美方認同和歡迎中國在綜合并表監管領域取得的進一步的、顯著的進展。美國歡迎外國投資于包括金融業的各部門,并將繼續承諾對于中資銀行、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提供在類似情況下與其他外國金融機構同樣的審慎監管標準待遇。美方正在積極審核和考慮中資銀行的待批申請,主管當局將盡快加以處理。
根據這份說明,中方也做出了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的努力。中方將通過修改相關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合資證券公司中持有不超過49%的股份,合資公司可從事股票(包括人民幣普通股、外資股)和債券(包括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的承銷和保薦,允許合資證券公司在持續經營滿兩年以上且符合有關條件的情況下,申請擴大業務范圍。中方承諾允許外國投資者在合資期貨經紀公司中持有不超過49%的股份。
對于美國對中國的民用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問題,朱光耀說,美方在經濟對話中明確承諾,在出口管制體系改革過程中,充分考慮中方提出給予公平待遇的要求,美方承諾努力促進民用高技術對華民用最終用戶和民用最終用途的出口。
解讀:合資券商
設立合資券商公司被外資投行視為參與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一條直求曲取的捷徑。
從1994年中金公司成立至今,合資券商在中國發展經歷16年,股東雙方之間的矛盾掣肘了多數公司的發展。而股東架構的設置,也因政策法規和市場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目前仍在經營的合資證券公司的股東架構分為三類,在中國加入WTO之前的三家:中金公司、中銀國際和光大證券,外方股東的持股比例為49%。
在2004年證券公司綜合治理階段成立的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瑞銀證券外方股東瑞銀集團持股占比20%,但外方股東控制了瑞銀證券的管理權。雖然高盛在高盛高華中的持股占比為33%,但高盛對高盛高華亦有相當的控制力。
另外一種股東架構即為最為常見的中外股東以2∶1的比例出資成立合資公司。財富里昂、海際大和、瑞信方正、中德證券以及去年獲批的三家合資券商均以這種股東架構成立。
合資券商歷程
◆ 1995年,中金公司作為國內第一家合資券商,由摩根士丹利和中國建設銀行(601939)共同發起成立。雙方曾經經歷過一段美好的“蜜月”時光,中國石油(601857)、中石化、四大行等國內大型國企的A股和H股的承銷都被中金所包攬。好景不長,逐漸失去控制權的大摩并不甘于做一名財務投資者,在維持長達15年合作后與中金分道揚鑣,最終成功入主華鑫證券,2010年12月31日獲得證監會批準。
◆ 在中金成立時隔8年之后,第二家合資券商才應運而生。湘財證券與法國里昂證券合資成立了華歐國際證券,后由于中資股東的變更,于2009年更名為財富里昂證券。
◆ 2008年6月,財富里昂獲得證監會A股證券經紀業務和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許可。
◆ 2003年11月成立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由長江證券和巴黎銀行發起成立。在2007年初,雙方就因對“未來發展方向形成不同觀點”而結束了4年的“婚姻”,其后巴黎銀行退股,長江巴黎百富勤變更名稱為“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
◆ 2004年9月上海證券和日本大和證券合資成立海際大和。2007年,海際大和的債券承銷才實現了“零”的突破,在當年中國證券業實現全行業大豐收的歷史背景下,海際大和卻出現2338萬元的虧損,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僅為151萬元。2010年,海際大和才迎來了首單IPO。
◆ 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可謂是合資券商中的“異類”,他們都選擇支付高昂“入門費”的方式,獲得了合資券商的控制權。瑞銀證券更是成為首家獲得全牌照的合資券商。
◆ 從2005年底開始,由于券商綜合治理改革的開始,合資券商的審批被暫停。直到2008年1月1日,修改后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新制定的《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正式實施,合資券商審批才重新開閘。
◆ 2008年10月,合資券商二度開閘后的首單花落瑞信方正證券。瑞信方正由方正證券與瑞士信貸合資成立。其后,德意志銀行和山西證券也在2009年成立中德證券。
延伸閱讀
合資券商基本情況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