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码日韩,无码不卡免费v片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9797

《成品糧應急儲備庫建設設計要點》全文

2012年02月25日10:4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儲備庫 設計要點 測溫電纜 糧溫 作業網 工藝與裝備 建設規模 作業設備 糧情 傳熱系數

3.2 保溫隔熱要求

根據《糧油儲藏技術規范》(LS/T 1211-2008),用于低溫儲藏的倉房墻體及屋蓋的傳熱系數要求如下:

所在儲糧
生態區域

傳熱系數W/(m2 K)

墻體

屋蓋

第5區、第7區

0.46-0.52

≤0.35

第4區、第6區

0.52-0.58

≤0.40

第1、2、3區

0.58-0.70

≤0.50



3.3氣密性要求

采用低溫或準低溫儲藏方式的成品糧應急儲備倉,實倉氣密性要求為:500pa降至250pa的半衰期不小于120s。

3.4 倉屋蓋應完好,并有隔熱層和防水層;倉蓋應有大于3%的坡度;倉蓋檐槽的下水管應設置在倉墻外面。

3.5倉屋蓋、墻體外表面應采用白色或使用高反射率的材料,有利于節能,特別是倉屋蓋。

3.6門窗、通風口要嚴密并有隔熱、密封措施。門窗、孔洞處應設防蟲線和防鼠雀板、網。

3.7作業區的設置

考慮到成品糧應急儲備庫對糧食的進出倉,尤其是出倉速度要求較高,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成品糧應急儲備庫倉房內應設置作業區,以便根據各地具體情況采用固定式或移動式作業設備。作業區大小應根據進出倉方式、采用的進出倉設備等確定。

4 工藝設計及裝備

4.1 包裝與堆碼形式

4.1.1 包裝形式

以編織袋、紙袋或塑料袋為主,便于存儲與發放,并有一定防水功能。

4.1.2 堆碼形式

可使用托盤,多層堆碼。托盤材質宜采用工程塑料。托盤加成品糧的重量約為1噸。碼垛方案應滿足進出倉作業及易于控制糧食水分、溫度的要求。

4.2 進出倉工藝與裝備

4.2.1 進出倉作業能力

為了滿足成品糧日常輪換作業及應急動用的需要,成品糧應急儲備庫應具備適當的進出倉作業能力。確定成品糧應急儲備庫的進出倉作業能力,應綜合以下兩種作業模式確定:

4.2.1.1 日常輪換作業模式

成品糧應急儲備庫的進出倉作業能力,必須滿足日常輪換作業的需要。在此情況下,應結合各地《成品糧油應急儲備管理辦法》,根據儲備規模、輪換次數、輪換時間確定合理的進出倉作業能力。

4.2.1.2 應急動用模式

在應急動用模式下,應根據調出批量、有關方面提出的時間要求,確定糧食出倉能力,確保應急動用“調得動、出得快、用得上”。

4.2.2進出倉作業裝備

進出倉作業設備應以糧食進出倉作業能力為依據,在綜合考量倉房形式、投資水平、運行成本等的基礎上確定。根據需要,可以選用移動式作業設備或固定式作業設備。

4.2.2.1 移動式作業設備

對于投資水平較低的項目可選用叉車、帶式輸送機等移動式作業設備用于成品糧進出倉作業。應盡可能提高作業機械化程度,以滿足應急時快速出庫的要求。

4.2.2.2 固定式作業設備

對于投資充裕且區域人力成本較高的項目,可選用輥道輸送機、穿梭車、升降機、貨梯等固定式作業設備用于成品糧的進出倉作業。

4.3 低溫、準低溫儲藏工藝與裝備

根據我國不同生態區域的氣候特點和儲存成品糧特點,可以酌情選用應急成品糧安全保質儲存低溫或準低溫儲存工藝。

成品糧倉應配備溫、濕度控制系統,以完成低溫或準低溫及緩蘇作業。成品糧倉溫、濕度控制系統應包括:控溫控濕裝備、通風設施、溫濕度檢測裝置和自動控制系統??販乜貪裱b備可根據情況采用固定式或移動式專業機組,控制精度應達到溫度±3℃、濕度±10%。

4.4 糧情測控系統

成品糧應急儲備庫應配置糧情檢測系統,監測糧溫、倉溫、倉濕及大氣環境溫濕度等,并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通風、制冷或除濕操作。系統包括:測溫主機、分機、測溫電纜、倉溫倉濕傳感器,以及糧情分析軟件等。系統應具備糧情自動檢測,歷史趨勢數據分析等基本功能,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集成通風控制、測蟲及氣體檢測功能。倉內糧情檢測點設置、采樣、檢測方法等應當參照《糧油儲藏技術規范》(LS/T1211-2008)中成品糧庫的相關要求。

4.5管理信息系統

成品糧應急儲備庫管理信息系統應包括業務調度、合同管理、計劃管理、客戶管理、單據管理、財務管理、生產資料管理、質量管理,以及物流作業、安防監控等業務模塊。主要裝備包括:計算機網絡系統、應用服務器及各類計算機。業務網與作業網應進行物理隔離。應推廣RFID等物流信息自動采集技術。

4.6 檢化驗系統

成品糧應急儲備庫的檢化驗系統應適當配備成品糧收納、存儲檢化驗儀器,應滿足小麥粉、大米品質檢驗需求。

5 在原庫/廠區建設成品糧應急儲備設施時參照本設計要點執行。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