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關注城鎮保障性住房報告
本報北京10月25日訊 記者于吶洋受國務院委托,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今天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報告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姜偉新在報告中指出,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000萬套,目前建設進度總體順利,在11月底前可以全部開工。
據介紹,今年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構成是,廉租住房165萬套、公共租賃住房227萬套、經濟適用住房110萬套、限價商品住房83萬套,以及各類棚戶區改造415萬套。此外,還計劃新增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60萬戶。
今年年初,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協調小組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各地很快把任務落實到市縣和具體項目,并逐級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展順利。截至9月底,已開工986萬套,占年度計劃的98%。
兩千余萬戶受益保障房
本報北京10月25日訊 記者于吶洋國務院關于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1998年以來,我國在推進城鎮住房商品化的同時,也探索推進了住房保障工作,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得到緩解,住房保障工作逐步推進,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報告指出,我國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住房制度改革推進了城鎮住房的發展,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98年的18.7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31.6平方米。“十一五”期間,全國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1630萬套,基本建成1100萬套。到2010年底,全國累計用實物方式解決了近2200萬戶城鎮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達到9.4%,還有近40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保障性住房建設,改善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條件,對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障房退出機制不完善
本報北京10月25日訊 記者于吶洋“家庭和個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資產等情況基礎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難度。一些地方出現了騙租、騙購的情況。有的家庭收入增加了,但仍然不退出保障性住房,群眾意見很大。”國務院關于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運營管理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
從總體上看,我國住房保障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報告指出,一是地方保障性住房規劃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少數地方保障性住房項目選在離城市中心較遠的地方,配套設施沒能同步建設,建成后遲遲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內部空間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使用功能。
二是保障性住房工程質量有待提高。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質量把關不嚴,個別工程還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此外,法規建設滯后。現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發布的,雖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約束。工作中,還存在著政策邊界不夠清晰、利益調節和退出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完善,并以法規的方式加以規范。
多舉措保證保障房質量
本報北京10月25日訊 記者于吶洋國務院關于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下一步將更加重視保障性住房質量問題。
報告指出,繼續推行項目法人對住房建設質量負永久責任,其他參建單位按照工程質量管理規定負相應責任;推行參建單位負責人和項目負責人責任終身制。推廣施工現場工程質量責任標牌,公示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和負責人,并在建筑物明顯位置設置永久性標牌,接受社會監督。會同各地開展工程質量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嚴肅處理有關責任單位、責任人。
同時,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運行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