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消費應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曹遠征說,中國經濟成長步入新階段后,也面臨新的挑戰。一方面,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如果不出現意外,預計2025年前后,中國經濟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中國的人均GDP仍在世界排名的后列,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實現民富國強仍然任重道遠,但是過去三十年有利的增長因素正在減弱。
更為重要的是,2010年中國人均收入為4000美元,按世界銀行的標準,已處于下中等收入國家的上限。根據國際經驗,在這一階段極易出現“中等收入陷阱”,致使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拉丁美洲國家就是前車之鑒。
二戰后拉丁美洲國家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某些國家人均收入甚至超過戰后的歐洲。但時至今日,這些國家人均收入仍在一萬美元以下,尚未走出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相形之下,同時期的亞洲國家有的卻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如韓國,1961年人均國民收入87美元,目前接近2萬美元,因此,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引人注目。
關于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問題解釋眾多,有政治學,社會學等等。從經濟學角度觀察,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階層過小,從而以消費為主的內需不足是主要問題。目前,巴西、阿根廷的基尼系數在0 .5以上,而韓國僅在0 .3左右。這也是韓國經濟增長較快的原因之一。
從中國的角度來講,“中等收入陷阱”帶來的挑戰主要是:如果收入差距過大,居民消費能力有限,內需不足。若想加快發展,必須依靠外需。而外需一旦變化,則必然出現經濟困難,上世紀九十年代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就是例證。
解決途徑則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能力,從而擴大國內市場,使經濟發展不完全依賴于外需,從而可持續。
它的政策含義是:在經濟發展早期階段的政策需要系統性調整,并由此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其中,從供給推動的角度轉向需求培育的角度是政策轉變的要點,相應的經濟結構將由第二產業為主轉向第三產業,核心是消費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
曹遠征表示,應該看到,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緩慢,這種消費相對落后主要是受制于居民收入。一方面,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低,主要倚重于工資性收入,而工資性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農村居民主要依賴于農產品收入,但農產品價格偏低。
正是在這種國內經濟形勢下,2010年10月黨中央對“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指出:“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
曹遠征說,《建議》中第二部分第二條至為重要,就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能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成為“十二五”規劃的新亮點。堅持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途徑是增加居民收入。要增加居民收入,就必須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大力推進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居民收入要做到“兩個提高”和“兩個同步”。兩個提高是:在初級分配中,提高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在國民收入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兩個同步則是:居民收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居民收入與G D P增長相同步。
初步估計,在未來十年中,中國的G D P增長將保持8%以上,如果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則十年內居民收入將翻番。在未來五年中,如加上社會保障開支力度加大,預計包括工資在內的居民收入增長有望達到15%左右,這意味著居民收入五年內翻番。這就是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力促消費擴大。
曹遠征說,“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它將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中心,通過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一系列改革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
由于“十五”、“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經濟增長,預計在“十二五”規劃約束性考核指標中,經濟發展類指標的權重將有所下降,而社會發展指標權重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