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大限”已過月余 9部門仍未公布
距國務院所要求的中央部門6月公開“三公經費”的時限已然過去一個多月,然而截至8月4日,依舊有9個部門“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未能按期披露相關“三公經費”開支。而即便是已慷慨公布數(shù)據(jù)的部門,其賬單也“粗細不一”,而龐大的數(shù)據(jù)包圍下的納稅人亦是霧里看花,累計高達94億元的經費開支仍多是一筆看不清的“糊涂賬”。
統(tǒng)計顯示,截至8月4日,共計92個部門已公開“三公經費”,仍有外交部、國家安全部、國務院僑務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國務院臺辦、國家煤礦安監(jiān)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9部門尚未公開“三公經費”。
在已經公布“三公經費”的部門中,2010年“三公經費”總支出決算最高的國家稅務總局21億余元,決算最低的是國家信訪局98 .25萬元。綜合統(tǒng)計顯示,目前中央各部門2010年“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決算總數(shù)合計94 .7億元,2011年預算總數(shù)為94 .28億元。盡管上述未披露數(shù)據(jù)的一些部門屬于國家安全部門,但是“國家安全部等部門都應該公布,保密只是對其干什么事有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能透露,但買多少車、招待費等都應該公布。”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披露“三公經費”的部門中,審計署的賬單最為細致。在其長達800多字的說明中,詳細開列了去年因公出國(境)費用總數(shù)、團組數(shù)、人次等。“不像一些部門‘天書’式的經費報表,只羅列了大量數(shù)字而缺乏必要的說明和解釋,至少審計署公布的‘三公經費’我們作為納稅人是看的明白的。”在記者的采訪中,多數(shù)受訪者這樣表示。迄今為止,審計署是惟一公布了公務車總數(shù)的部門。
除了國家稅務總局的高額“三公經費”,國家人口和計生委也因公出國費用比例高而引起廣大網(wǎng)民的質疑 。 計 生 委 披 露 的 數(shù) 據(jù) 顯示 , 其2010年因公出國(境)費的實際花銷為470 .54萬元,2011年的預算數(shù)上升至494.01萬元,均超過“三公經費”總額的五成。然而,對于這些納稅人難于看明白的和不理解的費用支出,直至目前,該部門仍未對此作出相關解釋與回應。
“‘三公經費’內容混雜。將這些管理不同的經費加起來,籠統(tǒng)地談‘三公支出’意義不大,也很難評價。”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馬國賢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另一方面,他還指出,單獨地解讀某一數(shù)額支出是無意義的,因為,中央各部委的職能不同,人員編制不同,因而即使招待費也很難按人均標準評價。比如,財政部除管理中央預算外,還承擔著全國職能和代理世界銀行、亞洲銀行貸款管理等事項,對外活動比較頻繁,公務招待費和出國(境)經費可能高一些,當然這不等于沒有浪費。但如果要說清有多少浪費是困難的。“我主張通過連續(xù)跟蹤,評價各部門的經費是否比上年有所節(jié)約,可能比橫向比較更重要。”
目前來看,國家各部門首次公布的“三公經費”在統(tǒng)計口徑等方面均缺乏統(tǒng)一性,對此,業(yè)內人士表示,未來經費賬單還需要逐步的“精細化”。事實上,7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再次強調,對“三公經費”支出等社會公眾高度關注的內容要公開得更詳細。“公布是好事,但一般認為公布的不是太詳細,不利于對其進行審查。”對于“三公經費”的披露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在表示贊同之時,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的確,公開‘三公經費’支出不能光有一個總數(shù),甚至有的要具體到人,比如招待費,都招待了誰?再拿因公出國來說,應該公開有哪些項目、多少人、花了多少錢等等。”安體富同時指出“三公經費”支出的范疇也有待明確,比如公車消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司機工資到底應不應該包括進去,科目之間的交叉是否都能反映出來,科研經費中也有招待費、出國費用等這些是否算“三公經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