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十二五”開局之年過半,一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數據新鮮出爐——
1至6月,中關村示范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7905億元,約占全國近60個高新區總收入的七分之一,同比增幅達19.3%;實現工業總產值2366億元,同比增長13.6%,遠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實現企業利潤497.4億元,同比增長17.3%,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企業實繳稅費463.1億元,約占全市的13%,年初以來的增速保持在25%以上;軟件、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同比增速超過25%,先進制造業同比增長近3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數字內容與數字出版、網絡社區、位置信息服務等科技研發服務業均實現了快速發展,新興產業成為示范區發展的重要引擎……
這些數據,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對記者一一解讀,信心滿滿。
這份信心是有底氣的。2010年,中關村示范區實現增加值2644億元,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23.5%,近四分之一。而這樣的貢獻率,是在僅占全市1.4%的土地上、以全市平均水平五分之一的萬元增加值能耗實現的。若不是自主創新所激發的強勁動力,這是不可想象的。
創新,對于中關村而言,就如同水之源、木之本。
劉常青,金偉暉公司副總經理。如今,他每次在合同上簽下自己名字,公司的賬戶就會收到一筆千萬元以上的收入。合同賣的不是產品,也不是服務,只是把自主研發的“烴重組”專利技術許可對方使用。通過采用這一技術,汽柴油生產企業,可以將質量較差的原油提煉成等級高的油品,同等規模的生產線,投資能夠降低20%至30%。
文劍平,碧水源的創始人。最初,他承攬了再生水廠項目,但收入近一半都花在進口的膜材料上,感覺被人卡住了脖子。為了自主研發,碧水源把近絕大部分凈利潤投入其中,僅研發人員隊伍一年花費就近2000萬元。如今,有了自家研發的高性能膜材料,碧水源國內市場占有率升至第一,將GE和西門子兩大行業巨頭甩在身后。
王滔,搜狐暢游CEO。通過對網絡科技與文化產品的深度挖掘、創新,單靠一款在線網絡游戲,搜狐暢游一年的收入就達到十幾億元,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以全公司2300名員工計算,光靠“腦力”人均年創造利潤近60萬元……
以知識創富,靠創新取勝。這就是中關村的特點。
2010年,中關村企業專利申請量近1.5萬件,專利授權量8800余件,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579.5億元,約占全國的40%。主導和參與創制了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寬帶無線接入McWill、閃聯等86項國際標準,創制了近800項國家、地方和行業標準。在國家確定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中,都發揮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領作用。
今年1至5月份的數據顯示,中關村現代服務業繼續高速發展,總收入超過4800億元,同比增長約21%。示范區及全市完成技術交易額970.8億元,增長高達47.6%;發明專利授權量繼續呈兩位數增長。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
2010年,中關村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已有1413家,總收入增長超過100%的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39家。今年上半年,示范區里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實現總收入約7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0%,占示范區總收入近九成。其中,“十百千工程”重點培育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2700億元,同比增長約15%,約占示范區總量的35%;“瞪羚計劃”重點培育企業實現總收入超過300億元,保持了20%以上的同比增速;上市公司在示范區實現總收入約10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如今,在中關村已形成了聯想集團等3家千億元級企業集團,中國普天、同方股份、華銳風電等21家百億元級骨干企業,大唐電信、航天信息、百度等244家十億元級創新型企業。
中關村的創新能量還在積蓄。
以中關村大街、知春路和學院路為軸線輻射周邊區域形成的中關村科學城,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的核心。目前,35家高校院所和企業的37個建設項目在這里簽約授牌,其中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13個,特色產業創新園24個。截至今年6月,8個特色產業園區已相繼開建或改擴建;12家簽約單位承擔了34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33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穩步推進,光項目投資便達到了60億元。
位于昌平區小湯山鎮和北七家鎮的未來科技城,規劃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神華、中海油、國家電網、中國商飛、兵器裝備等15家中央企業入駐,其中已有9家央企項目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7月,未來科技城將基本建成,屆時將成為我國產業創新的重要源頭。
中關村只是北京的一個縮影。
“中關村的快速發展表明,北京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特征已經非常明顯。”北京社科院副院長、中關村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趙弘說。在他看來,中關村示范區已經成為創新源泉和戰略策源地,輻射帶動全國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
而科技創新只是創新的一隅。
從先行先試股權激勵、科技項目間接經費、政府采購、稅收政策、工商管理、社會組織管理等創新政策,到搭建由19個國務院有關部門和31個北京市單位組成的中關村創新平臺;從借鑒當年興辦經濟特區的經驗,創建以人才為主導的人才特區,到打造國家科技金融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從積極推廣網格化管理,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新“雙輪驅動”……創新的基因,正注入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創新迸發出的勃勃生機,也激勵著這座城市向率先形成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的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