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看來,對于拿到了運營里程世界第一的中國高鐵而言,僅有速度遠不夠,還得捫心自問:異常天氣的應急預案是否足夠充分?應對突發情況的技術設施是否足夠安全完善?一旦發生斷電、晚點時,如何安撫旅客、損失共擔?票務服務能否更加人性化?高鐵運營的制度化安排是否做到了一絲不茍?而數量不少的、沒有承受能力也不愿“被高鐵”的人,他們的權利能否得到應有的尊重……
我們可以在短期內讓火車提速,但是,服務意識、保障水準、管理制度的“提速”卻未能保持同步。鐵路目前還是高度集中統一的部門,這固然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集中資源辦成大事,但也容易使鐵路部門欠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服務意識,讓消費者只能無奈地呼之以“鐵老大”。在“鐵老大”面前,旅客的弱勢地位一直難以改觀。
其實,不管是歡呼還是抱怨,公眾對高鐵的強烈關注,恰恰是鐵路部門最可寶貴的社會資源,也是鐵路改革、改進的強大動力。高鐵投入巨大,是全國人民的心血凝成,如何讓高鐵成為讓乘客感到安全、舒心、方便的出行方式,從“速度高鐵”轉向“舒適高鐵”,是當下及今后需要盡快“提速”的重點。
對公眾而言,已在世界領先一步發展的高鐵,需要更好地以人為本,在“又好又快”方面成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