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從明天(20日)開始,交通運輸部,發改委等五部門將展開為期一年的專項清理工作,超期收費的道路是否能停止收費?現行通行費標準是否能夠降低,資深媒體人楊浪濤為我們做詳細解讀。
楊浪濤:此次清理整頓主要圍繞三個方面進行,分別是公路的超期收費,通行費標準過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費。實際上,類似的清理整頓已經進行過多次,但收效并不明顯。最近的一次應該是兩年前推出的燃油稅,作為配套是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但從目前的執行情況來看,并不理想。一些被取消的收費公路死灰復燃,改換門庭之后又重新開始了收費。
因此對于此次清理整頓,相關專業機構均持謹慎觀點,認為通行費收費標準偏高的界定比較困難,因此執行的力度不可能很大。
主持人:對于公路收費改革的舉步維艱,有專家認為地方政府的不支持不配合才是癥結的所在,因此有人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改革的是中國公路建設的投入體制,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楊浪濤:現行的“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是1984年確立的,確實為中國交通條件的迅速改善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執行過程中,政策逐漸走樣,很多地方政府淡化了自己在公路建設中主體角色,往往利用運行的收費公路來籌集其他道路的建設資金。
以首發集團為例,2009年共收費32億元,而同期的日常養護費用不到6700萬元,剩下的錢除用于支付運行費用和股東分紅之外,大部分都統籌用于交通建設之中。地方政府用這種方式倒是籌集了大量資金,但無形中卻推卸了自己投入公共產品的責任,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并推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
因此,如果地方政府不改變自己作為公路建設主體的角色,而是一味抱著“以路養路”的思維方式不變,一切清理整頓都是皮毛功夫,無法還原公路作為公共產品的屬性,收費改革最終淪為紙上談兵。
主持人:對于中國公路的收費政策,很多專家認為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認為目前的高收費和亂收費實際上已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投入模式的徹底改革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你對于目前的清理整頓有何建議?
楊浪濤:有關中國的收費公路,網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全世界14萬公里收費公路,有10萬公里在中國。實際上,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及顯示,截至2009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收費里程為42.52萬公里,除去近年來撤銷的二級收費公路9萬公里,全國至少還有34萬公里收費公路,遠遠高于大家所熟知的10萬公里里程。
與此相對應,在上市的19家路橋公司里,凈利潤率最少的為23%,最高的將近60%,成為比保險和房地產更賺錢的暴利行業,因此現行的通行費標準過高是毋容置疑的現實。
我認為,對于公路這種具有天然壟斷性的產品,在如此暴利的情況下,國家相關部門可以快刀斬亂麻,對于現行通行費標準按照一定標準統一下調,必要時可以結合適當延長收費時間的方案。如果現行標準能夠下降一半,無論對于當前的通脹控制,還是長遠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