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多名國家工作人員疑泄密離崗
此前,曾傳出“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員已經因為泄露宏觀經濟數據相繼離崗”的消息。
報道稱,“在3月底就有宏觀部門的涉及人員相繼落馬。這些人職位不高,多是處級干部,但都位于能提早接觸到數據的核心部門,雖然還沒有最后的定論,但應該是作為公訴的刑事案件處理”。
據記者調查,形形色色的經濟數據甚至宏觀決策泄露時有發生。比如,一家國內知名券商負責宏觀研究的研究員多次在國家統計局月度宏觀數據公布的前一、兩天,通過短信告知記者要公布的所有數據,雖然標明“傳言”,但都與之后國家統計局與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絲毫不差。傳言已成為市場的一種習慣。每當數據發布前夕,傳言開始散播,出處都是“消息人士”。
年初,由于調整權數,備受市場關注度CPI數據發生了較大變化。眾多機構預測1月份CPI同比將超5%,經濟學家們的預測均值甚至達到了5.4%。隨著CPI數據公布日子的臨近,各種傳聞再次來襲。
在2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記者采訪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時得知:“之前傳聞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現在還有一個版本是4.9%,因為統計局調整了權重。”結果,1月份CPI與這位經濟學家所說的傳言完全吻合。
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加息宏觀決策也被認為是疑似泄密的重災區。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開啟加息周期以來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在春節長假之后,其它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個交易日有所反應。
記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數據的人士詢問消息出處,答案模棱兩可:朋友、同學。一位曾身為知名大學金融學博士的某研究員,因為有供職于人民銀行的同學,提供的數據也被認為更具可信度。另一些大型金融機構的研究員、經濟學家更是能準確預測,甚至是提前獲知數據。
此外,一些熱衷于出席各個研討會、投資策略會的“國字號”專家學者,有時也會在一些對媒體的閉門會議上不經意間透露一些政策信息或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