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丁華艷 發自北京
中國歐盟商會20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公共采購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導致在華歐盟企業錯失商機。這是繼去年中國美國商會發表類似白皮書后的又一份報告,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GPA)的談判尚在進行中,此舉系美國、歐盟施壓手段,真實意圖為催促中國盡快大范圍開放公共采購市場。
中國公共采購蛋糕
中國歐盟商會20日召集數十家中外媒體參加新聞發布會,發布了該組織研究中國公共采購市場的調查報告——《中國的公共采購:歐盟企業在中國參與公共采購合同競標的經驗》,該報告直指中國公共采購中的諸多問題。
根據該調查估算,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中,中國公共采購占的比重超過20%,市值估值超過7萬億人民幣。
歐盟商會的報告指責:“這類經濟活動數量龐大,而且還在不斷增長,但相關的監管框架卻顯得雜亂無章,例如政策不一致,實施情況也參差不齊。這嚴重阻礙了中國整體經濟的效率和創新,并導致在華歐盟企業因此錯失許多商機。”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戴杰說:“透明、一視同仁的監管方式對于這個巨大的市場至關重要。”
這樣的“抱怨”,從中國美國商會去年在北京發布的2010年《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中,可以尋找到類似軌跡。
在長期研究公共招標采購的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叢虎看來,隨著中國私人消費市場瓜分完畢,看到越來越大的中國公共采購市場,作為WTO《政府采購協議》的發起者,美國、歐盟看上了中國公共采購大蛋糕,希望加快將中國拉進GPA,以打開中國的公共采購市場。
誰在找茬?
“中央或中央以下各級政府只能采購在《政府集中采購目錄》中列出的商品或服務,在全國或地方政府采購目錄的擬定期間,未聞悉任何相關公眾意見咨詢活動。” 該報告指責的內容之一為——采購目錄的擬定工作不透明。
報告援引“某歐洲信息和通信技術公司”的話說:“這看起來純粹是一種保護主義。”此外,該報告還多次援引據稱是來自歐盟企業的“埋怨”,但中國歐盟商會拒絕透露具體的企業名稱,對提及的問題的覆蓋面也未在報告中表述。
“完全是找茬!”王叢虎表示,《政府集中采購目錄》只列舉需要采購的產品名錄,例如桌子、椅子、電腦等,但不列舉品牌,任何企業都不需要參與這一環節。
此外,歐盟商會提供的新聞稿中將他們的“埋怨”歸結為以下幾點:對于即將開展的項目,難以獲得及時和準確的信息;對項目的具體評估標準缺乏溝通;招標信息下放的趨勢,導致更高成本和更低的透明度;公共采購授標流程的不公平;申訴程序差強人意。
針對這些問題,王叢虎回應說:“中國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招標應提前20天通知,同時也明確規定通過指定媒體發布,歐盟企業應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在評標方面,實行網上評標,程序隨機抽取的評標專家網上評分,供應商可以監督過程,沿海地區已經實現電子采購,中央正通過轉移支付幫助西部地區實現電子采購;招投標中的申訴環節早有《招投標質疑投訴處理辦法》規定,并非申訴無門……”
出價之爭
這種針鋒相對的局面,或許還將伴隨著中國加入WTO《政府采購協議》(GPA)的談判。GPA是WTO的一項諸邊協議,目標是促進成員方開放政府采購市場,擴大國際貿易,由WTO成員自愿簽署。
中國目前是《政府采購協議》的觀察員,在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承諾擇機啟動加入《政府采購協議》的談判。2007 年 12 月 28 日,中國提交了其首個《政府采購協議》出價清單,但美國和歐盟卻表示“深感失望”;2010 年 7 月 9 日,中國向《政府采購協議》提交了經過修訂的出價清單。
據悉,中國最新提交的《政府采購協議》出價清單在 2007 年出價清單的基礎上,將施行期從開始時的15 年縮短為 5 年;新出價清單中新增了 15 個政府機構。
“中國的政府采購有一大部分(約為 80%)是在地方進行的,但《政府采購協議》控制清單中不含任何地方政府機構。同樣,國有企業為公共項目進行的采購也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市場中占有很大比重,但納入的國有企業的清單與初步出價清單相比沒有任何變化。”中國歐盟商會的白皮書表達出了“不滿足”。
這一點與中國美國商會去年的白皮書“要價”類似——采購實體應該全面囊括各級地方政府實體和其他實體,如國有企業或國家投資企業。而這也是目前中國與歐盟、美國的爭議內容之一。
“中國國有企業大部分為上市公司,國有獨資的企業很少很少,不應該強制納入公共采購;在地方政府的問題上,各國體制不一樣,美國也不是所有洲都開放。”王叢虎表示。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肖北庚也曾表示,美方對于我國在“次級中央實體”范圍和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國家實體覆蓋范圍等方面要價過高。事實上,即使加入了GPA,美國依然沿用《購買美國產品法》,并以安全為由,否決了聯想在美國國務院的中標項目。
王叢虎認為,在短短的4年時間內,中國已經提交了兩次出價報告,而韓國的GPA談判歷程為17年,中國在歐盟和美國的責難之下被牽著鼻子走。
“中國應該慢下來,摸摸家底,到底進口產品占中國公共采購的多大比例,中國哪些行業比較弱需要扶持,哪些行業能與國際競爭力抗衡。” 王叢虎建議中國應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