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首先要正視蔬菜生產者的弱勢地位,保證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
就市場而言,“有形之手”是把雙刃劍——它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干預、糾正市場偏差,同時也可能傷及無辜。
19日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上周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價格下降9.8%,且“將呈現加速下降趨勢”。在突然逆轉的行情面前,剛為“多收了三五斗”而欣喜的菜農開始為蔬菜的銷路發愁——據稱在山東,種植成本在0.8元/公斤以上的卷心菜,0.2元/公斤都無人問津;在河南中牟縣,每公斤芹菜甚至賣不到0.1元。
按下葫蘆浮起瓢。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剛從溫飽線上走出來的農民開始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大膽地“向市場要效益”。然而20多年來,“多了多,少了少”的問題始終存在,市場波動難以捉摸。究其原因,農戶的“小生產”與現代經濟的“大市場”之間,至今仍缺少有效的產銷對接。
從世界范圍看,農業在三次產業中具有天然弱勢:在生產環節,這些農產品沒能擺脫春種夏收、靠天吃飯的季節輪回;在消費環節,因為保鮮等原因往往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和相對狹小的銷售半徑。由于農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生產周期長,其豐歉情況容易放大供求矛盾,從而強化通脹預期。
菜價變幻莫測,有季節原因,恐怕也有別的因素。從本質上看,前段時間菜價暴漲并不是菜農盲目提價,而是季節因素和上下游環節物價普漲共同作用的結果。
菜價一頭連著市民,一頭連著農民。一些地方傾向于平抑消費價格,卻沒能在菜價低迷時及時出臺措施保護菜農利潤。農民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缺少議價權,一輪又一輪的平抑物價措施,從菜攤經過層層中間環節上溯到田頭,菜農成為受傷者。若沒有長效、均衡的措施,菜價暴漲暴跌恐怕難以避免。
政策層面如何終結暴漲暴跌?
首先要正視蔬菜生產者的弱勢地位,保證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比如可以比照糧食收購的最低保護價,在兼顧市民消費承受力的同時,對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種進行必要的生產性補貼和價格保護。只有在保證一定蔬菜產量的前提下,平抑物價的舉措才能底氣十足,游刃有余。
其次,疏通產銷環節,取消不合理的中間收費。特別是在目前大力推廣的農超對接中,不僅要考慮平抑物價,也要從政策上為第三產業反哺農業預留空間,讓農民從中得到更多實惠。
最后,蔬菜產銷地政府出面,完善蔬菜產業鏈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發布完整、權威的產銷信息,尤其是田頭、批發及零售之間的供求信息,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鄧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