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濟南3月27日專電 (記者蘇萬明、吳書光)近期,農業大省山東正在醞釀重啟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分外引人關注。記者了解到,時隔近7年之后,國家層面目前也正在醞釀重啟這一制度,以期規范農藥銷售市場,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農藥許可經營能否構建食品安全“防火墻”,托起食品安全重任?
山東探索重啟農藥經營許可制度
14日,山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舉行了《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草案)》網上立法聽證。條例草案中一個引人注目的內容就是重啟農藥經營許可制度。
山東省醞釀重啟的農藥經營許可制度規定,農藥銷售商(包括從事直銷或連鎖經營的農藥生產企業)應當先向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農藥經營許可證,獲得許可證后,方可辦理工商登記手續。同時,農藥銷售商應當具備與所經營農藥相適應的技術人員、營業場所、設備和倉儲設施,以及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護設施條件等。
農藥經營許可證上將載明農藥經營者的名稱、地址、負責人以及許可經營的農藥范圍、有效期等事項。許可證三年一換,有關部門要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許可證申請審查。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國務院也正在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其中也將重啟農藥經營許可制度。
農藥經營許可制度為何在時隔近7年之后重啟山東省農藥檢定所所長楊理健說,2004年7月1日我國行政許可法施行之后,農藥經營許可制度隨之消失,農藥銷售市場迅速膨脹,在方便農民買藥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楊理健說,山東省現有農藥經營單位5.4萬多個,比2004年增加3萬多個。部分地區農藥銷售市場較為混亂,甚至出現出售假劣農藥以及國家禁售的高毒農藥的現象。
“可以說,農藥已成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威脅,越早立法管控農藥銷售市場越好。”山東省農業廳一位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因農藥殘留而致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不時觸動著消費者的神經。比如,前幾年,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毒韭菜”“毒豇豆”“問題白菜”等事件,多為個別農戶使用了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所致,影響惡劣。“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是田間生產,關鍵是用藥問題。為從源頭把關,我們多年來一直呼吁重啟許可制度。”山東省農藥檢定所農藥管理稽查隊副隊長張榮全說。
山東省農業廳一位參與條例起草的人士稱,多年來的調查發現,農藥市場混亂是影響食品安全的最大癥結,“不把農藥管住管好,農產品安全便是空談。”
農藥許可經營能否托起食品安全重任
山東醞釀重啟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引來各方熱議。
“實行許可經營可以促使經營者提高素質。”濟南仕邦農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祥文說,“賣藥的不懂藥”現象,是當前農藥經營中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當前,一些農藥經銷商甚至不知道“農藥安全間隔期”與“禁限用農藥”等概念。結果,有的經銷商賣藥時不能幫助農戶選用農藥,而是專揀貴的賣,更甭提指導農民科學用藥。現在,根據許可經營相關規定,銷售商需要加強經營人員的管理和培訓,這有利于減少這一現象。
“農藥許可經營還可以規范農藥經營環境,減少惡性競爭。”從事農資經營20多年的壽光大地宏琳農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琳說。之前,農藥銷售入市門檻低,農藥市場經常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許多假冒偽劣農藥產品憑借價格低大行其道,優質農藥經常被擠占。
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藥經營許可制度重啟也引發部分業內人士的擔憂:這一制度可能增加企業負擔,以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即農民身上。對此,山東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農藥許可經營主要為了監管方便,即使收費也只是收取工本費,不會過多增加經銷商負擔。
食品安全“防火墻”尚需多重構建
業內人士認為,農藥經營許可制度預示著山東等地再出重拳,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過,多位人士表示,除了農藥經營許可制度,還需在農藥生產、農民用藥、農產品入市監測等環節多管齊下,才能構建食品安全“防火墻”。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現有農藥企業多,供過于求的現象比較嚴重,容易造成市場混亂,農藥生產行業還需洗牌。截至2009年底,我國注冊農藥企業達2700多家,實際有原藥生產能力和質量控制能力的原藥企業高達500家左右(一般農藥生產大國也就四五十家)。再加上農藥生產“地下游擊隊”數不勝數,生產嚴重過剩,農藥產品質量千差萬別。如不重新洗牌,仍將威脅食品安全。
楊理健認為,有必要全面推開農藥備案制度,管住農藥生產企業,防止假冒偽劣產品“流竄”;同時,實行高毒農藥定點銷售與實名購買制度,建立安全責任追溯機制。據了解,山東青島目前已推廣這一做法。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一手抓農藥經營,一手抓農藥使用。”山東省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昊說,應加強對農民的用藥技術指導。
山東省許多正規農藥生產廠家指出,一方面,農藥屬于功能性商品,農藥銷售商不能簡單銷售了事,應當指導農民根據農田墑情、病蟲草情、作物品種、氣溫等具體情況選擇施藥時機以及農藥品種組合。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不定期培訓農民,引導其按照合理劑量和安全間隔期,科學選購和施用農藥,形成標準化生產習慣,既減少用藥成本,又提高農產品質量水平。
此外,許多人士指出,作為農產品安全入市的最后一道關口,有關部門必須加強檢測力度,擴大入市農產品抽查檢測的樣本量,提高檢測設備水平,密切關注產地環境變化,嚴格把住農產品安全準入關。